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1997~2007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同时测算了各个地区技术效率的规模效应、投入与产出的冗余与松弛状况,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有正的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有下降趋势;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强度、政府资金支持、银行资金支持、技术转移、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有效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前瞻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提高产业生产率至关重要。采用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来源。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生产率不断上升,但呈现波动趋势。从地区层面来看,西部地区产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快,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少。从行业层面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的DEA-Malmquist指数小于平均值,表明该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提升速度较慢。不论哪个角度来看,造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增长的主因来自于技术进步提高而不是技术效率。因此,需要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打破区域限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规模最佳。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制造业以及CRIA工业机器人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用模型,实证检验全要素生产率在工业机器人与制造业增长之间的中介传导作用。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中介传导效应,其中: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增长的直接效应解释了总效应的82.45%,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中介效应仅解释了总效应的17.55%。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中介效应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传导,而非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4.
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0年西北地区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贡献度,研究了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北地区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阶段波动性,TFP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西北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为正,但自2006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分析了在资本利益集团驱动下形成的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5-2011年中国制造业中13个两位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利益集团视角下的产业集聚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利益集团的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技术进步率有显著影响。国有资本主要通过影响技术效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国际资本则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实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升级。  相似文献   

6.
舒锐 《产业经济研究》2013,(3):45-54,63
源于对政府与市场角色的不同认识,产业政策一直饱受争议。本文利用政策偏度来测度产业政策中的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用DEA方法测算35个工业行业1998~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并通过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政策对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的影响的实证分析考察中国产业政策的效应。结果发现:产业政策可以实现工业行业产出的增长,却不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政策只能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加速或迟滞作用,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中国的产业政策担负着保就业和促增长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7年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8个行业面板数据,从总体和行业分组两个层面考察了进口和出口对制造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2002~200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而非技术效率的增长。从制造业总体回归来看,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出口则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进出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都为正,其中进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出口的影响显著。行业分组回归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不同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变动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年-2004年间年均增长6.5%,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9%,技术效率改善了1.5%.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主要作用,是支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动力;技术效率则对TFP增长起着补充作用.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增长很不平衡,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0—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市场竞争对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竞争强化了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国有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以及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小,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弱于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中1998-2009年相互匹配的数据,对微观层面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还基于中介效应基本原理构建实证模型,对全球价值链机制下FDI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同时论证了FDI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作用具体异质性特征。基本结论为:(1)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FDI对中国企业作用机制显著,即中国企业可通过FDI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FDI对国内外资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民营企业次之,对国有企业的作用比较弱。  相似文献   

11.
运用差分法研究思路,本文考察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对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在确定1027家改革企业和1367家改制企业以后,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企业规模、市场竞争、贸易开放、技术溢出、行业、地区、经营年限等因素后,将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资本仍占主体的国有性质企业是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非创新效率的;相反,将国有企业改制成非国有企业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这一结论在区分样本企业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征以及所属的东中西部区域特征都较为稳健。本文结论表明,实现长期的股权激励改革方案应该成为未来国企改革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策略性行为"与"厂商范围不经济效应较大",而最终产品内的中间产品种类数较多,这两者共同构成产业内的国际产品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产率较高的厂商不仅能扩大各种中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提高最大化的总利润,而且能够出口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而生产率较低的厂商其市场需求会受到排挤,生产率最低层次的厂商将因亏损而被迫退出市场。这些结论表明自由贸易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同当前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出口产业的科学转移对稳定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意义。在现有异质性企业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企业进行贸易方式和生产区位选择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阐明了贸易成本对我国出口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结论表明效率不同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方式和生产区位。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我们对模型的预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符合模型对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假说。该模型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是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的变动对转移企业效率的影响完全不同:固定贸易成本的变化将使低效率企业首先转移,而可变贸易成本的变化会使高效率企业首先转移。因此,相比短期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优惠,完善企业的经营氛围和激励体制在促进我国出口产业的科学转移中显得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2006年至2010年45家事务所的平衡面板数据,基于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计算事务所的动态生产效率,并进而针对事务所多元化经营与生产效率的内在关联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纯技术效率变化的增长幅度较小,注册会计师行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水平进步和规模效率进步;执行多元化经营的事务所相比于仍然仅专注提供传统审计业务的事务所,获得了更大的技术进步、更高的规模效率改善,以及更高的生产效率进步;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型事务所,本土大型事务所的“先动者”没有获取更大的生产效率进步,及相应分解项的改善,本土事务所的“早期从众者”则不仅获得了更高的生产效率进步,也获取了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高的规模效率改善.  相似文献   

15.
IT投资的"生产力悖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在有关信息技术的研究问题中,“生产力悖论”是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这三个角度,对有关“生产力悖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探讨,并对我国的IT投资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入一个与传统索洛余值方法相一致、同时具有微观基础的总生产率增长分析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微观数据,实证考察了外资进入对制造业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整体总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资源再配置效率,而外资的进入是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外资企业的总生产率增长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其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也均高于制造业整体均值。样本考察期间,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资本要素在广东省流通服务业中的使用和配置效率问题,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历年广东流通服务业中各行业以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存量,再以收入法估算出历年行业的资本边际贡献份额,并计算了行业的不变价增加值,在此基础上估计出1993年~2003年10年间各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结果表明:这些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在这10年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即资本的使用效率在提高,但交通运输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偏低,且行业间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增大,行业间资本的配置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程度不断加深,贸易自由化形成的竞争效应与资源在不同生产率企业间优化配置,促使一国出口企业总体加成率水平得以提升,但与已有研究 "低加成陷阱"结论相悖。本文采用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基于全球价值链参与的视角展开经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融入全球价值链有效提高了加成率,但两者存在"倒U型"关系,且不同企业类型具有异质性。进一步分析机制检验发现,技术溢出和目的地市场效应可以改善加成率,但成本节约效应作用有限且随嵌入程度加深会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国家的发展看企业,企业的发展看效率。通过对企业的环节效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企业的发展是先利用国有资本的迅速集中形成大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效率,然后经过产权改革,提高企业的分配效率,进而激励经营者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等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逐步实现企业由大变强。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5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上市公司资本要素配置效应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个资本要素与企业资本要素配置效应正相关。人力资本、财务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必需的资本要素。其中,技术资本是企业成长性的重要体现,企业要素资本的投入产出及其结构状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资产净利率与资本要素配置效应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资本要素配置效应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资本要素配置效应正相关,总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资本的流动性越好,资本要素配置效应越高;净利润增长率与资本要素配置效应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发展能力好的企业中资本配置的效率也更高;资本要素配置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回归分析得出企业规模与企业资本要素配置效应正相关。针对实证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提高企业的资本要素配置效应,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