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R&D投入的技术创新效率是影响我国整体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否持续的重要因素。根据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采用Frontier软件,对2008-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五大类23个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产出的高技术产业各分行业平均技术创新效率总体稳步升高,不同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显著。技术创新产出主要由研发人员投入驱动。在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诸因素中,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不明显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创新生态理论和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自主研发、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3种技术创新方式间的生态关系模型,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技术创新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模型参数估计值,从自然增长率、规模限制性数、相互作用关系3个方面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关系。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自主研发与技术改造的生态关系是偏利技术改造竞争,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生态关系是协同共赢,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的生态关系是偏利技术改造竞争;不同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3种技术创新方式生态关系的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创新环境可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条件,从创新环境视角出发厘清创新效率提升模式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应用CCR-DEA模型测度29个省市2012-2016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利用GMDH算法识别出影响创新效率的关键环境因素,并运用fsQCA方法探究关键环境因素组合与创新效率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偏低,超过半数省市的创新效率值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基础、市场需求、对外开放度、行业研发基础、自主创新倾向、政府创新干预、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创新效率的关键环境因素;任何关键环境因素均不能单独引致创新效率提升,4项关键环境因素组合是提升创新效率的充分条件,由此形成效率提升的4种模式,其中,需求驱动型、交流碰撞型和主体带动型适用于经济基础偏弱地区,增质减束型模式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地区。  相似文献   

4.
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17年全国内地28省市面板数据,引入政府扶持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等环境变量,利用随机前沿函数构建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创新三阶段组合效率测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企业规模质量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政府扶持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对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显著异质性影响,而在消除环境因素造成的统计偏差后,国内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测度期内呈稳步提升态势,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域空间差异特征,其中东部地区居高,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相对较低;此外,高技术产业企业规模质量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产业集聚、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外资依存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关系研究是提升产业创新效率的重要依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模型对医药制造业2005-2017年的创新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的综合水平、耦合关联度及耦合协调度,可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关系研究是提升产业创新效率的重要依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模型对医药制造业2005-2017年的创新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的综合水平、耦合关联度及耦合协调度,可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揭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测度相关因素的影响强度与方向,对揭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规律,制定其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聚焦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及影响因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波动性,且各细分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内部稳定性较差,产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整体稳定性不高;自主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对产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其中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对自主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新产品开发投入和企业规模对自主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分别具有显著和非显著负向影响,外源性创新因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强度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支持模式、加强外源性创新与智力引进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7,(6)
首先运用DEA中的CCR模型对2011-2015年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五年间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处较差水平。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结构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市场规模、市场绩效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提升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2002-2016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分析创新要素对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揭示技术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机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研究发现:基础创新、产品创新和创新绩效对于提升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产品创新的贡献最为显著,基础创新和创新绩效都有明显贡献,政府支持有待加强,企业家精神亟待培育;技术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中介效应因创新要素而异,基础创新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创新绩效主要通过提高产业效率和增加产业效益,产品创新则通过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效益增加来提升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产业创新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但其现存的低效率创新困局亟待破解。利用1997-2011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制度因素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就各个制度子因素对技术创新三阶段效率的贡献加以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制度环境优化有利于创新效率提升,制度因素对不同阶段创新效率的贡献具有异质性;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提出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整体制度环境、明确政府职能、真正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两阶段共享投入关联DEA模型,测算中国内地23个省市样本期整体及各子阶段创新效率,并从时间、空间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构建空间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创新生态环境对其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样本期整体与创新研发阶段效率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呈M型变化趋势,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较低,呈W型变化趋势;创新生态环境与创新效率具有强正向空间相关性,说明地理邻近空间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在整体创新阶段,劳动力素质、政府支持均与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而市场结构与创新效率正相关;在研发创新阶段,人均GDP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除对外开放程度与创新效率负相关外,其余影响因素均与创新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数字经济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是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转变、数量型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采用2013—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在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应趋于减弱;数字经济发展会强化企业家精神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边际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东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更能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组态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科技金融投入并不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科技金融投入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6个组态,其中两个组态以“财政科技投入+银行贷款”为核心条件,4个组态以“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融资”为核心条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存在多种实现方式。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可为各省合理配置科技金融投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绿色创新兼具绿色和创新双重属性,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2004—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模型测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并从空间视角探讨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非线性特征,现阶段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地理邻近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不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不论在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当前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提升;(3)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和协同创新间接驱动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提升;(4)制度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强化产业协同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还能有效抑制产业协同集聚负外部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由于未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运用传统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容易引起评价结果误差。采用二者相结合的三阶段DEA模型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分析,能够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规模效率不足是限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另外,市场开放度能够显著正向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而政府资助、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竞争不利于创新效率提升。最后,对投入要素与技术效率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内地28个省市划分为4种创新类型,并〖JP〗提出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本文以技术独占因子、人力资源因子、市场效率因子和社会动力因子为基本要素,在构建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Excel和Spss15.0软件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20多个省市地区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部分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独占性不强、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政策、金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合理的技术来源选择,而选择技术来源必须考虑行业实际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技术创新。鉴于此,采用2003—2019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按照技术水平进行分组回归,实证检验不同技术来源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对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在高技术行业中的作用更突出;对于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实质性创新,自主研发仅在非高技术产业样本中存在创新激励作用,在高技术产业样本中,技术引进则发挥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影响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会抑制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而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会促进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且其作用效果在低技术行业中更为显著。结论可为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针对性选择技术来源、优化技术创新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收集2000—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专利申请及相关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利用QAP 方法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的重要特征是区域非均衡性,马太效应显著; ②强强型关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部分中部地区,弱弱型关联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与西南地区,弱强、强弱型关联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北部、中部与南部地区;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及关联影响因素中,投入变量的R&D经费为显著正相关,R&D人员为显著负相关。溢出变量的产学研合作为不显著正相关,产业集聚、地理距离为显著正相关,FDI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与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且创新环境在不同创新阶段影响不同,然而既有文献对此关注较少。将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和市场转化两个阶段,运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2011—2016年中国各省份及经济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两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且都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技术研发阶段效率逐年递减,市场转化阶段效率逐年递增;区域产业规模对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但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非常显著,呈倒U型关系;区域研发资源和区域研发环境正向影响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区域经济资源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市场环境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大部分经济区域技术研发阶段创新效率,但没有促进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创新效率;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各经济区域的市场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