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财经》2017,(9):102-113
以11家酒店企业的337名基层员工为样本,分析了组织伦理氛围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并检验了个人——组织契合的中介作用和感知价值的调节作用,以此提出让酒店充满活力的管理建议。结果表明:关怀型组织伦理氛围对员工职业倦怠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个人——组织契合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规则型组织伦理氛围对个人——组织契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利型组织伦理氛围对个人——组织契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感知价值在个人——组织契合与职业倦怠之间具有调节效应;感知价值较高时,个人——组织契合对关怀型组织伦理氛围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更强。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组织伦理氛围对员工职业倦怠的作用机理,为我国企业情境下员工活力的提升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当前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企业员工职业倦怠感进行研究十分重要。缓解企业员工的职业倦怠感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期,职业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逐步增加,职场竞争激烈,职业焦虑严重,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最新权威调查显示,我国正进入"职业倦怠"的高峰期,七成以上的职场人士产生了工作倦怠。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又反作用于工作。本研究对职业稳定性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从职业倦怠角度分析了员工职业稳定性下降的原因。这些因素说明员工个体因为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缺乏职业安全感、缺乏挑战性的工作以及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等对员工的职业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员工职业的不稳定,将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人才流失的压力。为此,本研究提出企业要想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就应该关注员工的职业匹配度和职业延展度,规划好员工的职业生涯,通过多样化的工作设计,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提倡成功标准多样化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正确认同自我价值,企业才能成功地留住员工。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社会交换理论,文章构建了职业倦怠与员工负面行为之间的理论模型,并考察心理契约违背的中介作用和领导-成员交换(LMX)的调节作用,得到以下结论:职业倦怠与员工负面行为显著相关,心理契约违背对此具有中介作用,而领导-成员交换(LMX)负向调节心理契约违背对职业倦怠与负面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拓展的职业倦怠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生代员工逐步成为各类企业的骨干,在企业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企业未来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聚焦于新生代员工这一特殊群体,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然后运用SPSS及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开展实证研究,探究企业新生代员工的职业高原、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生代员工来说,层级高原增加了职业倦怠、离职意愿,内容高原也增加了职业倦怠、离职意愿,中心化高原与职业倦怠的第一个维度(情感耗竭)没有相关关系,中心化高原与职业倦怠的后两个维度(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有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中心化高原对离职意愿影响不显著;新生代员工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对其离职意愿有积极影响,且影响显著。此项研究在新生代员工管理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中,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管理建议,可以帮助管理者开展更加有效的新生代员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高校会计人员是高校这一独特行业中的特殊群体,有其工作的特性。从会计人员在学校地位和待遇低下、工作压力大等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宁波、顺德、南京等地的企业员工为样本,以Maslach的职业倦怠理论模型为基础,实证探究工作压力影响离职倾向的过程机制。研究结果验证了Maslach的职业倦怠理论模型,表明工作压力完全通过职业倦怠对离职倾向产生间接影响,R2达到0.51。在最终实证研究模型中,工作压力通过职业倦怠影响员工离职倾向有三条程度不同的路径,其中第一路径(工作压力→情感耗竭→犬儒主义→离职)的影响作用最强。研究还发现,过程机制中的三条影响路径都经过犬儒主义这一维度,即最终是犬儒主义直接引发了离职倾向,这给管理的重要启示是,可通过监控员工的犬儒主义这一最后环节降低员工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和组织变革的加快,职业倦怠问题逐步蔓延到各个行业。据调查,政府部门公务员是职业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公务员担负着决策、执行、协调和监督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职责,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职业倦怠的出现必将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及管理办法,对于对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馆员职业倦怠是指馆员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一旦产生,会给馆员、广大读者及整个图书馆事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馆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职业、组织和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避免或消除馆员职业倦怠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不良的社会评价和组织氛围容易造成幼儿教师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对幼儿成长和幼教事业都带来消极影响。针对幼儿教师面临的职业倦怠困境,引导全社会正确看待幼教工作,创设良好的组织气氛,坚持科学办园的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化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而促进幼儿教师、广大幼儿的全面发展,带动幼教事业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减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雨平 《经济管理》2005,(21):49-53
由于社会、职业、个人和学校因素的共同作用.职业倦怠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研究学校因素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性.从可控性较强的组织角度出发.引入CHAID方法,挖掘出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虹 《经济师》2008,(8):18-19
文章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职业压力、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人口统计变量等方面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做了阐述,同时指出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实行民主决策,有助于减轻公务员的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目前备受社会和各团体的关注,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多样,作者仅从高校组织原因出发,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管理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堃  胡青青 《时代经贸》2011,(18):241-241
1.引言 职业倦怠主要是指个人与工作的一种关系,即个体长期处于对其情绪过度要求的工作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与精神病理学原因无关的情绪和精神衰竭的状态。简单来说,职业倦怠指在工作的重压之下,个体产生的身心衰竭和疲倦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导游人员进行的调查,采用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以及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导游人员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从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性别、婚姻状况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年龄与导游人员职业倦怠部分相关,学历与导游人员职业倦怠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冯程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139-140
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探索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压力,对有效防止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目前角色冲突、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偏差、学校对辅导员政策的不公等多因素导致了辅导员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因此,缓解职业倦怠可以从社会、学校、个人角度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旅游市场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势头,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酒店业,尤其是以优质服务和优惠价格为卖点的经济型酒店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酒店企业必须依靠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而酒店点管理就是人的管理,加强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酒店的经济效益,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很多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弊病,如员工的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制度、员工的发展空间等。  相似文献   

18.
职业倦怠是从业人员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一种心理、行为状态,任何职业的从业人员都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对从业人员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对职业活动、对单位、对行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必须认真对待。文章对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稳定和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酒店员工流动性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酒店员工的大量流失,尤其是高素质人员的大量流失,将给酒店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宏 《经济管理》2007,(7):51-55
在借鉴国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248份调查问卷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内部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扩展和深化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之问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