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豉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关系存在三种假说: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融合论。利用长三角16城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城市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融合论”并不成立。要实现长三角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须采取措施构建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角度出发,基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模型,并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走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力求探索出走廊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呈现出与工业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本文主要立足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观点,从多个理论视角进行分析来强化这一互动观点的理论基础,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来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生产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从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出发,对辽宁省生产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和显著的相互影响作用,装备制造业增长对生产型服务业增长具有较高的弹性(弹性系数为1.976)。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便是其中一个主要方向。近年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向纵深扩展。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别从理论、数理模型和实证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同时也总结了目前对于长三角地区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利用2005~2012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生产者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和6类细分行业生产者服务业FDI均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FDI。同时,由于行业间"技术门槛差异"的存在,相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言,生产者服务业FDI更有利于提升非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走出去"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对促进产业间互动融合、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关系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度更为明显。通过构建VAR模型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短期内不具备均衡关系,长期可能仍然处于失衡状态,但装备制造业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却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中国的21个城市,使用区位商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者服务业在我国城市中集聚的程度,并从整体层和地区层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生产者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城市集聚现象,但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资源特色。直辖市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在东部沿海城市集聚度较高,而其他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并没有形成集聚优势。因此,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不同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生产者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9.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要求装备制造业必须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有效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大省的辽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是必然选择。通过梳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甘肃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采用相关指标,详细分析了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与先进制造业互动与融合的情况。结果表明,甘肃省先进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仍需进一步加强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本文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特别是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方面从其功能来看,它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还具有优化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避免重复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从难易程度来看,这类组织目前正处于发育初期,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重组和调整阻力也较小。因此组建区域性的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区域性社会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工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和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地区本位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应该首先推进邻近区域的市场一体化。长江三角洲由于行政区划及利益主体不同等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地区本位,阻碍着资源自由流动和跨地区合作。从发展的基础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条件成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先行地区。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措施包括:构造协作联动的制度基础;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区域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跨区兼并;寻求新动力全面推进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启动、成长、推进和深度一体化四个阶段。长三角区域在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及辐射作用不强、两省一市及城市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呈现无序竞争格局等问题,应该采取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管理机构、健全区域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工体系、打造共建共享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等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解析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命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和时代意义,分析了“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演变、推进“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及其“一体化”的区域范畴,对“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的一系列理念进行了廓清。  相似文献   

15.
将主权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功能性一体化、制度性一体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水平,并采集金融危机期间江浙沪工业经济发展的月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重新审视。研究结果显示:江浙沪工业经济的确存在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但是单就工业经济发展而言,上海还并不能够真正成为长三角的"龙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初期,尚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作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通过与世界其他五大都市圈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监管制度、行政效率、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认为长三角必须遵循世界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律,构筑国际化的优越投资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为样本,选取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经济运行状况、社会进步态势和生态可持续水平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各维度权重不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权重有所降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具有波动性,且各城市高质量发展变动趋势不尽相同;地区差异显著,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且两级分化趋势突出。最后,提出全局把控,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逐步优化地区发展模式;合作共享,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市场的地区分割——基于边界效应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市场分割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是我国经济转轨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目的,本文构造了一个以边界效应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以长江三角洲八城市的行业部门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投入产出法计算得到行业之间的边界效应值。结果表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诸多的行业中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仍然比较严重。因此,长江三角洲并未实现真正的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加速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必须突破思想障碍、体制障碍、机制障碍,加强基础设施整合、产业整合、生产要素整合、环境保护整合、发展规划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