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是紧密联系又互相促进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国民产出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推进是其运行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满足了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通过刺激投资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本提升作用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长三角城市化群落中,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群对经济增长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新引擎作用,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论断。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的:一是当要素在区域间能自由流动时,一些优质要素主动向大城市集聚,而普通要素则选择向小城市集中,结果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要素积聚的外部经济性,提高了城市群研发创新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二是在要素能自由流动时,城市群内政府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来实现,即政府为了吸引城市群外的企业和产业,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更新改造的比例,加大了对城市群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例,降低了企业交通运输成本,强化了需求关联的循环积累效应和投入产出联系,促进了城市群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有限.本文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的观点相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扩大内需而实现的,也就是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内需的扩大.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也进行了加快我国城市化的相关措施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分析我国现行城市化模式制约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渠道,建立区分农村居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三类居民的理论框架,证明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会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规模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增长。在此基础上用CGE模型模拟了这些作用机制及影响,结果显示:每年多市民化1000万人口(700万农民工加上其抚养人口)可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个百分点;而且农民工市民化将促进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经济结构,因此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是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的出现顺应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性活动。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受到的监管与限制也与日俱增。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的背后争议可以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及方式。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的发展正是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倒逼机制,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转变为效率驱动型,进而提升为创新驱动型。  相似文献   

6.
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国资金供求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本文提出:资本形成是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形成的规模和质量取决于储蓄、投资和融资机制。当前,“储蓄膨胀”和“投资压抑”是导致资金负缺口的直接原因,在实际利率的“放大机制”作用下,资金负缺口不断扩大,造成经济持续滑坡。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是摆脱当前发展困境、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一、资本形成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资本形成、劳动力投入、科技进步以及制度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而相应变化。对增长因素的分析有助于…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模、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梅  杨德才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06-113,128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中西部地区还可以继续进行"集中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而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到了进行"分散与集中"并存模式的转型时期。在城市规模上,未来城市化可以有重点地扩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模,再造大城市,适当控制目前超大城市的规模。在资源配置上,引导、鼓励高校教育、重点项目等资源有重点地向中小城市流入,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模式从非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以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蓝色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和中国 "一带一路" 战略规划, 对当前蓝色经济创新驱动的内涵、 创新机制、 驱动模式和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 总结了研究现状, 探讨了蓝色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明晰了蓝色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机制,探讨高等教育在提升人力资本,推动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政府应增加高等教育投入、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绿色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万平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2):91-98,127
在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践科学发展的紧迫形势下,在全球经济环境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本文沿袭绿色GDP思想,讨论了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为此本文构建了中国1995-2006年28个省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库,基于非参数环境生产前沿模型将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绿色分解,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正在逐年恶化。表现为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能源、环境约束下,要避免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驱动下,各项经济要素的流动极大地突破了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市场运作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并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采用我国1952-2007年期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并进一步分析了在长期过程中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发展的冲击响应.最后针对我国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增加型转向效率提高型的经济学内涵在于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运用了35个工业行业2000-2008年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报酬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报酬递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现阶段分工与技术创新仍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向报酬递增驱动的机制,最为根本的在于分工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但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衔接上产生了严重的脱节,引起了建筑学界的重视.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前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各阶段的城市建筑设计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完善城市建筑设计公众参与机制,城市建筑设计要符合城市建设的特点等解决城市建筑设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空间变迁的动态过程,城市化由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不仅必须是适应一定条件、能实现以及可持续的城市化,而且应具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优质高效的特征,更应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论一脉相承。通过采用要素结构、需求结构、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四个指标,对中国城市化驱动力进行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分析可知: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具有典型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及资本驱动的特征。为与"十二五"规划中"五年提高4%"的注重质量型城市化推进的发展思路和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相吻合。应采取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在对城市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化质量;二是,在突破要素流动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关键领域制度创新;三是,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空间体系;四是,在发展低碳技术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五是,在产业高级化发展的基础上有效解决房地产"泡沫"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逐步增长,工业、生活废气及汽车尾气等排放量也有不断增加趋势,并可能影响空气质量.本文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将对城市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拟以新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作出诠释.通过分析得出有三大有利因素支撑着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一是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孕育着新的增长潜力;三是“巨国经济”优势的显现带来强有力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及理论模型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众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济增长通过产业、就业结构转换及产业聚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反过来,城市化也通过多种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关注点的差异形成不同理论模型。两者相互作用的内在基础是聚集经济,具体表现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及城市化经济三个层次,来源于多方面的效应,并存在于产业、地理和时间维度。深入认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延鑫  路剑 《经济论坛》2013,(11):11-13
产业集聚区是指以产业链为纽带,通过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空间形态及综合经济功能的集聚区。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从产业集聚区形成的驱动力和集聚机制两方面分析童车产业集聚区形成机制,提出了促进聚集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常态下财富增长速度已在降低,各区域财富积累越来越趋缓.一方面,区域企业依靠自身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来获得内生增长,另一方面,区域财富增长也有虹吸效应带来的增长,还要依靠区域管理者创造外部环境和好的体制机制来共同驱动.60与90后群体是当前财富最大受益群体,他们是60后财富的继承者和消费者,吸引和留住他们不仅只是人才概念,从消费和财富的角度看意义深远,吸引和留住90后群体是未来区域财富增长外部驱动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基于此分析后,本文提出了吸引和留住90后群体战略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