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方法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工具,是开发全脑思维能力、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要自觉地认识和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科学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综合素质测试方法、激励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科技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只有正确认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建立工程教育的创新理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建立健全科学机制,才能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时代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训练;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成果,强化创新能力训练;改革考试方法,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企业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它对一个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拉动和影响作用巨大。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培养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文章通过对自主创新理论的评述,从创新型人才制约创新能力入手,提出作为我国最早改革的省份广东,只有解决好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问题,完善好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5.
创业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针对当前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特点,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是高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针,也是当前培育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故而,佳木斯大学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着力培养学生对学术科技的兴趣,充分挖掘校园科技创新人才,致力于推动全校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与此同时,打造精品科技社团品牌,完善科技社团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指导队伍,进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更好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刘卫国 《时代经贸》2010,(22):246-247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创新基础;改革教学方法,启发创新思维;重视实践环节,搭建创新平台;加强教师建设,培育创新师资等途径,高校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人才竞争的焦点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不是看他占有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叶跃进 《经济师》2007,(3):159-15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冯乃秋 《经济论坛》2002,(14):15-15
随着知识经济的渐临,世界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应对战略,力图抢占制高点。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人才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创新人才的拥有量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性要素和重要象征。所以,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形成较强的人才优势,必须抓紧对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主要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高级创新人才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生产出创造性成果的人。高级创新人才一般具有如…  相似文献   

11.
王雪峰  刘婷  张猛 《时代经贸》2010,(6):253-254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我校通过。保险雏鹰训练计划”,积极探索以校企合作,调查保险经理人成功的路径,指引大校。雏鹰”职业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创新基础;改革教学方法,启发创新思维;重视实践环节,搭建创新平台;加强教师建设,培育创新师资等途径,高较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业精神是创新精神向创新实践转化的中介。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在素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重要课题。于是着力从创新教育的视角切入,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通过阐述创业精神的含义、构成、特点等科学内涵,阐明了创业精神在推动主观创新能力向创业能力转化、观念思维操作向行动思维操作转化、观念蓝图向创新实践蓝图转化中的三大突出作用,提出了通过提高自觉能动性、辩证转化性和自主思维创新能力的新思路,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特别是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和自主创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前沿》2004,(6):U031-U031
平湖中心小学科技活动月在学校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下,于5月19日隆重开幕,此次科技活动月是以“让智慧之光在校园闪耀”为主题,以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校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及科学行  相似文献   

15.
李生山 《经济师》2007,(9):155-155,15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竞争是对具有个性、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人才的竞争,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是一项全方位的立体工程,涉及教育人环节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以"方法"为前提,探索培养学生创新之路;以"数学"自身特点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以"问题"为中心,创设发展创造思维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建设教学实习苗圃在教育新形势下高等林业院校传统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林业大学为贯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实习苗圃中进行课程实践环节的创新性改革,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新科技、新技能;同时,实习苗圃的开放式管理为本科生营造了科研创新、科技活动及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因此树立创新教育观、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举措。本文从转变教育理念,推行制度创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来阐述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应确立创新教育思想,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改进课堂教学,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