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汪旭晖 《经济前沿》2006,(10):16-20
本文认为,我国城市中心商业街改造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功能定位单一、交通不便、传统文化消逝、陷入“眼球经济”误区、盲目追求商街规模等。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指出我国城市中心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应注重交通规划、空间维度设计、定位与店铺组合、特色营造、景观设计及商业街管理制度及相关政策的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基于开放经济下的中心城市经济融合--以滇、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经济布局是区域经济布局网络的连接点与核心,区域必须依靠城市把区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凝集成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出现,中心城市经济布局有必要转向区域的资源发现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的培育,树立“中心城市经济就是融合经济”的科学布局观。通过以滇、桂为例,研究中心城市经济布局问题,积极探索开放经济下的中心城市经济融合途径,积极寻找中心城市经济融和的一般规律是本文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加快京津冀地区的联系与合作是当前我国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利用城市中心职能指数及强度、城市可达性和城市经济联系量及隶属度等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该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二、三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普遍落后,缺乏承接和中转产业转移的二线城市。一级中心城市的集聚过度,扩散不足,没有起到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京津冀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各个地方的"商业街"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建设很多城市在发展中都把商业街的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六运小区是新中轴线上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具有欧洲小镇街道风格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文章根据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为未来体验经济下的城市步行商业街的设计要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心城市及组织和领导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及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并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为例,对各城市的贡献进行评价并排序.准确地反映各中心城市的贡献,并对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心职能指数、可达性、城市间经济联系量引力模型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地级及以上16座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成渝经济区整合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即一级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二级中心城市,消除行政壁垒,培育川渝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成渝两地之间发挥中转与承接作用的中心城市,全面提高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商业集聚是产业集聚现象的一个特例,是流通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文通过对商业集聚文献的梳理,时商业集聚的形成进行了经济学分析(Hotelling模型分析、集聚经济分析),论证了商业集聚在现代城市、产业园区、商业街、商务中心区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光超 《商周刊》2011,(7):56-57
商业街,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就好像名片一样,是市容市貌中最繁华最绚丽的景观,是一个城市最引人注目的写真。而作为城市形象的绝佳代表,商业街的繁荣程度已成为城市繁荣的标杆。一条商业街的个性和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魅力的体现。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商业街,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张芷 《现代财经》2007,27(3):47-51
现代商业街是城市的精华,也是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掀起商业街的新建和改造热潮。应当分析我国商业街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商业街发展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城市商业街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北京城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晶 《现代财经》2003,23(1):49-52
人口、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调整北京城市的空间结构,建立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吸引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就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图说广东     
《广东经济》2005,(11):60-61
广州商业街的发展正面临很好的机遇。首先是城市更新改造速度加快。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促进了城市更新改造,也推动了商业街加快改造升级。其次是城市向中、外圈层发展,花都、番禺撤市改区,以及农村地区城市化发展,如撤镇转街、建设中心镇等,进一步扩大了商业街的发展空间。其三是政府高度重视商业街发展,把其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商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商业街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有利于商业街的改造和建设。其四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商业街的推动。2001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75.06亿元,特色商业街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购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军力量。在明确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以经济运行供给侧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分维,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9年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指数和综合指数进行测度和比较,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剖析区域发展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17年间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由东向西梯次下降;三个子系统指数在国家中心城市内部及其之间均表现出高度非均衡性;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集中在区域间,而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且呈扩大趋势。据此,从加强区际循环、深化三大变革、开展先行示范等方面提出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代经济》2005,(1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各中心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的同时,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新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发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在辽宁、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区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大连”的主要内涵,一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立足大连1.38万平方公里地域,按照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重新设计大连建设和发展蓝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二是扩大经济总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优势产业群体,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力争在同类城市中综合经济实力位次前移,增强大连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生产要素流动的畅通渠道,…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多个中心城市,上海南面有杭州、宁波,西有苏州、无锡、南京等,它们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但是,在上海北面,迄今尚未形成经济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论述了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枢纽,其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活力,影响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兴衰走向;提出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必须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作用、选择若干中心城市进行建设试点的观点及其理论与实践依据,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的任务、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评价意义 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通常是区域工业生产中心、商业集散中心、对外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中心及科技文化中心。正如列宁所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是该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0.
中心城市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而第三产业是影响中心城市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市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既有利于中心城市聚扩散功能的发挥,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整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散功能的发挥,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发达的第三产业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