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招聘过程中均能够本着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行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减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必须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就业指导中心建设,规范就业市场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选人用人制度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构建诚信就业的制度环境,提倡先就业、再择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1.切实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如,立法反对性别歧视,保护女性的就业权利,规定女性从业人员的最低比例;建立和完善规范、高效的中介机构,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就业主体“西移”、“下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给予创业公司优惠的税收政策;为创业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指导等。3.进行高职院校改制试点,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着重加强宏观指导,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议选择部分高…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事关高校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健康发展。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充分、稳定就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程度有重要的联系。创新工作思路,奋力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将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结合起来,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学生就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认真理性地总结分析现今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成因及后果,并提出一些可行的防范和教育措施,对加强高校人才“出口”效率,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和谐的就业市场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主要原因是存在以下方面的障碍:一是城乡差别较大、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农村就业环境较差以及部分地方不愿接收毕业生等社会方面的障碍;二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类型结构和高校布局方面引起的障碍;三是毕业生及其家长思想观念上的障碍。针对这些障碍,提出应出台优惠政策、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时毕业生走向农村工作的领导、调整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改善高校类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就业指导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不容乐观。高校应参照企业的用人需求,从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对选修课重视力度;结合外贸从业资格证书取得,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加强校企合作这五大方向来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应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紧张形势依然突出,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仍需提高。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指出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毕业生就业观念,做好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等一系列对策。期望能拓展灵活就业市场和鼓励高职毕业生积极创业,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个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高校只顾按计划招生,不管学生能否就业;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带来人才过剩;学历高等于就业能力强等误区。要澄清这些误区,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社会观念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应做好自我职业规划,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国情与我国不同,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机制也有别于我国,但是其在这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本文通过对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考察学习,分析了其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并从明确职责定位、完善评价标准与方式、调整指导服务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毕业生和家长很着急,政府很重视,高校很用心,媒体很关注.高校毕业生现阶段大量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nalyses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 in the presence of risks of being fired or failing to secure a job offer when out of the labour market. We use a finite horizon framework with two employment states and a stage utility function which is CARA in consumption but non-separable in leisure. The results are that there is precautionary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employment risk lowers the reservation wage; generally it also reduces consumption. However due to the non-separability assumption, precautionary savings, as usually defined, may not be positive. We characterize the reservation wage and contrast the results with those in which the stage utility is additive in leisure and consumption. We extend the analysi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yclical variation in employment risk, of stochastic future wage rates, and of adding a third employment state of search.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sks how much employment is created by increasing goods and services exports and how the export dependence of employment has changed over time. Using the newly developed Japanese input‐output table for 1975–2006,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ffect of exports on an industry's employment (i.e., direct effect) and the effect on other industries' employment (i.e., indirect effect). One of our major findings is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indirect effect exceeded that of the direct effect over almost the entire period. This implies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effects of exports appeared through intraindustry linkages. We also found the indirect effect of goods exports is not limited to goods industries. As a result, the increases in the export dependence of employment are not limited to major Japanese export‐oriented industries such as electrical machinery, motor vehicles, and general machinery. In identifying the potential risks of negative external shocks, it is important for policy makers to estimate how much employment is indirectly as well as directly dependent on exports. (JEL F16, F14)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解释为何中国就业变化和经济增长间数量关系并不稳定,两个问题将被处理:(1)就业数据是否有偏误;(2)一些中国特有的影响因素在就业和增长关系间是否有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1)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增加就业数据大致可靠;(2)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显著拉动作用,也就是说使用另一种表达的奥肯定律得到论证;(3)国有经济部门在就业和增长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并且对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影响有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宏观经济运行新特征对就业困难群体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失业与平均工资显著正相关,与财政支出、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负相关,与经济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无显著相关性。“4050”人员、刚毕业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是三类重点困难群体,失业趋势呈现长期失业加重、失业转就业难度增大和短期失业淤积。本文建议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多措并举,妥善应对新常态下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城市化对全社会就业总量、城镇就业量和乡村就业量的长期影响效应及动态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与各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城市化无论对我国就业还是对城乡就业均存在正向效应,但对城镇就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对乡村就业及全社会就业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化对就业的中短期影响效应与长期影响效应不一致;在中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程度相对长期而言要较弱,而对全社会就业和乡村就业不仅不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并就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我国就业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政府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并且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只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1978-2012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具体依存关系,得到相关结论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labor market mobility from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using the United Kingdom as a case study. Movements into and out of employment are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s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In Great Britain, the dynamics of transitions in the labor market have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but individual path dependency, that is, the transmission of risks along the life course, seems to have decreased. Women in particular have benefitted from a more flexible labor market while men'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have decreased. Employment has also been increasingly ti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方建国 《技术经济》2012,31(8):33-42
从技术和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假说出发,探讨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劳动力就业和产业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随着劳动效率的提升,三次产业内部确实存在技术替代劳动力的情况;但从整体和长期来看,技术创新虽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但对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影响不显著;只有当大规模技术变革引起产业发生结构性变动时,技术替代劳动力所带来的失业现象才会出现。得出结论:就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宏观经济增长的结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京地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年和2015年两次失地农民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失地农民的就业机制分析,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稀有事件偏差”检验,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就业机会、职务晋升和就业行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失地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方面,2008年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015年人力资本和政治面貌的影响不显著,不过求职途径和户籍的影响显著;在职务晋升方面,两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对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求职途径、户籍的影响不显著;在就业行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进,2015年失地农民的就业行业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有44%的失地农民开始到公共部门就业,2008年人力资本、政治面貌和求职途径变量对其进入传统行业就业无显著影响 ,2015年开始凸显,特别是对其进入公共部门就业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而户籍对进入传统行业有着正向影响,对进入公共部门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闯  郑旭刚  张抗私 《技术经济》2023,42(3):167-178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促进服务业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11—2019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该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增加服务业就业,并且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的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扩张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来增加服务业就业;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对流通服务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就业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公共服务业的就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产生了空间效应,并且该空间效应也存在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