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彭方平  王少平吴强 《经济学》2007,6(4):1041-1052
本文首次应用动态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多重均衡现象。当人均收入低于1007元时,存在着经济增长障碍,经济处于低水平陷阱;一旦突破低收入门槛,在同一的收入状态里省区经济增长率趋向收敛。然而,由于较高收入状态的省区收入收敛速度快于较低收入状态的省区,因此,我国富裕省区与相对落后省区的人均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增长极限,不存在高水平陷阱现象。  相似文献   

2.
刘玉萍 《时代经贸》2013,(24):175-176
通过对成功跨跃“中等收入陷阱”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国家经济与福利增长的机制分析可知:拉美在中等收入阶段过早实施了福利增长计划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日韩通过进口替代工业化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在中等收入阶段保持均衡的经济与福利增长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建立经济与福利均衡增长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周文  赵方 《当代经济研究》2013,(3):23-29,93
库兹涅茨假说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经济增长相伴随;当经济发展到人均收入4000~11000美元的阶段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相伴随。我国2011年的人均收入为4382美元,标志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是,自1982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高企,收入分配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等趋势,使我国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浙江省区域经济人均收入数据,采用核密度函数和马尔科夫分析法,对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区域人均收入分布特征有别于全国或省区层面上的收入分布特征:浙江区域收入分布整体上呈现单峰、偏态的分布形态,且区域间收入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区域间的状态转移矩阵显示,收入状态的流动性较低,仅在相邻的状态之间转移,难以实现状态问跨越式转移.在经济的长期收入均衡状态中,收入分布分散于四种类型状态空间,其中,不发达地区将占主要比重,不会出现区域经济趋同现象,收入差距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自韩国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经济增长失速的现象。许多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美国水平的20%~40%之后,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韩国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少数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的创新投资激发了技术创新热潮,快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韩国生产率的提升,缓解了工资上涨的压力,使韩国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文章重点研究了韩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转型历程,并力图为中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文章认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可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多重均衡现象,①因而可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置于标准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内加以考察。在将部门间投资的异质性引入Ramsey-Cass-Koopmans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后,文章首先从理论上给出了"个私投资"比例变化影响经济稳定均衡点,且更高的"个私投资"比例将导致经济处于更高稳定均衡点的命题。然后,文章在考虑理论模型证明与计量模型衔接,以及计量模型参数估计与统计推断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一般VAR和SVAR的脉冲响应分析,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在已有研究结论与传统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之间做了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嫁接",从而使得这些研究结论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7.
郭玉清  杨栋 《财经研究》2007,33(6):77-89
199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现象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原因可能在于落后地区的低人力资本禀赋难以同本地创新形成良性互动,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囿于低发展陷阱。中国地区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中等层次人力资本是创新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同一人力资本门槛内部的相近地区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均衡。如果外生政策变量不诱导落后地区跨越人力资本门槛,这类地区的低发展均衡状态将很难被突破。因此,在增加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突出人力资本建设,对平衡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10-2014年度数据,计算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均衡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和普惠金融两个变量各自对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均衡水平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两个变量的交互效应对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城乡收入均衡水平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促进城乡收入结构性均衡增长方面,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度不够.中国需要多策并举,有力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社区的推广,在促进城乡收入总水平增长的基础之上,促进结构性均衡增长,实现城乡包容性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黄晶 《技术经济》2017,36(11):106-112
采用时变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分析了不同投入要素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以及影响经济在不同区制之间跃迁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在三类经济增速区间内,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强,在推动经济从中速增长向高速增长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匹配度,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与产业集聚和城市化发展一致、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配合;渐进式转型有利于平滑增长路径,降低向高收入均衡收敛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明确中等收入水平的划分,从增速下滑、收敛乏力和增长分化等角度,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同界定及其争议;归纳人口结构、资本形成、技术进步、宏观经济政策、外部环境等因素对陷阱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制度层面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思路;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与理论逻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可持续性。本文介绍了TFP测量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使用KLEMS框架测算我国行业层次的TFP增长率以及Domar加权的TFP增长率。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间投入是我国行业层次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资本投入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低的边际劳动效率劳动投入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3.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4.
以购买力平价测算基尼系数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察了全球化对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收入的影响。我们发现,尽管平均收入的增长伴随着收入分配的恶化,但是全球化,尤其是贸易开放,提高了贫困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我们还发现对外贸易和FDI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贸易对收入分配的有益效果并不局限于沿海省份。自1992年以来这一有益效果减弱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中心议题是投资效率。我们从基于标准生产函数的投资需求模型出发,从投资需求所处的非均衡状态入手来讨论投资效率。投资需求的非均衡状态由实际投资与理论投资间的偏离来定义。我们将投资效率分成投资的配置效率和投资的生产效率两个方面,并将配置效率与经济制度因素联系起来。我们使用样本期为1989—2000年的中国分省面板数据作为模型分析的实例。分析的重心是中国的过度投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总投资的配置效率欠佳所造成的。从实例分析中我们发现,资本价格对投资需求几乎无影响,而扩张性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却对投资需求有着强烈的影响。我们还发现,各省过度投资间存在彼此攀比的网络效应。然而,一旦将这些制度因素分离开来,投资配置效率还是渐有改善的。同时,地区间投资不均的程度也不断有所下降。从投资的生产效率指标估值看,东部沿海省份的效率一般高于西部省份的效率,这是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扩展的SOLOW模型的应用-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差异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的结论与一些学者使用看似完美的结构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结果不尽相同.从实证的角度给出不同回归方法对PANELDATA模型回归结果的不同影响.该文力图说明以下两点:一是SGMM法估计扩展的SOLOW模型是有效的,而科学合理的方法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二是模拟的结果表明我国三个经济带之间的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较小,而经济带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分析了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惯性的地区差异性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影响.指出了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之谜"-文献综述和一个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就"中国之谜"产生的背景及其争论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通过引入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将传统的局限于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数量论拓展为包括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广义货币数量论模型,在新模型框架下分析了"中国之谜"的生成机理;我们发现大量货币在资本市场的积聚是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反常的直接原因。"中国之谜"是货币虚拟化过程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失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方法产生了持续的高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为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获得的。我们对中国改革时期的经济进行研究,发现改革的措施往往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次性的水平效应。中国现在需要调整其改革方案以促进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市场与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开放政策,改善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但加强建设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还需要更为深入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考察中国农村经济与通向现代化工业道路问题时,我们集中分析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指标:农业生产力、产品市场和土地租赁市场.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的农业研发体系能够为农业生产力增长提供先进的技术,并成为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途径;地区内和地区间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都在迅速提高;虽然土地租赁市场规模不大,但它也在崛起.这些结果说明,中国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