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室气体的减排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环境规制弥补其缺陷,在低碳视角下探索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5-2011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历年各省的碳排放量,以碳排放强度为环境规制的代理变量,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强度每降低一单位,即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一单位,人均GDP将增加11.65%,即加强环境规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三大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建立高、低污染物排放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外商直接投资的P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比较了3个变量的双向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碳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低排放区的3个变量的动态关系显著而高排放区却不显著,工业废水高低排放区均不显著;(2)在三大污染物的低排放区,外商直接投资均能显著地促进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3)在低碳区和工业固体废物低排放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意味着该地区经济增长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同时能源消费又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选取我国各地区2000-2009年人均GDP和C0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建立变截距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建立变系数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排放量影响的地区差异性,运用聚类分析了各省能源利用结构差异,最终证明经济增长并非是CO2排放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我国可以实现CO2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辽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是工业大省,又被列为国内首批低碳试点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对东北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本文据1978—2008年能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测算出辽宁碳排放量,并运用协整性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认为辽宁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性,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然而增加碳排放量并不是实现经济增长必由之路。辽宁应当以低碳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进而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运用VAR模型对中国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碳排放强度和经济增长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是碳排放强度的格兰杰原因;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不过具有滞后性;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在长期内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检验环境规制约束下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并确定最优规制水平,对于环境规制的制定和工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08—2017年中国省际工业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约束条件下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基于系统GMM模型分析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通过引导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机制;其次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在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并确定最优规制区间;最后对实证部分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正式环境规制既可以直接促进工业绿色增长,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间接影响工业绿色增长。基于正式环境规制约束,技术创新对绿色增长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在中等强度正式环境规制区间内,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最明显。2)非正式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以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来促进工业绿色增长。基于非正式环境规制约束,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只有在较高水平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区间内,技术创新才能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3)从地区看,中国位于最优规制区间的省份很少。  相似文献   

7.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国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有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投资既是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也会通过改变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和分布来影响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高速增长阶段,地方政府在“GDP增长竞争”中有过度投资的倾向,并偏向于实现短期内更快的经济增长而忽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投资会加剧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并可能通过“虹吸效应”促使资源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及重点领域过度聚集,进而加剧地区资源错配。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政府投资转向适度,并注重效率提升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有利于减轻资源错配。采用2007—2019年中国29个样本地区数据的分析表明:总体上看,地方政府投资强度(人均地方政府投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资源错配,且地区经济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度越高,该负面影响越大;当环境规制强度过低和过高时地方政府投资强度增加都会加剧资源错配,而在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下地方政府投资强度增加可以减轻资源错配,表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转型有利于地方政府投资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但跨越发展阶段的过激转型政策也不利于资源配置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资源配置过度时地方政府投资强度增加会加剧资源错配,而在资源配置不足时会减轻资源错配;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投资强度增加会加剧资源错配,而在中部地区会减轻资源错配。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适度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促进地区资源配置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碳排放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对广西1995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引起广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变动整体上增加了广西碳排放量,但影响较小,而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降低有效减少了广西碳排放总量。因此政府应继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扶持体系,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碳减排潜力,切实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当前的产业构成中,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型工业产业所占比重仍偏大。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对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将低碳经济推向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随着环境管制的深入实施,环境管制与工业经济的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使用了我国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关于环境管制强度与工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通过静态固定效应模型、动态系统GMM模型以及分位数模型研究分析了环境管制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境管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从整体看,环境管制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形关系,即工业经济增长会随着环境管制强度的增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分地区看,环境管制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都呈“U”形,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更早突破“U”形曲线的拐点。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以陕西省为例,对其1978—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向量误差修正估计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将以19.22%的调整力度拉回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并且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以陕西省为例,对其1978-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向量误差修正估计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应以19.22%的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并且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8-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R&D投入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碳排放量与各影响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分别会带动二氧化碳同方向变动约为0.975和0.816的百分点,R&D投入强度每变动一个单位会平均减少约0.111个单位的碳排放。由此可知,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业结构、采用节能技术降低能源强度是现阶段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梳理环境规制与贸易相关文献基础上,构建两部门模型,从部门内和部门间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环境规制与产出和污染的关系,论述环境规制影响出口贸易的路径以及要素可流动下环境规制贸易效应的多面性;然后分解投入产出模型并重估能源排放系数,计算中国29个行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国内碳排放,提出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行业碳排放规制策略;最后结合TPP贸易新标准趋势和我国投入要素变动情况,提出我国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转变高消耗经济发展方式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6.
要素投入、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碳排放与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比较系统的观察,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有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立足于这个分析性框架,本文揭示了重庆市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传导路径,并对减排冲击和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给出了说明,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增长单向引致了碳排放,而由于人力资本的作用,投资与碳排放不存在因果关系;(2)近25年来,在重庆市10.6%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中,碳排放贡献点数为1.68%,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3)低碳约束对经济增长影响很大,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短期内投资幅度不应该消减,长期来看发展人力资本是均衡的增长路径。  相似文献   

17.
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复杂的,因此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分析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长期关系,利用协整分析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其因果关系,结果显示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长期增长趋势基本相同且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且经济增长与其有长期均衡关系;将不可观测的变量加入到估算模型中,采用可变系数的状态空间和卡尔曼滤波分析对能源消费弹性进行估计,选择实际人均GDP与能源消费量建立可变系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并对能源消费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增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也相应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碳排放大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为此,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建立山东省碳排放增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5—2009年间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增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产业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山东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反而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所促进,对碳排放起到决定性抑制作用的是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少山东省碳排放量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