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深化了流域区域间利益的不均衡,功能区定位导致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承担一定的额外成本和面临发展机会的损失,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不同功能区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类型特点,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为出发点,从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三个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思路为:以生态保护总成本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通过地方政府间横向跨区域协商管理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行下游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对上游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2.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规划入"限制开发区"极大地限制了功能区内农民原有的自由生活方式和经济开发行为,在法律上剥夺了其对土地等自然资源使用权与发展权。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是一种矫正环境不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应当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征收生态税和拓宽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在微观层面,从健全生态地役权制度、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和自愿生态保护项目制度三个维度建立起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湿地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朱 《发展研究》2009,(12):40-42
湿地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域中的一种类型。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既与其他限制开发区域有共性,也有独特之处。其基本思路是:保护第一,从严控制开发行为;为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供给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妥善安置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为此须建立湿地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即建立纵向与横向交错的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完善行政管理体制,配套与生态补偿机制相适应的生态税收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主体功能区发展是国家或地区一个重要的建设目标。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重点、限制和禁止等三类开发区,但因其财政投资总量不足、财政支出结构失衡、转移支付功能弱化和生态补偿机制缺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在借鉴发达国家及有关省市区域财政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其他财政政策等促进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旨在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位属性和发展水平,可将其分为东北区域、西北区域、西南区域和中南区域四个片区,各区内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限制开发与贫困属性长期并存、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约束等问题。综合看,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在于财政赤字不断增大、人力资源流失、主导产业规划滞后、第三产业活力不足。进一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突出县域差异化;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绿色服务业增长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重点工程"和"品牌工程"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建立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特征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广东经济》2013,(4):57
省政府最新印发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再唯GDP为评价标准,而是生态保护得越好、财政奖励越多,省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与其生态保护成效挂钩。作为全国首批印发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省份之一,根据国家战略和广东实际,《规划》以四类区域、五大战略格局布局广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赋予了生态补偿以全新的内涵。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新要求,探讨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赋予了生态补偿以全新的内涵.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新要求,探讨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恶化。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按照该要求,作为生态补偿主要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应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基于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环境友好型城市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吕程  张道宏 《经贸实践》2016,(16):240-241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通过法律构建的,受益主体对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对象进行必要补偿的调整机制.其中的"代价"不仅指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本,亦包括为养护草原而放弃的机会成本.本文从辽宁省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法律层面及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健全辽宁省草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构建多样化草原生态补偿模式、提升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学者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没能建立起较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文章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相结合,由定价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构成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公益林生态服务市场补偿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公益林生态服务市场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认为政府政策创新是公益林生态服务市场补偿的基础,政府应制订公益林生态服务交易制度,明确规定公益林生态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提出政府要规定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和公益林水文生态服务补偿主体,制订自然保护区配额交易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刘佳宁 《经济问题》2012,(7):62-65,105
碳排放权交易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创新和金融创新工具。对国内外碳排放权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碳排放权市场配额分配、法规创设、监督与处罚等核心机制设计问题,并以期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性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4个主体功能开发区划分为依据,在"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理念指导下,对秦巴山区进行板块规划,构建秦巴山区保护和发展生态型经济区三大政策体系:《秦巴山区功能性区域板块规划》(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调水区—粮食生产区);《秦巴山区区域产业定位》(药—水—茶—桑—游);《秦巴山区生态型经济区保障机制》(产业置换和生态补偿)。用绿色GDP替换现行GDP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变环境经济价值补偿为环境生态价值补偿。建立全员参与,以生态环境税为实现形式的生态环境补偿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是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迄今为止,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仍未出台,严重制约着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做深做实,创新思维方式、构建非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厘清了传统生态补偿认识误区,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补偿支付原则统一框架,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和"受益者付费原则"(BPP)统一在"改变者付费原则"(CPP)分析框架中,为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京津冀大气治理CGE模型具体测算了特定大气质量控制目标下河北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额。这对于加快补齐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短板、有效弥补河北大气治理资金需要、强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和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治理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借鉴"虚拟土""虚拟耕地"等理念,创造性地提出"虚拟草原"概念,通过运用当量因子法、构建横向补偿调节系数及优先级公式,得到省际横向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从而对2004—2017年各地区支付/受偿金额进行测算,同时确定其所属优先级。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受偿区和支付区分布一直较为稳定,虚拟草原呈现"北土南流"格局,总受偿和补偿资金均呈逐渐增多趋势,但优先受偿区及优先支付区数量逐渐减少。其中,优先受偿区为内蒙古、西藏等地,优先支付区为上海、广东等地。  相似文献   

17.
健全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对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利益主体九大博弈关系,以演化博弈论为方法,构建地方政府与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博弈矩阵和复制者动态模型,探讨矿区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的运行机理。演化博弈结果表明:主体间的博弈易陷入"合作"与"不合作"的交替循环中,无法实现稳定,若要实现地方政府监管、企业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的共赢局面,必须依靠市场化和多元化手段对成本、保证金、政绩等各项参数进行调整,才能权衡双方利益,促成合作,进而由转移支付、保证金、社会资本、惩戒机制、政绩考核、行政机制等一系列旨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共同构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矿区生态补偿市场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福兴  姜丽秋 《经济地理》2008,28(4):667-670,687
生物多样性公共性特征的存在,决定了市场交换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要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本文从生态系统和物种等不同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的现状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评价体系,并在资源、生态、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新途径:环境会计的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虽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研究视角仅限于环境补偿立法、补偿管理等宏观层面,并且生态补偿资金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本文从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入手,坚持"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的原则,对环境会计进行再造,并以生态环境负债账户作为企业环境补偿的基础,从而建立宏观和微观的"双翼"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予以适当经济补偿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失衡、保护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要。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以江西东江源国家级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背景,分析了在江河源头区域实施生态补偿的现实必要性及其政策法律依据;根据"受益者补偿"的原则,确定了东江源生态补偿主体和受体;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工业发展机会成本法"测算出生态补偿标准总额为51 335.2万元;以水量、水质和用水效益三个指标为基础,建立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分担模型并测算出流域下游地区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年分担份额为10 861.33万元,就东江源区域实施生态补偿应当遵循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