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组织行为理论与双元学习视角,挖掘动态能力的前因变量,探究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在负绩效反馈与新创企业动态能力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并利用429份新创企业数据验证假设。基于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负绩效反馈能够积极推动新创企业动态能力建构与提升,负绩效反馈正向影响新创企业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分别在负绩效反馈与新创企业动态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案例嵌入式统计研究方法,探究酒店动态能力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如家酒店为探索性单案例的研究对象,运用ROST CM 6.0内容分析软件进行编码,析出酒店企业动态能力的3个结构维度——顾客需求感知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构建酒店动态能力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模型,进而利用大样本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能力的3个维度对酒店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动态能力与联盟绩效: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于动态能力与联盟绩效进行了文献研究和问卷设计,然后构建了关于企业动态能力与联盟绩效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联盟企业动态能力对于联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是只有组织学习能力维度显著正向影响联盟绩效,而整合能力以及重构与转变能力维度则对于联盟绩效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俊浩 《经济论坛》2013,(1):140-143
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动态理论的述评,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的环境感知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以及整合与重构四个方面的影响,构建了企业社会资本与动态能力关系的理论模型,为下一步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企业动态核心能力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准确识别动态核心能力则是有效培育和运用动态核心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对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内涵本质和形成与演化机理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识别思路,重点设计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识别模型,并以华为的动态核心能力识别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准确识别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小科技企业治理特征与开放式创新环境,构建了中小型科技企业动态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分析了创新开放度的调节效应。通过对京津和江浙沪地区高新技术开发集群的129家企业的调研,实证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结果表明,中小科技企业动态知识管理能力各维度对创新绩效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创新开放度能显著正向调节动态知识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7.
创业网络强度、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创业领域,尽管成熟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分支,但是,在创业领域才刚刚开始。前人已经开始研究联盟和资源充裕程度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然而并未深入考虑创业网络如何影响动态能力。本文不仅实证了创业网络强度对动态能力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深入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因而探讨了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结论表明,创业网络强度不仅对动态能力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还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间接的积极影响,组织学习在创业网络强度与动态能力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动态能力作为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如何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相关文献的归纳,构建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动态能力路径模型,以此模型为将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有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偏重于抽象的概念描述,对于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基本结构、内在本质和作用机理的分析还不成熟,因而尚无法真正阐释企业为什么能够及如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中"成长上限"基模原理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系统动力机制;从系统演进的视角提出动态能力生成的研究框架,表述为"组织创新精神—组织即兴—动态能力"三个变量之间有反馈的循环推进关系,并且以认知、行动、惯例三种社会或心理过程描述连结上述三个关键变量的系统结构和系统动力机制,揭示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基于对通用电气公司128年成长历程的系统分析,实证检验了这一理论框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首先阐述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本质,界定了其影响因素;然后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种子企业的动态核心能力,并指出其发展趋势;接着构建了种子企业动态能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最后,针对影响中国种子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即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程度、研发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理论,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外部框架模型(战略——结构——动态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能力的内部框架模型,并论述了内部框架型中5要素的功能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姜骞  刘强  唐震 《技术经济》2016,(9):50-58
构建了物流集群共享性资源对物流企业动态能力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采用区间数拓展DEMATEL法及基于贝氏估计值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检验了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及齐美尔连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价值共创对物流企业的动态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价值共创对物流集群共享性资源(共同声誉、集群渠道、集群知识网络、集群竞合氛围、当地机构支持)与物流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强齐美尔连接和强非齐美尔连接均显著正向调节价值共创与物流企业动态能力的正向关系;弱齐美尔连接和弱非齐美尔连接均不显著正向调节价值共创与物流企业动态能力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动态能力对企业在动态复杂多变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阐述了动态能力研究的意义,对动态能力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企业如何在创新性与超前行动性的背景下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过程机制,并从企业精英个体、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关系质量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建立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利用来自中国9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424个样本企业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发外包中企业动态能力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关系质量能够通过提高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转移程度,增强企业动态能力,间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4个构成维度:组织文化、组织过程、资产和技术状况、成长路径;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具备的5个能力特征,并对我国企业如何在动态能力的4个构成维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培育与再造动态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能力的知识属性及知识构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观"和"过程观"思想,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和演化的知识活动及其组织学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各种类型的知识活动是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来源,组织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前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以提升其动态营销能力成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家IT企业中高层营销经理的访谈数据,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动态营销能力影响因素模型,认为市场感知、供应链响应、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研究开发四种能力是企业动态营销能力的重要构件,市场环境动荡性是驱使企业提升动态营销能力的强大外力,而高层管理者认知与决断力、文化与经营理念、资源及其调配、情报与IT应用、组织架构与制度适配以及组织学习平台与氛围则直接影响企业动态营销能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框架模型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提出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理论,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外部框架模型(战略——结构——动态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能力的内部框架模型,并论述了内部框架型中5要素的功能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知识跨越产学研各组织边界不断循环流动过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基于各创新主体知识行为协同程度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3个递进演化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体系,构建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假设模型,对235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而知识创造又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优势形成;引入动态能力后发现,动态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知识优势形成并不具备显著影响,但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行为而间接影响知识优势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动态能力是知识优势形成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机制,构建了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关系模型,并提出完善和改进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提高企业在战略趋向以及知识选择、复制、存储、应用等知识管理环节的有效性,有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从而积极影响企业的长期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