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而中小城市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城市功能不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制度和政策缺失等原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缓慢。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相互关系,剖析了二者关系的现状特征,以及制约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深层次原因,针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求条件和需求特征,提出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中小城市功能提升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洛阳市作为支撑河南省西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点城市,新型城镇化的状况,尤其是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状况研究,不仅对河南省发展具有指标性意义,而且对于打造中原城市群、推动中原崛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现状、生活现状和城市融入现状,以及农业转移人口的群体特征,拟对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提供制度建设与政策制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载体建设、优化城市系统、强化城乡建设等为重点,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城镇化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河南省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优化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城镇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坚持产城互动发展,推进农业人口有序转移,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即转移人口获取城市居民身份与权利、空间资源及实现城市社会空间融入的发展过程,也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与市民化历程的前行,涌入城市的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地理区位空间的非公正分配,城市社会人文空间的非公正包容及城市权利非公正赋予的城市空间正义缺失困境,这些都严重阻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从空间正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空间融合与重构,以"城市包容"的思维推动转移人口城市空间的变迁发展,以法律原则、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城市空间权益。  相似文献   

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克服的问题很多,可总结提炼为制度、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四大"城镇化门槛",以此为视角,并以河南为例分析得出:户籍及相关制度门槛已经不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社会门槛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无多大障碍,经济门槛已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心理门槛对农业人口市民化影响将逐步凸显,跨越经济门槛是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制度的引导和支持,但是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供求不均衡.本文从制度变迁角度,对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和地方政府难以达成市民化契约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和市民化推进的重要实践给出了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路径,即重点考虑就近和就地市民化的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尽量采用市场的方式推进市民化,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考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力度.最后,本文对如何分层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要推进四大战略任务,包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规划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亦已开启了新里程。展望未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既体现了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又体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过学术界多年的研究,已经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界定、制度障碍、实证研究和改善对策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仍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还未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经济增长、新型工业化的相关关系进行深入的、细致的探讨。在我国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劳动力供给趋紧的大背景下,文章通过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的综述与展望,以期能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理论体系,实现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稳步推进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的城镇化,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成本压力巨大,但也给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政府、企业、个人成本共担机制的建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都能有效降低政府在此过程中的成本负担。  相似文献   

10.
无锡作为农村人口转移进入较为集中的城市,近年来在流动规模、就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文章依据无锡的实际情况,在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成本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主张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身份和待遇问题;抓住重点难点环节,着力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人口工作体制,构建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组织实施体系;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最终实现城乡和区域人口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的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农民工与城镇职工高质量的经济同化是其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的物质基础。利用CLDS2014和CLDS2016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较低、迁移时间较长、社会资本较多的农民工自我雇佣的可能性较大;自雇农民工相比受雇农民工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较容易实现与城镇职工(平均水平)的经济同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大于户籍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工由受雇到自雇的职业转换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高质量经济同化看:自雇农民工不但初始收入低于自雇城镇职工,且收入增速相对较慢,与自雇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扩大,难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同化;而受雇农民工的初始收入虽然也低于受雇城镇职工,但收入增速相对较快,与受雇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缩小,具有经济同化的趋势。自雇农民工难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同化,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社会资本质量不高以及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等导致其大多从事被动的生存型创业。为此,公共政策应通过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质量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机制等,鼓励农民工积极自主地进行机会型创业,并对自雇农民工和受雇农民工实行差别化的市民化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其消费行为一方面受过去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的影响。采用2002—2015年CHIPS、CLDS和CGSS微观调查的混合数据,利用组群方法构建“伪面板”进行系统GMM估计,结果显示:农民工家庭消费存在对即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由于消费习惯处于从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向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没有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效应,但存在显著的外部习惯形成效应;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消费受到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示范效应的影响更大,表现出更强的外部习惯形成效应。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收入、提供住房保障和职业培训、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加快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等促进农民工消费习惯的城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生产风险防控措施作保障。文章以成都市为例对四川省农业保险进行研究,可为农业保险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方法/过程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与政策,总结了成都市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同时对四川省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数、农业总产值、大灾风险对农业保险都具有正向影响。四川省农业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仍需调整,保费补贴绩效评价工作有待完善,特色农业保险险种有待增加,参保农户覆盖面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化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其核心是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问题。为了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制度、资金、观念、农民工自身素质等主要问题,以平稳递减农民工总量、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打造服务于大众的均等公共服务为基本目标,把握好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支撑、资金、用地、住房、避免"两极化"发展等一些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加速市民化进程。当下,农民工在城市中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城市融入过程。因此,应当建立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的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框架体系,不断丰富农民工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存量,以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城镇落户限制的逐步取消带来的人口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对“房住不炒”的市场定位和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带来冲击,因此,探究人口城镇化影响房价的传导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人口城镇化与商品房价格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既会直接影响商品房价格,也会通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对商品房价格产生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在城镇化的初期会对商品房价格产生向下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运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户籍、家庭禀赋和城市特征三类因素对城市家庭住房不平等的影响;运用夏普利值分解、Oaxaca-Blinder分解区分"努力"和"环境"因素、户籍歧视和禀赋效应的贡献。研究发现:户籍可解释住房等级不平等的54.2%;"努力"因素对住房水平起正向作用;在户籍间住房等级不平等中户籍歧视效应占主导,在住房面积不平等中禀赋效应占主导,外地户口居民住房水平低源于"环境"因素趋弱,农业户口居民则源于"努力"和"环境"因素叠加趋弱;由于生活成本效应占主导,城市规模和流动人口占比越大,居民住房等级趋低,而城市土地供给增长有助于提升住房水平。  相似文献   

1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社会保险成本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重大支出,基于湖南省资兴市作为中小城市的典型样本来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人均成本为19660元,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人均成本为940元,试点期内总成本为20.17亿元.总成本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进行分担.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运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户籍、家庭禀赋和城市特征三类因素对城市家庭住房不平等的影响;运用夏普利值分解、Oaxaca-Blinder分解区分"努力"和"环境"因素、户籍歧视和禀赋效应的贡献。研究发现:户籍可解释住房等级不平等的54.2%;"努力"因素对住房水平起正向作用;在户籍间住房等级不平等中户籍歧视效应占主导,在住房面积不平等中禀赋效应占主导,外地户口居民住房水平低源于"环境"因素趋弱,农业户口居民则源于"努力"和"环境"因素叠加趋弱;由于生活成本效应占主导,城市规模和流动人口占比越大,居民住房等级趋低,而城市土地供给增长有助于提升住房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长期制约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极度膨胀,城镇建设用地的紧张和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城乡二元土地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成都和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宅基地流转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本文通过比较在地票交易制度下成渝两地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背景、流转方式、交易成本等环节,分析成渝两地在农村宅基地流转过程中的经验和弊端,希望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的健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