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政府环境规制的有效介入,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探索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5-2011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历年各省的CO2排放量,以CO2排放强度为环境规制的代理变量,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初期CO2排放强度降低1%,即环境规制增加1%,经济增长将增加4.71%,当环境规制强度增大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强度将降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CO2排放影响一直倍受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文章利用2000--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逻辑分析揭示服务业FDI对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节能减排的传导机理,并运用实证模型检验了服务业FDI、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对中国CO2排放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效应、技术效应等方式驱使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CO2的排放均起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其抑制效应最强,而经济增长对CO2排放则具有加剧效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和CO2排放大国之一,节能减排的压力与日剧增。2009年,我国政府在国际上做出了积极减排的承诺,并准备适时于2012或2013年开征碳税。陕西省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随着两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其CO2排放量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在拟开征碳税的新形势下,本文采用2005年—2010年陕西省相关数据,对省内各市能源产品使用产生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并构建了引入能源要素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模拟分析了三种不同税率的碳税可能会对陕西省经济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7~2007年24个工业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分别就实物外包和服务外包对CO2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国际外包隐含的CO2排放比例在上升,国内投入隐含的CO2排放比例在下降;人均产出与CO2排放的倒U型关系不显著;实物外包和服务外包对于中国工业CO2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实物外包降低CO2排放的效果要好于服务外包;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物外包能减少CO2的排放,服务外包与CO2排放可能会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型关系;污染型行业与清洁型行业的国际外包对CO2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1990—2020年的实际CO2排放量与基于人均累积法应该得到的配额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我国在2011—2020年各地区的CO2排放空间,同时将这些地区进行层次聚类划分,在排放空间的约束下,上海、北京、天津等省份剩空间不多,重庆、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需要零速增长或实现负增长,安徽、河南、贵州等省份可以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长,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研究策略及实现难易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1990—2020年的实际CO2排放量与基于人均累积法应该得到的配额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我国在2011—2020年各地区的CO2排放空间,同时将这些地区进行层次聚类划分,在排放空间的约束下,上海、北京、天津等省份剩空间不多,重庆、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需要零速增长或实现负增长,安徽、河南、贵州等省份可以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长,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研究策略及实现难易度。  相似文献   

7.
辽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是工业大省,又被列为国内首批低碳试点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对东北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本文据1978—2008年能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测算出辽宁碳排放量,并运用协整性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认为辽宁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性,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然而增加碳排放量并不是实现经济增长必由之路。辽宁应当以低碳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进而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8.
东部地区能源碳排放的省域比较及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6年~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对东部地区12个省份的CO2排放量进行估算,并且利用LMDI方法对其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碳排放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不同省份之间碳排放量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增长是最关键的因子,而技术进步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但是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基于此,提出了减少东部地区CO2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高能耗重化工产业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所带来的能源供应保障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借鉴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两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检验其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建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SWOT方法从政策、市场、技术、社会等层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可再生能源定价的各种因素,测算出我们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减少CO2的排放量,并着重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环境经济影响。在参考国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对CO2排放量贡献和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基础上,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测算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在高、中、低发展目标水平下的CO2排放减少量。采用可计算的一般可均衡(CGE)模型测算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宏观经济影响: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GDP产生负向影响,但冲击并不大;另一方面,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显著减少CO2和SO2的排放,有利于降低单位GDP能耗。分析中国可再生能源定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中国政府现阶段的可再生能源定价的政策选择,最后就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定价和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浙沪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苏浙沪地区199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出苏浙沪地区总的碳排放及单位GDP碳排放,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横向分析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业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产出份额对苏浙沪地区整个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情况,纵向比较国民经济六大部门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逐步减少,碳排放的增速与GDP增速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抑制了CO2的排放,尤其工业部门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2.
建材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建材行业是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大户,其能源消耗约占全国工业能耗的10%、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CO2排放量约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15%~20%。我国建材行业在能源消耗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例如,我国新型干法水  相似文献   

13.
孙立  陈龙来 《全国商情》2006,(11):13-14,12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该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收集辽宁省历年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数据,建立辽宁省人均GDP产值与三废排放的回归模型,分析了辽宁省经济增长与三废排放的关系及趋势,对现存的经济增长与三废排放进行逻辑与实证分析,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两控区政策与二氧化硫减排——基于倍差法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面板数据倍差法回归分析,检验了我国设立酸雨污染和二氧化硫(SO2)污染控制区(简称"两控区")政策对区内外城市S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该政策在显著控制污染排放的同时,也显著抑制了区内经济增长。将酸雨区与SO2区分开来考察可以发现,前者的减排效果不佳且成本过高,而后者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对此,我国在提高减排效率方面,应实施区域总体控制措施,建立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解除能源和资源价格管制。  相似文献   

15.
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复杂的,因此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分析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长期关系,利用协整分析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其因果关系,结果显示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长期增长趋势基本相同且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且经济增长与其有长期均衡关系;将不可观测的变量加入到估算模型中,采用可变系数的状态空间和卡尔曼滤波分析对能源消费弹性进行估计,选择实际人均GDP与能源消费量建立可变系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并对能源消费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并采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统计数据,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考察和检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中了解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并提出关于金融体系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8年—2011年的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呈正向关系;进一步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发现1992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城市进程与经济增长步调基本一致;1992年以后,经济飞速增长,相比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有些滞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有滞后效应。相比线性回归模型,非参数回归模型在判定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具体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结合Kaya恒等式和IPAT模型,确认了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首要因素,并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考虑了水泥生产),估算了1997~2010年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分别从省际、东中西部、八大经济区域视角,利用脱钩指数和CKC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与CO2排放并未实现脱钩;对于人均CO2排放量,大部分地区存在CKC,但基本上都未达到拐点,也就是处于上升阶段;对于CO2排放强度,大部分地区存在U形曲线;CKC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估算并比较了广东省36个工业行业考虑CO2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传统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将CO2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估算的TFP低于传统生产率估算结果,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源泉;(2)考虑CO2排放对高能耗、密集排放行业的TFP冲击很大,其生产率较低且对实际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也很低;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TFP影响不大,其生产率较高,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亦高,且促进了广东整体工业TFP的提高;(3)行业开放度、外资的利用和行业平均工资与传统TFP存在正相关关系,行业结构与传统TFP负相关;(4)行业开放度、外资的利用和行业平均工资与考虑CO2排放的TFP为正相关关系,而能源消费结构与考虑CO2排放的TFP负相关。因此,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0—2008年的数据,采用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并以广东省和云南省为例,分析了两者关系的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整体而言,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不是严格的双向因果关系;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平均值为0.670,从现有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从广东省与云南省的比较来看,广东省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平均产出弹性值远大于云南省,说明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