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美 《经济地理》1997,17(1):17-20
莱州湾沿岸的海水入侵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矛盾的突出表现。它发生在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交接地带、是人类向环境无限索取资源的结果。海水入侵使环境恶化.资源更加贫乏.严重影响了沿岸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因此、采取适当措施综合治理海水入侵是缓解莱州湾沿岸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1海水入侵发生的环境背景海水入侵发生在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交接地带.在理论上归属于水陆生态环境脆弱带。这一地带环境稳定性变低、容易遭受人类破坏。正是这一特殊环境为海水入侵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1海水人侵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1.1.1…  相似文献   

2.
非常规水资源是对边远海岛水资源的重要补充,而对非常规水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边远海岛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度缓慢。针对该现状,建立了边远海岛非常规水资源再生水资源价值评价模型,研究其存在的潜在价值,并以桂山岛为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桂山岛三种非常规水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价,为边远海岛非常规水资源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桂山岛三种非常规水资源均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姜祖岩 《海洋经济》2019,9(1):20-28
我国淡水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均衡,全国半数以上城市缺水,其中约四分之一严重缺水,而海岛地区的缺水问题则更为显著。海水利用作为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首先对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环境进行梳理,并以三个重点发展海水利用产业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天津、青岛、舟山)为例,展示该产业的地区实践进展与成果。随后进一步分析海水利用的经济性和环境影响,并从价格、政策、投资风险、认识、技术、产能闲置方面分析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海水利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有效缓解我国淡水资源不足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加快推进海水利用立法工作;通过政策、补贴等方式对海水利用产业进行扶持;健全海水利用相关标准;促进海水利用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安全现状及21世纪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河北省水资源为例,从水资源供给、需求、利用效率等方面对水资源安全进行了评价。通过对河北省水资源现状的全方位调查,对21世纪水资源安全问题的不同角度分析,本文进一步对水资源承载力及水价格进行了计算。最终得出结论:河北省水资源在21世纪前20年是不安全的,水资源供给能力持续下降,供需缺口在2020年前逐渐加大;其人口发展规模、经济发展规模严重超出本省水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5.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统筹协调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必要充分注意并考虑资源丰裕、生态保护、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等问题。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衡量的是一个地区资源丰裕、生态保护、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对今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它是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禀  相似文献   

6.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基本战略格局的科学基础尚未延伸至海洋层面。海域"双评价"作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存在理论缺失、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文章以海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类海洋活动出发,探索海域"双评价"的实践方案,建立"双评价"到海域利用优化的科学逻辑,指出基于"双评价"的海域利用冲突识别是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以温州市海域为例,基于本底资源从空间、渔业、环境和生态四方面进行单要素承载力测算,以此获得海域综合承载力作为监测预警的标志。选择渔业用海和建设用海两类典型用海进行适宜性分析,确定海洋空间利用的最优布局,判断海域利用空间冲突。结果表明:温州市沿海区县的海洋承载能力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分化严重,龙湾区与洞头区渔业资源开发超载;乐清市与龙湾区的海洋环境超载。渔业用海适宜面积占比较低且分布于远海地带。不适宜区域集中于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入海口岸海域。建设用海适宜区域集中于近岸海域,远海区域距离城镇与交通较远,自然条件中水深较深,成本较高。苍南县和平阳县海域利用冲突较少,用海布局合理。乐清市、龙湾区与洞头区存在显著冲突。"双评价"的实践与应用是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保护的关键,能够综合识别海洋利用的冲突,有助于沿海地区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7.
永生  樊雄 《经贸实践》2007,(8):32-33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地球上所有水资源中,海水占96.5%。有限的淡水资源大多存在于南极冰盖和高原冰川,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1%。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地区已超过了当地的可供淡水资源总量,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当地现有淡水资源无法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对水环境的严重破坏,我国大部分地区江河湖泊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城市的严重污染, “掠夺式”开发与利用,人类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随着全球意识的加强,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城市污染等影响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保护海洋、海岛环境问题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本文以舟山为例,通过对环境的理想化建模和数据仿真,结合相关理论评价和分析舟山环境和环境污染现状,为舟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水资源压力的大小对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安排、发展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投影寻踪理论为基础,选取了体现水资源禀赋压力、空间组合压力、开发利用压力的12个指标,构建了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对山西省水资源压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造成水资源压力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取水结构、用水结构和水资源生产效率,其次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要素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未来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治华 《经济论坛》2010,(1):102-104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向沿海地区集中,海岛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载体。特别是在低碳化的发展背景下,海岛的开发利用被认为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但在开发的过程中,海岛地区普遍面临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受损、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等目标,是解决此类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舟山为例,系统分析了海岛地区资源环境和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目标土地规划方法,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由此引导舟山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海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山西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世民 《经济师》2006,(2):275-276
随着山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给山西资源与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文章对山西土地、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备受关注。但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精准定义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本文对土地承载力概念的演变进行了分析、评价,将其分为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和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前者仍是主流.主要围绕"耕地—粮食—人口"而展开,后者是传统概念的深化和延伸,属于土地综合承载力。对土地承载力的分析,将会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定量分析有启发作用,有利于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划分。  相似文献   

14.
张有坤  樊杰 《经济地理》2012,32(6):53-58
在生产生活活动对国土空间的旺盛需求背景下,人们却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必须明确区域城市空间相对合理的增长上限。以区域人居环境的相对最优化为目标,从城市化角度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生态景观单元是否适宜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地形坡度、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等4个方面建立景观过程阻力评价体系;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得到北京区域城市空间增长最小累积阻力分布;同时借鉴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尝试对处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上限及阈值区间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5.
所谓资源是以人类为核心对生态系统的一切成员的评价。人类本身也是一种自然资源。资源按人类进行生命活动和物质活动所取得的领域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而自然生态资源是人类进行生命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基础。自然资源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无限资源和有限资源;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总之,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没有废物,因此都是资源。  相似文献   

16.
宝鸡市2004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宝鸡市2005年统计资料,对宝鸡市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得出2004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888 7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2 7hm2,人均生态赤字1.426hm2,这反映了宝鸡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宝鸡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本文还提出了缓解宝鸡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冯飞 《经济论坛》2005,(9):24-26
自然资源指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牵涉到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资源系统、社会资源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在人类的作用下进行再生产活动,同时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区域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否提供可持续的供给。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岛城市特点,构建了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海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以舟山市为例,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12年舟山市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承载力,从而分析舟山市的土地利用情况。研究结果为:1综合考虑海岛城市海洋资源丰富而淡水资源稀缺等特点,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出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2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从质量、营养量以及热量三个角度分别进行测算,舟山市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LUSI分别为0.39、0.44以及0.49,均处于高度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功能指向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集成木桶"短板效应"、加权线性求和、多要素空间叠置等方法,对宁远县自然本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远县整体的生态保护等级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保护等级为Ⅳ、Ⅴ级的用地面积为240 962.31 hm~2,占比为96.33%,地理分区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部和西部偏低的特征;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总体水平较低,承载等级为Ⅳ级的用地面积为9 312.78 hm~2,占全县的3.72%,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东高西低的特征;整体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水平较高,承载等级为Ⅲ、Ⅳ级的用地面积为57 675.73 hm~2,占全县的23.06%,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东西部边缘低等特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前期基础工作,可为后期有序划定"三区三线"、科学统筹"三生空间"布局提供更明确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总体来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不相协调,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两大系统的矛盾呈现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失灵所导致的环境退化机理,是资源环境稀缺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活动的"利己性"与资源环境"公共性"的矛盾,人口增长加速资源消耗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贫困问题、资源型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加速脆弱生态环境退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