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性契约下的信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蓉  柳青 《企业经济》2005,(3):159-161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契约经济。在西方制度经济学中,契约可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合法的双边交易中双方就某些相互义务达成的协议。交易双方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会彼此愿意签定契约,从而契约关系成为现代信用经济运行的基础,这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本文所讲的隐性契约是指对交易双方利益的维护,但并不出现在交易双方的正式契约中,而是作为一种双方心照不宣的、对双方有约束力的制度规则隐含在正式契约中的那一部分契约内容。深入研究隐性契约下的企业行为特征,对于从更深层次找出信用缺失的根源,进一步完善或重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隐性契约     
《财务与会计》2009,(12):10-10
隐性契约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用以阐述雇主和雇员间达成默契的各种书面的复杂协议,具体来说,是指那些维护交易双方利益,作为心照不宣和对双方有约束力的制度规则隐含在正式契约中的契约内容。  相似文献   

3.
隐性契约     
隐性契约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用以阐述雇主和雇员间达成默契的各种书面的复杂协议,具体来说,是指那些维护交易双方利益、作为心照不宣和对双方有约束力的制度规则隐含在正式契约中的契约内容。隐性契约本质上是显性契约的衍生品,可以称之为衍生契约。隐性契约的存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规范的竞争性市场、要素市场  相似文献   

4.
契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契约安排的影响。契约实质上也是一种协议。契约及契约安排作为人们之间交易的行为规则与制度和制度安排是等价的,实际上制度是种公共契约,这种契约是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公众通过一定的公共选择程序共同达成的协议。  相似文献   

5.
信用作为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人们在交往中可以信任的正当合理性并且实施任用的行为准则与品质。它能够通过经济关系的契约化,使交易双方保持一种可以确定的预期,达到严格履行契约、获得交易成功。不断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之目的。同时,信用的产生必然带有制度的烙印,其发展和完善也必然要传承其所经历的主要社会历史形态的文化积淀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作为重要法律文书的房地产契约,有助于理解房地产法律规范的实际运作情况。以法学的视角解读清末房地产契约,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房地产的交易活动。对清末房地产契约的分析表明,房地产交易立契依赖于第三方,政府对交易管理是间接而有效的,但民间交易之信用意识却较差。因此,现代法制环境下应重视现代契约法律文化之构建,维护交易立契的信用体系,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将股权契约和债权契约视为对融资交易不同的契约治理结构。债权契约具有古典契约的特征,是一种按规则运作的契约治理结构;股权契约具有弹性治理的特征,是一种关系型契约治理结构。依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关于交易与契约匹配的一般机理,可以得出融资交易的契约安排机理:低资产专用性融资交易选择债权契约,高资产专用性融资交易选择股权契约,中等资产专用性融资交易选择混合性融资契约,这既可达到交易费用的最小化,又可实现交易效率的最大化。究竟哪类契约在现实融资契约安排中占主导地位,这取决于融资交易包含的资产专用性大小。  相似文献   

8.
企业高管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最早是用来描述员工和企业双方不成文的、内隐的契约或相互期望,后来把它界定为员工和企业双方对相互责任的信念,具体体现为双方对相互责任义务的主观约定。心理契约可以分为两大类: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它们在关注点、时间框架、稳定性、范围和明确程度上存在差异。交易型心理契约追求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的耦合——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琛 《企业经济》2007,(6):137-139
委托——代理关系不同于一般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关系的长期稳定,并且含有心理、情感交换内容,因此,仅仅依靠经济契约很难保证关系的稳定。心理契约可以在双方关系继续的情况下对违约人进行惩罚,它自我执行的可能性很高,有助于维护双方关系的稳定。所以,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心理契约应该与经济契约耦合。  相似文献   

10.
会计规则作为一种规范会计行为的契约制度安排,具有不完全性。本文在分析会计规则契约性质和契约功能的基础上,分别从会计规则制定权安排、会计信息和会计规则的履行等方面探讨了会计规则对融资契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信用缺失的博弈分析及政策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契约理论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它所表述的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Nexus of incomplete contract)。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现代企业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它将企业看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而非是投入和产出的函数关系,因而,市场经济活动的任何分析必须首先讨论“契约”,市场经济秩序得以维系的前提应是为履行契约而守信。唯其守信,才能保证交易的正常实现,才能使经济活动更有效率。然而,随着中国银广厦、蓝田等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曝光,我国不少上市公司面临着“诚信危机”;美国安然公司的轰然倒下及暴露出的会计公司丑闻,也像一次强烈地震,震撼着世界及中国的证券市场,使诚信这个市场经济应有之又显得格外的不寻常。  相似文献   

12.
林钟高  徐虹 《财会通讯》2007,(12):77-78
科斯指出,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权利的初始安排无关,不同的权利安排通过交易总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如果没有交易费用,各种契约形式就不会产生效率上的差别。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交易费用是无所不在的,各种契约在节约交易费用上是具有不同的效能,人们选择不同的契约就是为了减少经济运行中的交易费用,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会计准则作为广义契约的组成部分,是会计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相互制约而达成的“交易契约”。在本质上,会计准则是众多利益主体通过交易并在相互争执中所达成的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13.
利用企业契约理论框架的分析思路,本文对企业内部契约联结的结构和运行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据企业内部这一系列契约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可以把这些契约分为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两种。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规定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安排方式,它最终决定企业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的分享状态,会计契约则决定企业剩余的计量方式。企业内部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的耦合与互动构成企业契约的签订与履行过程。  相似文献   

14.
贺密柱 《会计之友》2007,(7S):16-17
本文阐述了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契约关系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问题,并从完善契约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若干建议。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契约安排,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关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由供求关系和信誉机制来决定资源的作用机制.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在于完成从关系治理到契约治理、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的转变.应当创造适合契约治理的制度环境,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内生出适合自身的契约规则.  相似文献   

16.
一、会计规则制定权契约安排的理论基础:企业内部契约安排的重新解构与整合(一)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自从科斯的经典性论文《企业的性质》发表后,企业的契约联结性质成为契约理论学派经济学家的共识,之后张五常完善和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认为是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构成企业契约交易主体内容的生产要素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股权资本要素;债权人投入的债权资本要素等物质要素,以及与活劳动不可分离的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  相似文献   

17.
工商部门恢复建制30年来,企业合同信用建设经历了从合同管理的“硬约束”到社会信用“软环境”的变化,从而由成文的商业契约约束转为不成文的社会契约约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过程中,合同信用建设要在加强对“商业契约”规范引导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契约”意识的培育,构建良好的“社会契约软环境”,促进社会信用水平提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供应链弹性契约约束下,较容易实现供应链上交易双方订货量的协调,特别是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供应链中买卖双疗之间的订货量的协调首先表现在订货量的可变性上。基于此理论可解读当前我国政府采购实践中的协议供货制度和批量集中采购制度,这两个制度都接近于一种基于供应链契约理论建立的框架协议采购制度。通过分析协议供货制度和批量集中采购制度制度的特点和性质,并分析在采购实践中存在的影响制度运行的效率和可信度的问题,最后提出简要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市场的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企业的行政权威取代市场价格机制节约了交易费用,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为最有效地激发贡献率自愿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契约形成经济组织。要素所有在订立契约时是平等的,各种要素通过契约关系的结合创造了企业剩余,所以作为平等独立的要素所有的契约各方都有权参与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各要素投入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希望能索取最多的剩余,然而各种要素对企业剩余的贡献难以界定,这样企业内部就存在这样一对矛盾:有限的剩余和无限的剩余索取欲望。为了消除这一矛盾,就需重新达成新的契约安排,调整各要素投入的责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诸要素的相对地位及谈判能力。行为的不确定性、信息非对称、交易费用的存在、交易双方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以及各要素在企业中的相对地位不断地变化,决定了要制定出完备的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成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胡豹  李经兰 《企业经济》2002,(11):161-162
一、不完全契约与金融交易 契约,亦称合同、合约或协议,作为一种文本表达方式,契约较为规范.在经济学中,所有市场交易都被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并将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科斯等,1999).从根本上说,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借助契约进行协调和激发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个特定的契约安排.在实际生活中,交易各方制定和执行的契约往往具有不完全性,总包含缺陷和遗漏,总有模棱两可或含有歧义的规定.也就是说,实际达成的契约无法包罗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无法列明在所有这些事件出现时缔约当事人必须采取的相应行动、应有权利和应尽义务;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各种状态;很难通过第三者(如法院)确定哪一方违约,并按规定执行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