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型劳动即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以更高的效率创造现有使用价值或新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创新型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具有倍加效应,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源泉,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价值论与财富论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些学者将价值与财富混淆在一起,甚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内部,在肯定和维护劳动价值理论的同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而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的理论观点,理解得也不够准确。对此,有必要强调:价值论与财富论的适用范围不同;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而不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物质是财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劳动创造一切,也创造了人本身。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恩格斯曾经指出:“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目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而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劳动力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由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尖锐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愈陷愈深。在帝国主义时代,垄断组织为了维持他们的高额利润,越来越残暴地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资本主义制度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与价值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对科技进步对生产劳动的影响做了系统论述和科学预见,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新科技与自动化机器体系会导致现实财富的巨大增长,但它们本身却不创造价值。在当代,科技劳动具有间接性、复杂性、创新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是价值创造最重大源泉。  相似文献   

5.
国家财富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范畴。阿耳绍夫在其著作中,运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在国家财富构成中所起作用的观点,研究了这个范畴。他说自然资源,在本质上是“纯”的自然界,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富源的起源和物质基础。社会的、公用的国家财富,用K·马克思的话来说,是用劳动仔细筛选过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源,是生产经济过程中的成果。在国家财富内包括供人们生产和消费用的国家富源中的全部储存。这些储存是在过去的时期内,由劳动力与自然要素相结合而创造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财富及其源泉--使用价值形成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诗白 《经济学家》2003,23(1):4-11
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生产要素的多维化: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而外,管理力,环境力等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表现出生产方式进步中社会财富新泉源到开发和富源的多样化。主要依托科学力(知识力)创造财富是人类进行财富创新的最高形式,也是财富创造效率最高的方式,在使用价值形成中非劳动要素作用和贡献的增大和活劳动的作用,功能的减缩,并不意味着劳动创造价值命题的失效,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原动力,是要素力的启动力,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粘合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日益感受到人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经过人的劳动,物质资源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增加社会财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影响深远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探讨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财富形态和财富生产,认为物质财富是财富的基本形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分工和交易,即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200多年以后的今天,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特征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财富的形式、结构、形成也发生了与之相  相似文献   

9.
浅谈财富     
赵丽华  李志清 《经济师》2004,(12):252-253
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 ,随着财富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升温的地位和人们对财富予以的特别关注 ,有必要对财富的内涵、特性、源泉、社会意义等做一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财富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所有使用价值的总称,何为财富的源泉,历代经济学家一直争论不休。从价值创造角度而言,劳动是唯一的源泉;从财富创造的角度看,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二者不可或缺。一方面劳动始终是最能动的要素;另一方面,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水乳交融。要创造使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的制度安排,必须保护和尊重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要素的财产权利,不断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坚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产权保护;塑造信用政府、责任政府、效率政府,从而实现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评论》2003,3(8):F0003-F0004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的前身为青岛海洋大学经贸学院会计学系,成立于1995年1月6日,在此之前系青岛海洋大学经贸学院管理系下设的财务会计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4年设置会计学木科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木科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馨 《财经问题研究》2001,(11):77-77,F003
财政职能问题是我国财政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它对我国财经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我国财政职能论半个世纪的发展沿革概况。5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入了财政职能论,这主要是“使命观”、“作用观”的“财政职能论”。此后经过数十年发展演变,到70年代末转到“客观功能观”上来了。到了90年代,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财政理论界呈现出愈益强烈的转向“职责观”、“任务观”的趋势。这些变化,是由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体制背景所根本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公司是企业演变的一个更高级形态。现代意义上的董事会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董事会一方面是股东力量互相抗衡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联结各利益相关者的中枢机构,具体而言应具有战略性、调和性、独立性、问责性。国企董事会尚存在政企不分、职责定位不清、独立董事功能有限等问题,政府应首先让董事会独立行事,然后对其问责,同时寻求高素质的董事,促使独立董事主动为小股东利益代言。  相似文献   

14.
前一阶段,我们围绕农民增收问题,对吴中区进行了调查,我们总的印象是:农民较大幅度增收的曙光初露,2004年能不能成为农民收入增长从滞缓到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不断扩大到逐步缩小的历史性拐点,还有待时间验证,但不管未来的发展如何,2004年农民收入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势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一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人们喜上眉梢的年份。  相似文献   

15.
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项目后评价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项目的特点为基础,从体制因素、评估主体、资源约束、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项目后评价的缺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揭示了该项目后评价的意义所在。最後,着重从项目的影响后评价和可持续後评价两方面探讨了完善其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计息周期与计息次数的确定、税收变动的影响、内部收益率的试算和不确定性分析等疑难问题,对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支出效果评价是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公共支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厘清公共支出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职能中的作用机制基础上,才能建立公共支出宏观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公共支出宏观效果评价,就是对公共支出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职能中实际发生的作用进行评价。宏观经济稳定的指标具有多维性,且公共支出对宏观经济稳定作用的机制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所以公共支出宏观效果评价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事后性、长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忽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本文浅析目前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表现,如部分学生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把具有创造性的生命看成是线性的动物水平的生命;大学校园中不时出现自杀或杀人的现象,这都体现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如今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反思,容易走极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和社会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生命观教育,其次是学校缺少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再者是我国生命观教育领域资源紧缺。针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现状及成因,本文提出了其解决途径及方法,即转变观念,加强家庭教育及引导;加强相关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20.
学生群体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我国长期采用职务发明制度来规制科技创新成果权属,却忽视了学生与高校间不具备雇佣关系的逻辑前提,加之高校凭借强势地位进行扩权管理及师生群体默认“代际补偿”等原因,共同导致以补偿制度掩盖权利对价不公的非逻辑理性制度长期存在。因此,重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权属模式应摆脱职务发明制度思维的桎梏,重新回归发明权属一般规则。同时,基于学生对教师依附性及高校对科研过程物质支持的考虑,构建两层次法律规范——科技创新成果权属依据学生创造性贡献进行初次分配,再由高校与学生约定权属划分,法律仅规定“缺省规则”兜底。该模式既符合权属分配正义,又可以促进成果转化,是较为理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