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1993-2008年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6%,其中技术效率改善0.4%,技术进步率为0.2%,不同时期生产率增长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全要素生产率对流通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文章基于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统计数据分析,运用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来分析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综合影响,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做出评价,认为现阶段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基本还处于投入推动型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要实现商贸流通业从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在增加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通过加快流通企业的技术进步,来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在加大技术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流通业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2018-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商贸流通业为例,在测算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双向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18-2020年,我国各省域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稳步提升态势,但不同省域之间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8—2016年江苏省54个市县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判断是要素抑或效率驱动经济增长。研究发现,江苏省平均效率贡献率仅为-6.3%,效率的驱动作用因地区而言,整体上发展不充分。苏南属于效率驱动型,而苏中、苏北属于要素驱动型。江苏日后应着力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提高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水平,逐渐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变为效率驱动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97—2015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各省进口贸易的国际研发溢出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并控制了各省研发资本、研发人员的投入。实证结果表明,进口贸易的国际研发溢出对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资本品的进口。国内研发资本只对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人员越多越能带来技术效率的改善。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表明,进口贸易的研发外溢只对东部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西部区域的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中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本区域内的研发资本投入。各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严格越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能使进口贸易研发外溢资本,尤其是资本品进口贸易的研发外溢资本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使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测算了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52.7%,技术进步对经济拉动作用不足,为20.7%,且产出弹性较小,仅为0.13。技术进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贡献率为43%,其他因素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较小。同时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研发投入总体力度较小.研发资本存量不足,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低于韩国等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9—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贸易条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条件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异质性分析表明: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并且贸易条件改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积极影响,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金融危机前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研投入强度路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对中国1978年~2011年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将中国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与一些主要国家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资源投入产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技术进步变化引起了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相对美国、日本、巴西等6个国家,中国全要素生产效率水平居中,但技术变化指数和纯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存在投资效率下滑态势.  相似文献   

9.
杨文华  刘冲  杨华蔚 《商业时代》2012,(32):144-145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0年西部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区域间全要素增长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阶段波动性,而西部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为正,但自2006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而空间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但收敛性分析表明,各省三次产业的全要素增长呈现出长期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域生产可能性集合,文章构建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8-2013年不良贷款约束下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整体来说,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略有下降,主要来源于技术退步,东部地区农商行生产率变化轨迹呈"V"形,而中西部地区农商行生产率变化轨迹呈倒"V"形;产权制度改革对技术效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货币政策、新监管标准以及产业转型政策对技术变化具有负面影响;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中间业务技术含量和实际GDP增长率的提高能有效促进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投入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引起的经济增长非常小。  相似文献   

12.
李展 《财贸研究》2023,(11):42-50+83
采用Jorgenson增长核算模型测算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四个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资源再配置效应纳入核算框架,然后基于统一的增长核算框架和可比数据对四国全要素生产率做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四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0.4%、0.6%和2.1%,对印度、日本、中国和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34%、25%、11%和10%。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整个考察期内,资本和劳动再配置的净效应对韩国、印度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分别为100%、50%和33%,而对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1995年-2011年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综合考虑劳动、资本、能源消耗等投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从分行业的角度看,1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  相似文献   

14.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1998年~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分解成要素投入的贡献、人力资本的贡献、技术进步的贡献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研究表明:我国总产出中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60%左右;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大,在总产出中的贡献达35%;劳动投入的贡献率很小,只有5%左右。而全要素生产率中,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贡献最大,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在产出中作用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效率的动态趋势及其决定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改进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利用1998—2006年省际数据,分析中国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效率的动态趋势,并在剔除影响效率"公平"评估的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分解剖析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1998—2006年,中国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迅速,技术进步是推动效率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分地区分析发现:驱动各地区税收征管TFP增长的核心因素在于技术进步;沿海的纯征管技术效率增长快于内地,西部地区征管效率增长较快,东北地区增长相对缓慢;中部和东北地区征管投入规模具有正的效应,东部和西部地区征管投入过度。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要素驱动增长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要素投入膨胀为基础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根据郭庆旺、贾俊雪(2005)的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呈下降趋势。1978--1993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2;1994--200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为1/3。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方式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新常态指出地区经济要注重高质量,提高地区经济集约化水平。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地区经济持续高质增长的迫切要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分析安徽省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方式,提出安徽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DEA 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影响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农业技术进步效应,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效应;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并且东部、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同样来自农业技术进步效应的驱动。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落脚点应是促进农村金融区域平衡发展,不断提高其服务农业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2000-200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分析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发现:与非进口企业对比,进口企业在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各项指标上都强于非进口企业,一直进口的企业在各项指标上最高,东部地区企业和高人均资本行业的企业表现最佳;进口中间品对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从非进口状态转为进口状态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7.49个百分点,这种促进作用对低人均资本行业企业和西部企业尤为明显。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须重新调整"出口主导,进口从属"外贸发展思路,实施积极的进口贸易战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鼓励中、西部企业和低人均资本行业企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边干边学,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更快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量的层面和质的层面,考察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转型提升的二维驱动作用。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通过推动我国经济规模增长和就业增长等,从量的层面驱动经济不断发展;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等,从质的层面驱动经济层次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