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工业化过程中,资源要素在产业之间重新配置导致的工业结构变动是总体增长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按照要素密集度界定产业类型,并对工业结构效应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笔者以宁夏1997年~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为分析基础,对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发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产业内增长效应,结构转移效应虽然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贡献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分解效应对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各异,不同产业类型对总体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也有着显著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类型对整个工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增长起着主要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主要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08,自引:4,他引:108  
本文采用6种计算外国R&D资本的方法和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首次就国际R&D溢出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技术效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我们从这6种方法的比较中发现:当采用有缺陷的两种方法时,得到国际R&D溢出系数显著为负或者溢出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的结论;而采用其他的四种方法,能得到国际R&D溢出系数显著为正的结论。因此,从计算方法本身及其结论的比较来看,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R&D溢出促进了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结论更可靠。同时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国内本行业R&D与其他行业R&D对行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阻碍作用。因此,加强与R&D投入比重较高的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以及提高国内自身的R&D效率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外资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及假设检验,并据此对中国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全国及四大经济板块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均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各区域间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服务贸易进口、FDI流入和生产率积聚效应等方面扩展了CH模型,并以APEC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教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本国R&D资本存量有助于提升技术效率,但是能否促进技术进步刖依赖于R&D投入强度;和通过服务贸易渠道获得的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等三个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5.
李展 《当代财经》2021,(6):3-13
基于涵括全部行业的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库,Jorgenson增长核算模型被运用于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重新配置效应被纳入核算框架以考察其对TFP的影响.随后,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效应被分解为要素投入增长率与服务价格两项以探索其行业来源及其成因.测度结果显示,1978-2018年,中国TFP年均增长率为0.90%,其中0.32%来自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的净效应,后者贡献了 36%的中国TFP增长率.将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效应分解至行业层面,结果显示,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错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量资本流入回报率较低的服务业部门,劳动配置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劳动从回报率较低的农业部门流入回报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知识资本、知识溢出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生产率与自身知识资本积累显著正相关;资本品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知识溢出的重要渠道;而非资本品贸易、外商直接投资、非物化知识溢出不是有效的国际溢出渠道;较于国际知识溢出,一个地区获得的知识溢出效应主要来自于本国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总体、不同伙伴国、不同组织模式对承接国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技术溢出效应明显;承接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大于承接非OECD国家生产环节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承接企业内部的离岸外移大于承接企业间的离岸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首先测算了1979-2012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运用改进后的Lichtenberg和Pottelsberghe方法核算出通过服务进口渠道获得的国际R&D资本存量,接着运用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GMM、协整模型及VE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来自服务进口渠道的国际R&D溢出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国内重要经济条件是影响该溢出效应发挥的重要门限因素;国际R&D溢出与TFP的短期偏离被系统以较快速度调整至长期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中国1998—2008年25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及其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与公共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地理溢出效应不显著,公共基础施设资本投入的地理溢出效应为负。研发资本及其地理溢出效应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地理溢出效应大于研发资本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都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利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国内外研发、国内专利与中国劳动生产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国外研发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国内研发和专利,国际技术溢出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劳动生产率比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好地度量中国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路径。本文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的数据,采用Met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SARAR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于技术效率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县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抑制了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一国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国内研发资本和国际知识溢出.利用G20国家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知识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表明,国内R&D投入是推动地区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人力资本与生产率增长显著正相关,但对国际知识溢出的吸收效应不容乐观;贸易机制的知识溢出有助于生产率的增长,但FDI机制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生产率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展开的,本文试图从需求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理论上看,总需求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技术选择、规模经济效益和要素的使用效率等途径引起生产率的变化,国际贸易则通过促进分工深化、产生技术溢出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然后,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效率的作用很小。在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总需求和国际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显著,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进口显著地促进了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经济研究》2017,(9):72-85
本文在运用全局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新产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首次对2001—2010年中国大中型工业行业TFP的新产品动能变化及其数量效应变化和效率效应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新产品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作用很小;新产品全要素生产率低于TFP,中国工业TFP主要依靠老产品驱动;整体上中国工业TFP的新产品动能增长基本停滞;2008年后,TFP新产品动能的数量效应和效率效应双双提升,技术进步的新产品动能实现了较快增长,技术效率的新产品动能有所下降;企业规模、非国有企业占比对于TFP的新产品动能增长没有显著影响,FDI有抑制作用,出口和R&D投入则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78—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度量技术进步偏向情况。结果显示:1987年后我国工业及大多数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增长率比较低且1990年后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效率的上升速度小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且资本生产效率下降的速度大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同时,大多数行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越突出,则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我国工业及行业技术偏向的选择并非是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16.
基于"营改增"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提升了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税改前增值税税负越重,政策效应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越大。异质性检验表明,"营改增"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溢出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中介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政策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规模效应、提升劳动产出效率以及促进研发投入这四条路径来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在上述路径中受益程度更显著。研究结论为减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政府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构建工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模型,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地级市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会密度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二者呈倒“U”型关系。机制检验表明,工会通过改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收入激励效应;工会通过倒逼企业采取资本深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替代劳动策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要素替代效应。此外,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东部地区显著高于非东部地区,在国有企业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在出口企业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随着行业垄断势力增强,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越高。因此,建设现代化工会制度、重塑工会角色、强化工会的要素配置作用、推进工会差异化建设,对提升职工收入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际直接投资与开放型内生经济增长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本文应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 ,着重就国际直接投资 (FDI)对高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三种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认为FDI能内生技术溢出和技术进步 ,从而成为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对 65个样本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FDI流入增长对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作用比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作用更明显。但FDI流入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原因与FDI流入规模和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三种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分析了国内和国际R&D资本通过产业间内联系、国际贸易对中国13个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长期影响。发现国内R&D资本更多的是通过行业间的上下游联系影响工业行业的TFP;同时也发现国际R&D溢出确实对国内工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正向外部性,而且其影响系数比国内自身R&D资本的产出弹性都高。在文章的最后我们按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组,研究了国内和国际R&D资本对三个不同技术类型行业的TFP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玉鸣  李建霞 《经济地理》2006,26(5):748-752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模型方法,基于2003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对省级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测算分析结果发现,空间Moran指数可测算省域工业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也可将影响省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分解成各省域的局部影响,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计量检验和测算我国31个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