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在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中,宏观环境的会计问题与微观环境的会计问题增被作为一个问题研究。实际上,对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针对这一现实,本文提出分别建立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两个核算体系的设想。宏观环境会计以政府为核算主体,主要从社会角度,对自然资源这一公共产品的使用、补偿进行价值核算,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微观环境会计以企业为核算主体,主要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治理进行成本核算,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而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我国政府已开始着手从宏观层面启动环境会计,我国企业也将走向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道路,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客观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环境共享与补偿机制建立的难点问题。指出在国家层面,形成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环境共享和补偿机制建立的组织及法律保障;在京津冀层面,形成三地政府主导,多种资本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一体化共建机制;由京津冀三方联合建立科研攻关小组,研究制定京津冀生态环境补偿标准;建立京津冀三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异地开发模式是京津冀地区建立环境共享和补偿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规划入"限制开发区"极大地限制了功能区内农民原有的自由生活方式和经济开发行为,在法律上剥夺了其对土地等自然资源使用权与发展权。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是一种矫正环境不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应当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征收生态税和拓宽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在微观层面,从健全生态地役权制度、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和自愿生态保护项目制度三个维度建立起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股市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已经走过十六个年头了,纵观股市熊长牛短,几乎到了崩盘的边缘,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是缺乏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支持,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是有条件的,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环境,才能保证该事物健康的成长。资本市场是要求建立在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较高的市场体系机制之上的,而我国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与正常股市生存环境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6.
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运行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传统管理会计投资决策方法理论仅考虑投资项目运营对本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所造成的影响,忽视了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存在一定缺陷,因此要建立面向循环经济的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方法,从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对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以达到将宏观的循环经济模式与微观的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潘颖 《经济研究导刊》2014,(17):265-266
基于环境经济建立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具有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双重意义。在贯彻借鉴与创新和渐次推进原则的基础上,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应从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进行构建。环境财务会计是帮助外部利益关系人了解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对财务和环境的影响;环境管理会计是帮助内部管理者了解环境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在企业环境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企业环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论述企业环境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工作环境又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剖析 ,提出了只有了解环境、适应环境 ,才能搞好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9.
非连续性产出分布与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定义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企业最优治理结构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出呈非连续性 0— 1分布的情况下 ,高新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具有“内生性非稳态”特征。因此 ,建立微观“补偿”机制 (如鼓励“技术折股”)和宏观“补偿”机制 (如设立高新技术板块或创业板块 )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2-2010年期间深沪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的视角考察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和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据此评估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功能。文章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企业扩张投资,通过降低企业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了企业金融生态环境。(2)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3)非国有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对宏观货币政策的弹性更显著;宽松的宏观货币政策能够更大程度地缓解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更有效地改善非国有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金融环境优化功能提供了企业投融资层面的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是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迄今为止,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仍未出台,严重制约着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做深做实,创新思维方式、构建非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厘清了传统生态补偿认识误区,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补偿支付原则统一框架,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和"受益者付费原则"(BPP)统一在"改变者付费原则"(CPP)分析框架中,为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京津冀大气治理CGE模型具体测算了特定大气质量控制目标下河北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额。这对于加快补齐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短板、有效弥补河北大气治理资金需要、强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和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治理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生态学视角,将绿色建筑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重要补偿因素,对绿色建筑开发者收益损失和绿色建筑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构建了绿色建筑开发者损失型补偿模型和绿色建筑生态环境效应型补偿模型,利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利润函数,探讨了损失型补偿额度,利用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生态恢复费用法测算绿色建筑环境效应,以此建立基于生态环境效益补偿的绿色建筑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主要通过对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研究福建省经济转型时期对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基础上,提出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以及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四点建议:一、进行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建立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二、实行绿色核算,资源、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市场及补偿机制;四、生态环境保护应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导致滇池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构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未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构建完整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确定补偿的依据、主体、标准和政策路径等核心问题着手。滇池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可分为水生态保护(恢复)补偿机制和水污染补偿机制两种,具体类型包括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湖滨水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入湖河道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三类。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中,建议构建滇池流域水生态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生态补偿法规,健全流域管理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开展绿色GDP体系认证,完善行政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5.
虽然我国学者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没能建立起较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文章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相结合,由定价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构成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环境政策是减缓环境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最重要的手段,完善节能减排环境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财政、税收、环境收费、生态补偿机制、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绿色资本市场建设、技术支撑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与激励政策八个方面提出了完善节能减排环境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反思近年来我们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发现,要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在相应农业政策中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和《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撑保障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研究借鉴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经验,结合安徽省的实际,通过"对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价值的分析和经济补偿机制的研究"的理论思考,探索在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中,建立适合安徽省省情的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机制的框架体系,以破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困境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福兴  姜丽秋 《经济地理》2008,28(4):667-670,687
生物多样性公共性特征的存在,决定了市场交换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要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本文从生态系统和物种等不同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的现状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评价体系,并在资源、生态、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主体功能区划下的新型生态补偿措施:工业排放配额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从开发保护的角度看,国土被划为开发类和保护类功能区,由于各自主体功能不同引发公平问题:保护类功能区为保证生态质量放弃大量工业发展机会,开发类功能区却同享经济发展成果与优质生态服务,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借鉴以往生态补偿机制及总结国外生态补偿经验的基础上,较认同生态补偿的一种系统性且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创新型方案—"工业排放配额制":通过企业间、区域间甚至国家间工业排放配额的公平分配及在市场上的自由交易,让那些为保护生态而放弃发展机会的低环境承载力区域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20.
健全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对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利益主体九大博弈关系,以演化博弈论为方法,构建地方政府与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博弈矩阵和复制者动态模型,探讨矿区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的运行机理。演化博弈结果表明:主体间的博弈易陷入"合作"与"不合作"的交替循环中,无法实现稳定,若要实现地方政府监管、企业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的共赢局面,必须依靠市场化和多元化手段对成本、保证金、政绩等各项参数进行调整,才能权衡双方利益,促成合作,进而由转移支付、保证金、社会资本、惩戒机制、政绩考核、行政机制等一系列旨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共同构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矿区生态补偿市场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