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樵 《中外管理》2008,(11):126-126
俞敏洪,一个农村孩子,经历三次高考迈入北大;而后,却又从北大教师队伍中被一脚踹出,掉进了北飘一族;再后来,他以教授英语谋生,为年轻人实现出国梦想开辟了培训中介市场——新东方;又后来,新东方在纽交所上市,其个人资产一夜之间猛涨6亿——这就是新兴的中国市场,商业奇迹在这里俯拾皆是,草根变精英的传奇故事令人目眩。  相似文献   

2.
黄鸣 《中国企业家》2008,(21):70-70
小雪:因为你的出生,爸爸放弃了多年的出国梦;因为你的出生,爸爸放弃了学了十年的石油设备研究专业。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对爸爸的生活和职业路径,能比你有这么大的改变作用。也许你会问我对这些放弃是否有一丝丝的后悔?不。没有,完全是心甘情愿。有了你,我不仅为有了一分美丽善良的女儿而倍感自豪,并且至今还庆幸因为你而做的这些改变,无意间使我找到了一条对己对人、对国家对民族有利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7期创酷《当一只鸭子决心娱乐》发轫于武汉、拓展于全国、将来还可能风靡全球,这不是别的,而是一根鸭脖一"周黑鸭"。经历了一次次关键时刻企业管理的蜕变后,"周黑鸭"向"天鹅"梦又跨进了一步。没怎么吃过"周黑鸭",但不得不承认,当一只鸭子有了"文化",有了点娱乐精神,还真有些所向无敌了。过去,中国的大众品牌多产生在家电、汽车、服装等大规模生产行业,在许  相似文献   

4.
《企业技术开发》2015,(14):127-128
"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加大了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增长体系。会展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助推器,"一带一路"为当前中国会展业"新常态"下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局势、新机遇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很多人看来,证婚人在新人婚礼上所宣读的"证婚词"应该是带有祝贺、祝愿、祝福之类的"美言善词"。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一份堪称旷古绝今的"证婚词"——它不仅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则盛传不衰的佳话,也为今人的婚恋生活敲响了一记警钟。这份旷古绝今的"证婚词",便是"公车上书"倡导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在其爱徒——  相似文献   

6.
“百富榜”的“注意力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富豪多,针对中国的各式各样的排行榜更多.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人穷怕了,每天做梦都想着财富的积累,醒来发现自己还是自己.后来"富豪榜"、"百富榜"流行起来,我们觉得终于找到了榜样,便开始对众富豪崇拜起来,对富豪们的资产津津乐道起来.胡润很聪明,他发现了中国人对财富关注的热烈程度,便从原来的老东家福布斯跳了出来,从1999年开始自己每年也弄了个"百富榜".嘿!效果还真不错,一个"百富榜"吸引了无数中国人的眼球,更赢得了国内媒体的轮番炒作与竞相报道.  相似文献   

7.
张超 《经营者》2013,(5):62-63
20年前汽车带给我们的方便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如今掺杂进了烦恼、负担和无可奈何。这绝不是"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让汽车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的初衷最近有一件事情给我带来了强烈震撼。不久前一次聚会时,我听朋友说了这样一件往事:20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央级老领导在听取秘书的汇报"中国的汽车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汽车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改革了几十年,取得一些成就,但没有取得根本性改变,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中国教育有一把无形的具有无穷魔力的"剪刀"和"指挥棒"在一直不断的引导者中国教育的方向和选拔中国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这把无形的"剪刀"才能改变"指挥棒",才能改变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出发,分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将从多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有钱买一群"生产效率"高的"高手"容易,但打造出一支"交易效率"高的队伍却难近日,看亚冠联赛广州恒大对泰国武里南的一场小组赛。阵容豪华的广州恒大竟输掉了比赛。有媒体用"创造中国足球的耻辱"来描述这个结果。恒大输球之所以令人震惊,除了武里南被认为是一支"弱队"之外,更  相似文献   

11.
朱琳  周雨露 《企业导报》2011,(2):189-191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愈加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民工荒"向"技工荒"的转变对农民工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一套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体系符合企业与社会的需要。"订单式"与"半工半读式"的培训方法不仅符合农民工培训的特点,还能有效促进农民工实现理想就业,对农民工个人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6期一线《外资"偷袭"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推倒了国内乳企丑闻的多米诺骨牌,进一步给了外资乳企在华发展的空间。先天小足的中国乳企在外资的一轮轮"偷袭"中,是否有足够的应对策略?外资在一次次"偷袭"中是否掌握了中国乳业的脉动?正常的竞争,促成的是乳业在中国的成熟,满足的是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主动引领全球化发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实证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检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与西方全球化的"中心—外围"是有本质差异的,中国地位的提升是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而服务的。效用评价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各国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出"全球化均势发展"和"多极化"的本质特征,是对西方国家"新殖民主义论""债务陷阱论"等歪曲、抹黑"一带一路"倡议言论的有力回击和事实驳斥。  相似文献   

14.
"3·15"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在中国人的眼中已是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咱老百姓一遇到质量问题,马上就会想到"3·15"。一见到"中国质量万里行",立刻会觉出亲切。可中国"3·15"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外国人是怎样看待中国质量万里行的,他们是否也像中国老百姓一样,关注 "3·15"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一些在中国居住2年以上的外国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咱们中国老百姓与外国老百姓其实在某些方面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由于习惯和观念上的一些不同,外国朋友们又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在这里,我们以三位在中国留学2年的美国留学生Kate、John和Catherlne(以下简称K、J、C)和在中国工作了六年的加拿大籍教授Williams夫妇(以下简称Hr W和Hrs W)为例,看看他们眼中的中国"3·15"。以下就是采访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5.
《经营者》2008,(5)
<正>重庆姜义武2007年,中国"入世"的第六年。这一年,中国经济以超常的速度,扩充着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记录,与世界各国经济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年,"中国制造"成了国际媒体中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它为中国创造高速增长的GDP的  相似文献   

16.
董鲁晓 《新远见》2010,(4):88-92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精神、民族和社会的整体面貌,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影响着世界公众的民心向背和这个国家的发展。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军队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19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黄祸论"、"睡狮论",进入21世纪,又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衰败论"。其中,中国威胁论是目前部分西方媒体最热衷的话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进入了以"重型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增长周期,这一判断直到现在,依然是学界和商界的一个共识。而围绕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在学术界先后出现了两场大的争论:其一是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这一争论从2003年中发轫,直至2004年4月中央政府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遏制经济"过热",方戛然而止;其二是2004年的岁末,由吴敬琏发起的、关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应该选择"重型化"的  相似文献   

18.
南江 《河北企业》2020,(1):32-33
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启了"16+1"合作机制,教育合作是其中之一。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16+1"教育合作机制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进程。作为人文合作的一部分,教育承载着民心相通的重要功能。作为教育大省,河北省高度重视中国中东欧教育合作。本文简要总结近年来河北省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合作亮点,分析中国中东欧教育合作的"河北特色"。  相似文献   

19.
林文佳 《新远见》2009,(6):52-58
"中国贡献论"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崛起的一种比较新的看法。它是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机遇论"之后,外国学者从局外人的角度对中国崛起的一种解读。与其他三种言论相比较,"中国贡献论"无疑是最正面的评价。它的问世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崛起获得更多的外部舆论支持。继续充实中国贡献的内涵,扩大中国贡献的影响,是巩固和拓展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马钺  史小兵 《中国企业家》2012,(9):89-91,88,11
作为中国电影界第一代职业经理人,张昭决定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献给"修路"——为中国电影搭建发行渠道张昭的故事,不得不从1991年说起。一个初夏的下午,一辆摩托车"轰隆隆"开进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张昭家所在的部队大院里,骑手是上海青年旅行社的快递员,吆喝了一声:"张昭,护照!"那一刻,对张昭来说,从快递员手中接过的,不只是个邮包,更是一张通行证—通往豁然开朗而又充满迷惘的新世界。不久之后,张昭离开了中国,到了纽约。那一年,他28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