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亚平  李虹  李超文 《经济地理》2007,27(3):366-369
行政村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区域单元,其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对各地新农村建设有着更加直接的推动作用和更加具体的指导意义。文章在确立综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级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衡南县谭子山镇的先进示范村工联村进行实证评价检测,其结果与其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相符,证明本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农村发展重大战略是新农村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五项总体要求。根据这五项要求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阳泉桃林沟村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与其发展实际情况相符,说明本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广泛用于新农村建设评价,以及用于不同村镇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的横向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论述为依据,借鉴和比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基本原则,结合辽宁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目标值和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科学地认识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及时发现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重点需要加强建设的项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建设过程中急需有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其子系统层次由五个方面组成,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评价和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和监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建设过程中急需有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其子系统层次由五个方面组成,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评价和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一大要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需要一个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文章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算、分析、评价,体现研究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新时期解放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指引下提出的农村发展新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在对社会丰义新农村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和评判其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和存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建立了新农村建设达标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达标程度采用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在底层评价基础上再进行顶层评价.底层评价使用区分权重,顶层评价使用专家权重.以江苏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参考国家统计局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现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国外有关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遵照一定原则和程序,建立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供学界同仁和各地新农村建设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构建了相应指标体系,提出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乡风文明、民主管理四大目标,以此作为一级目标,分别作了细致的分解形成了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体系,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整洁、住宅外观、安全设施分别建立了标准,形成了三级标准指标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进行了评估,大体上分为达标、基本达标、改进和不达标等四级达标情况,并用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生态文明村的建设进行了评估,结果与表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与效果。基于2008年对江苏省农民素质的实地调查,依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农民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探讨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民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望对探寻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解决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问题为基本任务,概括了国内包括重庆市"简便实用型"、北京市房山区"新农村数字化模型"、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和南京市江宁区、湖南湘西自治州等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评价、简便可行、系统性、可比性和导向性等六大基本原则.文章采用AHP方法,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50个二级评价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运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构建农村建制镇宜居指数,设计一套全方位评价农村建制镇宜居质量的指标体系,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探讨农村建制镇宜居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发展、设施环境、居民生活、社会进步4个评价子系统和农村建制镇宜居指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及测度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孔来 《经济经纬》2007,(3):102-105
目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鲜明特点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它是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分为环境要素、基础要素和效果因素三大类;环境要素的改善依赖于政府,基础要素的改善主要是农村自身建设,效果因素的改善依赖于环境因素和基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农村测度指标体系应分成不同的级别;就目前而言,调控新农村建设主要靠县一级,考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主要应放在县级和村级进行.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遵循全而性、主导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等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环境状况五个方面,共选取18项指标构建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筹权值法对山东省17地市农村建设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6种类型.分析了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各地市农村建设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建设在整个湖北省都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与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样一个契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对武汉城市圈“1+8”共九个城市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武汉城市圈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认识武汉城市圈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之上,构建了涵盖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城市建设予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和城乡均衡子系统五大部分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得出河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区域差异的结论.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加速河北省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沼气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沼气是解决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从实证的角度,找出影响新农村沼气使用的各个因素,并分别对各个因素提出假设并建立模型,用SPSS16.0进行回归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提出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沼气使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和框架体系,确定了多因素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结合广东省的具体情况对社会和谐程度进行测算和分析。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将和谐社会这一抽象的理念变为量化的统计数据,科学地反映广东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客观地评价广东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是完全可能的。通过指标体系的测算,能够使社会公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区域专利保护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专利保护程度的影响因素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区域专利保护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专利保护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