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壁垒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承担一些在位厂商并不承担的成本。在位厂商有意识地利用低价格、过度生产能力设计、“抢占”手段等战略行为来构筑战略性进入壁垒。应对战略性进入壁垒,我国企业可采取协同竞争策略、产品差别化策略、利用“搭便车”效应和垂直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2.
进入壁垒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承担一些在位厂商并不承担的成本。广告的竞争性使得在位厂商可利用广告形成进入壁垒。这些进入壁垒主要包括产品差异化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和广告“抢先”所形成的进入壁垒。为应对这些进入壁垒,我国企业可采取广告的“确定性指向”策略、人无我有策略和强势品牌策略。  相似文献   

3.
掠夺性定价理论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掠夺性定价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关于其是否理性一直有争议。所谓掠夺性定价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掠夺性定价理论主要包括认为掠夺性定价非理性、不符合厂商的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芝加哥学派理论,以及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认为掠夺性定价是厂商理性行为的后芝加哥学派理论。二者之所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因为关于信息的假定不一致。信息在掠夺性定价理论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掠夺性定价是厂商的一种策略性行为,策略性行为就涉及到厂商之间的互动,互动就需要了解对手,猜测对方。因而不同的信息假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不足为怪了。信息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芝加哥学派的结论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之上。而后芝加哥学派就是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单边或双边不确定,利用博弈论方法来研究掠夺性定价是否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勇 《经济与管理》2006,20(3):85-87
依照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高度集中产业市场中的寡头厂商往往会在价格变量上形成暗中或默契的价格串谋,使产业市场处在一种“准完全垄断”的状态。广告是企业主要的非价格竞争变量之一,重复博弈的结果使得寡头厂商能够走出囚徒困境(放弃产品的广告宣传),而垄断利润的存在导致第三方潜在进入的威胁,在位寡头厂商必然会联合起来进行抵制,通过广告串谋提高市场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5.
对于在位企业而言,进入壁垒对于保持其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产品差异化是在位企业构建进入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位企业通过合理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设置进入壁垒的问题,进而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解释了轿车市场的进入壁垒问题。轿车产品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异。产品的差异性一方面使得在位企业拥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有使得进入者可能在产品空间中找到理想的位置进入。为了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在位企业应当合理地设置自己的产品线,使得自己的产品保持合理的差异程度。合理的差异化程度将使得进入者在进入之后面对相近的替代产品的竞争无法达到规模经济的产量。而且,通过对中国轿车市场销量排行榜的分析,找到了支持理论模型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进入管制与产品质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政府进入管制对厂商最优质量水平及市场平均质量水平的影响。在模型中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主观推断存在误差 ,而产品需求在短期内保持稳定。财政收入最大化政府设置行政性进入壁垒并对非法进入者进行惩罚。因而 ,非法进入者虽然可以以冒牌的方式进入行业或市场 ,但有面临被处罚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 ,政府一定有动力实施管制 ,且将查处的力度确定如此水平 ,使得冒牌厂商“打而不死” ;此时 ,市场平均质量水平则低于或等于无管制情形。本文的分析还表明 ,在位厂商和非法进入者的均衡质量水平均与管制力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等人提出的一种产业组织理论,它与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该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使完全竞争不可能存在,但是,只要允许自由进入,即使一个产业部门只有少数几个生产者,也足以使价格接近边际成本。在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中,上述的理论分析深入了一步,即区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如果该产业的进入壁垒很高,新生产者的自由进入虽然可以使价格下降,但不会接近边际成本,进入者也要付出成本;如果该产业是自由垄断行业,自由进入使价格降至边际成本,就会发生亏损;该理论只适用于进入壁垒较低的产业,这样,自由进入就会形成收益递减,从而使价格接近边际成本。  相似文献   

8.
胡志刚 《经济与管理》2010,24(10):10-13,18
进入壁垒是新厂商进入特定产业(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它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传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进入壁垒一般基于厂商的非对称优势壁垒(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或制度性壁垒(如政策、法律等)。但是,在高度市场化和宏观产业政策一定的条件下,非对称优势和制度性因素都无法真正成为阻碍厂商进入的壁垒。在消费者选择条件下,由品牌构筑起的进入壁垒将成为厂商竞争最重要的壁垒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规模经济不需要行政性进入壁垒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很多垄断性产业处于市场内生性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和政府设置壁垒的双重保护下。政府设置进入壁垒的原因被认为是保护在位企业的规模经济。本文的分析表明,这类企业的规模本身就构成了进入壁垒,并不需要行政性壁垒的保护。为弱化行政性进入壁垒下企业内生的低效率,有必要放松乃至解除行政性壁垒,但这并不必然导致竞争性低效率。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了历史上学者们对进入壁垒的集中主要定义,并分别作了分析;对进入壁垒按照定义的角度和起作用的方式进行了分类;并从进入壁垒的角度探讨了规模经济和必要资本量(或沉没成本)的性质;最后提出对进入壁垒的后续研究应注意进入壁垒对进入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沉没成本是产业演化理论中决定市场结构的外生变量,行政进入壁垒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特有的产物.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年的微观数据,从行政进入壁垒的视角分析了沉没成本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沉没成本降低带来的价格效应大于选择效应,即沉没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但行政进入壁垒的存在会抑制沉没成本对市场结构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供应学派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能斗 《经济纵横》1998,(12):66-66
供应学派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与供应学派直接对立的需求学派产生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时期。从比较供应学派和需求学派中,我们能较全面地了解供应学派的理论。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和对立。第一、理论基点不同。需求学派的理论基点在于需求,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市场上,消费者在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转换消费将面临转移成本,即使在功能相同的产品之间进行转换消费,转移成本也会存在。文章主要是在动态博弈的框架下研究转移成本存在对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在产量竞争模型中,研究表明随着转移成本的变化,在位企业可以封锁、阻止或容纳进入,当进入发生时,社会福利增加。在引入产品差异而建立的价格竞争模型中,在位企业可能阻止或容纳潜在竞争企业的进入,但不能封锁进入,不管何种情况发生,社会福利都不会恶化。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应该鼓励进入。文章的研究结果部分否定了Klemperer(1988)进入导致社会福利的恶化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很多市场上,消费者在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转换消费将面临转移成本,即使在功能相同的产品之间进行转换消费,转移成本也会存在.文章主要是在动态博弈的框架下研究转移成本存在对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在产量竞争模型中,研究表明随着转移成本的变化,在位企业可以封锁、阻止或容纳进入,当进入发生时,社会福利增加.在引入产品差异而建立的价格竞争模型中,在位企业可能阻止或容纳潜在竞争企业的进入,但不能封锁进入,不管何种情况发生,社会福利都不会恶化.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应该鼓励进入.文章的研究结果部分否定了Klemperer(1988)进入导致社会福利的恶化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5.
奥地利学派是以卡尔.门格尔创立的,以路德威斯.冯.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罗斯巴德为代表的,而芝加哥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蒂格勒、加里.贝克尔等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同为自由主义的代表学派,他们都是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自由放任经济学的继承者。然而对于同样一个经济事件,他们却有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本文以大危机为例,探讨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对大危机的不同分析,并揭示两大学派产生分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十年,有关消费者转换成本的理论研究大量出现于营销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文献中。研究表明消费者转换成本影响顾客的重复购买行为,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相关产业和市场的竞争结构。消费者转换成本还与厂商的高利润、消费者对价格反应的不敏感、厂商的产品扩展、市场进入壁垒以及厂商可持续战略优势紧密联系。本文主要对  相似文献   

17.
1.进入壁垒过高。产业集中度越高,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价格就越高于自由均衡价格,厂商所获得的超额垄断利润就越高,进入壁垒也就越高。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讲,进入壁垒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经济壁垒和政治壁垒。经济壁垒又可以分为绝对成本、技术屏障和规模经济。由于汽  相似文献   

18.
市场进入壁垒、进入管制与中国产业的行政垄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世英 《财经科学》2005,(2):111-117
本文在对中国产业行政垄断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对该问题给予了较全面的论述.其基本逻辑过程是:如果不存在市场的进入壁垒,那么,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竞争机制将导致最优的社会福利结果.如果存在市场进入壁垒,则可能是技术进入壁垒、企业战略性进入壁垒和政府进入管制,如果这些进入壁垒的效应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发挥及社会福利,那么政府对此就无需进行干预;反之,就应存在着政府干预,而且这种干预的程序和方法都应该具有有效性和公平性.如果我们将这种干预称作政府管制的话,就不应该存在所谓政府对产业的行政垄断.本文从上述分析逻辑给出行政垄断的定义,并对在我国建立完善有效的产业政府管制以及消除产业的行政垄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纵向一体化是厂商典型的市场策略行为之一,它是否妨碍了竞争,或者说是否降低了社会福利?这不仅是经济学关心的问题,也是反垄断政策关心的问题。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后芝加哥学派分别对纵向一体化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垄断实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寡头垄断是广泛存在于各大行业中的一种市场结构,而广告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能够通过传递产品差异化信息来增强其他厂商的进入壁垒,因此,也是各大厂商最常采用的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寡头企业实施广告策略,更能有效地阻断其他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巩固自身垄断地位。为此,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斯坦伯格模型,对双寡头垄断厂商的广告行为动机及广告的壁垒效应加以阐释,就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