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排斥、贫困和失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排斥、贫困和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排斥概念的三个要素:(1)相对性;(2)能动性;(3)动态性。在着重讨论了社会保障收入对社会排斥的影响以及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之后,文章认为社会保障收入是重要的,不能取消社会保障收入项目。社会排斥不仅与失业有关,而且政府政策也可能影响社会排斥,有必要检验所有政策建议对提高社会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国经济学家彼得·汤森认为贫困是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权利,提出相对贫困测量方法.但是阿马蒂亚·森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贫困在能力的范围内是绝对的,相对贫困只是绝对贫困的补充而不能替代绝对贫困,是一种绝对的相对贫困观.本文对两人的贫困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贫困概念及其类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普万 《经济学动态》2006,(7):7-69,119
一、关于贫困概念的界定1.缺乏说。Townsend(1979)认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Oppenheim(1993)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饱暖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世界银行(1980)认为:“当某些人或某些家庭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社会公认、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社会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雷诺兹(1993,中译本)认为:“所谓贫困,是说在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水平”。童星、林闽钢(1993)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1990)认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相似文献   

4.
在梳理学术界关于贫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贫困的内涵、贫困的根源等两个方面介绍贫困研究的概况,并做简要述评.主要结论是:(1)贫困的内涵从最初的以生活贫困为主,扩展到以社会贫困、功能性贫困为主,且其外延不断延伸;(2)贫困的根源认为是社会状态下的不平等产生的,与自然选择无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收入及健康、教育、生活状况、卫生状况和食物支出五个非收入指标,构建了“收入导向型”多维贫困指数,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农村子样本,考察多维贫困的识别、追踪和流动性问题。在比较了6维贫困指标和多维贫困指标对贫困识别的效果后研究发现,仅依据收入、教育和生活状况三个维度即可有效识别和追踪贫困家庭,并且在这三个维度下均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村家庭跳出贫困陷阱的概率显著低于一般收入贫困家庭。研究表明,扶贫政策应当在减少收入贫困基础上更多关注多重剥夺对贫困家庭整体福利的影响,并致力于提高贫困家庭的持续脱贫能力以增强其跳出贫困陷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概述了我国城镇贫困的特征,同时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界定城镇贫困和分析其成因,认为城镇贫困是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贫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低保"对象就业决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艳春 《经济论坛》2005,(24):51-5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低保”人群的贫困问题更加凸显,城镇贫困居民生活处境可能更加困难,贫困群体的数量也有增大的趋势。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贫困群体最低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例如长期福利依赖和隐性就业问题等,已成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难以解决的主要矛盾。为了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完善,维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研究城市“低保”制度与低保对象就业决策的关系,以防止长期依赖和社会排斥,提高“低保”对象的就业意愿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贫困的复杂性要求贫困研究突破学科界限走跨学科融合的集成创新之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在贫困研究维度、研究方法和减贫主张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且互补性强。跨学科融合和集成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难以胜任新时期减贫实践的需要。在系统评述贫困研究的多学科差异、融合和集成创新进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集成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社会排斥分析框架、脆弱性分析框架和地理资本贫困论等现有研究成果的“人—业—地”综合贫困分析框架的构想,该分析框架实现了贫困研究“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传统范式的有机整合,为新时期综合贫困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贫困到社会排斥:理论演进与政策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贫困到社会排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均不会轻易承认贫困问题的存在。贫困的概念逐渐被另一个词语社会排斥所代替,同时也赋予了广泛的内涵,已经成为福利国家新的思维方式。社会排斥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排斥不仅仅是单位和个体的因素,既有的政策失败及不足也很容易产生排挤。社会排斥的原因外源上来自于全球化带来的进步与贫困,内因则是福利国家的失灵和社会的变迁,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泛市场化基本教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社会排斥的政策构想,政府应实施积极地干预,在经济上积极实施就业政策,政治上保障公民权利,以及动员社区和地方参与都有利于抗衡社会排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慢性贫困问题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问题作为一项世界性研究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学者们的目光。在认识贫困的实质、特征、类型等理论含义和思想框架的同时,有关贫困研究的方法也在创新。目前较流行的方法包括我们所知道的森的能力与自由分析、脆弱性分析以及社会排斥方法,等等。本文所要介绍的慢性贫困研究,是在继承既往贫困思想的基础上,更多地从贫困的长期性、动态性、代际传递性和衡量贫困模型的创新性方面深化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贫困标准及全球贫困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标准是用于测量和识别贫困人口的重要工具。收入贫困一直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贫困标准。以收入标准定义的贫困线,一般包括满足家庭基本需要的食物和非食物货币支出。世界银行用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收入贫困线定义了世界贫困标准。收入是实现脱贫的重要工具,是衡量贫困的重要代理变量,但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贫困状况。人类发展指数旨在弥补收入标准的不足。虽然人类发展指数对收入标准作了重要补充,但仍不足以反映人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情况。为此,基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方法理论,Alkire和Foster构建了多维贫困指数,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贫困人口的多维度被剥夺情况。《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公布了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维贫困状况。多维贫困指数包括了反映环境贫困和资产贫困的重要指标。收入标准、人类发展指数和多维贫困指数三种方法,对加强我国贫困监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这些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担忧。以城市贫困家庭由"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子女"心理贫困"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最后从个人、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和措施,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农村老年贫困的成因与反老年贫困的对策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发生了"断裂"。文章采取了过程与行动的分析框架,从过程的视角分析了农村老年贫困的多元成因,既有正式制度的缺失与排斥又有非正式网络的缺乏等结构层面上的原因,也有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层面的原因,还有家庭与个人方面的原因。从行动的视角看反老年贫困的实践,提出了从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不同层面协调起来共同化解农村老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动态演化的视角将贫困视为一种持续加深的非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在经济上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收入低于正常人群,以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为理论基础,试图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收入不平等来解释女性普遍的、持续的相对贫困状态.性别差异下的劳动力收入不平等形成了女性群体与男性群体之间长期的收入差距,使得女性更易陷入相对贫困状态,造成不断加剧、难以摆脱的贫困循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是解读性别收入不平等及女性贫困的有力视角.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家庭照料及生育责任影响女性人力资本竞争力,女性人力资本积累进程与企业需求偏差较大,生育保险责任内化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女性人力资本回报率低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而社会资本理论通过女性资本欠缺和回报欠缺、职业机会差异和职业内收入差距两个路径解释了性别收入不平等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排斥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本文考察了社会排斥与贫困、能力剥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能力剥夺的关系特征,并指出“社会排斥”兼具建构性和工具性两种特征。最后,文章分析了“社会排斥”的多样性,讨论了不平等与关系贫困、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与性别相关的排斥与不平等、医疗保健、食品市场与贫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生产与反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社会经济问题。我国一直使用的扶贫模式缺少人本思想,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遇到外在条件的变化,脱贫人口很容易返贫。而提高贫困者的人力资本,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收入的提高等,因此,从中长期看,要消除贫困的最根本措施是加大人力资本生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7,(11)
我国残疾人群规模庞大,而残疾人致贫、返贫可能性高和脱贫困难,因此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贫困的测度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贫困线,以识别贫困人群;二是构造贫困指标,以衡量贫困程度。多维贫困概念更有利于识别能力剖夺。仅仅采用收入与支出标准,会忽略贫困的脆弱性以及长期性,因为恰恰是能力贫困导致了贫困,个体贫困往往根源于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收入情况等。目前,采用数个维度衡量贫困状态,已成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CHNS数据分析,父辈的贫困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源以及教育等途径传递给下一代,使得子辈很难真正脱离贫困群体.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实现,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逐步减少,但是在农村贫困地区,脱离贫困的贫困家庭子女的收入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社会阶层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人际关系的怪圈促进底层贫困人口向上层社会流动,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提升贫困家庭子女的个人能力,才能真正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9.
能力贫困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是一个更深层次、更加全面的概念。该文从能力贫困的视角进行分析,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质不仅在于农民收入太低,而且还在于农民缺乏创造收入的机会和能力。因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消除能力贫困,培育农民可行能力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按照传统福利理论,收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福利水平的标准。由此,传统贫困概念将贫困视为物质资源和收入匮乏。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评价个人福利和贫困状况的传统思路存在着缺陷,它没有显示贫困的非收入因素与贫困的动态性。以能力评价个人福利的新思路从基本层面突破了传统福利理论的局限,开辟出一个新的认识空间文章在理解“能力”这一概念框架下探讨了贫困的内涵及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