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复合系统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是人—自然—社会的多因素复合系统,以此为依据,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层面可以将乡村景观分为乡村生态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生活景观3大类15小类,每一种类型的景观都具有各自的特征。通过景观类型的研究,可以继承乡村景观的传统纹理和历史传统要素,唤醒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记忆和乡村景观轮廓和景观元素的重塑,在新的生产生活中再现片段,并在新的生产活动中对其延伸和升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峰 《技术经济》2006,25(11):42-46
通过对沿淮低洼地类型的分析,提出适宜低洼地景观生态开发的几种类型和管理模式,提出应借助自然力,改变沿淮低洼地生态面貌的新思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低洼地生态系统;提高低洼地的自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景观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力,完成土地功能的转变。低洼地景观开发应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二者相互促进。茂密的芦苇和水苹、成群栖息水鸟和两栖生物,形成优美的湿地环境。是未来发展旅游的理想场所,同时可以适度地把湿地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园林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供人们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美的再现和空是艺术的展示.这些园林美的感受主要体现在园林景观和构成景观的空间环境中.而园林景观的表现依赖于空间环境的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小城镇建设也风起云涌,环境科学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用植物创造的环境才是最美好的环境,所以城市园林植物的景观特色越为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声音作为景观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声环境的感知受到声音本身特性以及声音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以天津水上公园为研究对象,将声音的响度、频率和多样性指数作为公园声音元素的特征指标,定量研究声音构成、景观要素和舒适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上公园的声音多样性指数(SDI)整体较高,声音类型丰富,但不同的景观要素对应的声音特征不显著;听觉舒适度与整体舒适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听觉舒适度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声和机械声的影响,其出现频率(POS)和响度(PLS)均干扰了被试者对自然声的感知。针对公园的景观格局、声环境现状及使用者需求,提出声环境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策略,对改善公园声景观品质、提高公园整体的环境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长河 《大陆桥视野》2014,(14):117-117
作为常用的景观装饰材料,卵石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在维持园林景观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不会受到破坏,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因此,卵石被广泛应用在休闲场所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中。本文主要讲述卵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基于景观意象与旅游体验的关系,指出具有特定地域自然和文化特征的景观意象是旅游者获得愉悦体验的来源;并结合相关景观规划实例对地域性景观意象构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校园绿地声景观对大学生情绪和注意力的影 响,邀请30名大学生在实景环境中进行视听体验,通过眼动 追踪技术、皮肤电响应来分析不同声景对注意力和情绪影响的 差异,以及声景的视觉注意对情绪唤醒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低自然声相比,在交通声和人工声为主导的声景环境 中,人的情绪唤醒程度显著增加;2)不同类型声景对视觉注 意力产生显著影响,当声源足够显著时,会引导人们在视觉场 景中搜索与之相关的景观要素;3)在低声压级的自然声环境 中,通过听觉信息引导体验者关注绿色植物,是降低生理唤醒 度、提高自然疗愈力的有效方法。在未来校园绿地规划和设计 中,应当将声景作为一个重要的疗愈因子纳入考虑。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遗产地文化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与景区 旅游发展等多维需求,传承和完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成为当下焦点。遵循“限定范围、分类人群、挖掘风貌体验需 求与兴趣点、总结体验冲突点”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管理研究思路,首先以游客、本岛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线下 问卷和社交网络文本进行调研,挖掘人们对于鼓浪屿景观风貌 现状的体验需求;其次,开展鼓浪屿POI、人流运动定位和空 间热力分布研究,分析人们的活动行为与鼓浪屿景观风貌特色 空间的联系;随后,在旅居体验与行为叠加影响下,总结出人 们对于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的关注兴趣点和体验冲突 点;最后提出基于旅居兴趣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 建议,为今后鼓浪屿建设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对遗产地社区景 观风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景观设计中所必不可少的最具魅力的景观元素之一。近年来,人们对滨水景观的开发日益重视,对水的了解与应用也日益增多。以成都市青白江区休闲观光园水体景观项目设计为实例,以艺术家感性的角度对水的思考,从水与人的关系、水的性情特征展开描述,对不同环境特征下水的景观语境表现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堤工程在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往往造成滨 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服务功能和空间活力丧失等多种问题。 基于弹性防洪理念,这些单一功能的城市河堤在防洪效能、生 态服务、环境品质和公共活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 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城市河堤的多目标弹性景 观修复可以运用软化、退让和复合3种主要策略,以实现防洪 与景观的平衡。以四川省富顺沱江项目为例,根据现状情况、 问题和修复目标,将项目中已建和规划河堤工程划分为4种形 式,综合应用景观修复策略,对不同类型河堤提出相应的改造 途径。最后,总结景观修复项目实施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期提出适合中国城市河堤工程的弹性景观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楠   《技术经济》2020,(5):53
20世纪80年代,瑞典农业科学大学风景园林系教 授罗朗·古斯塔文森在阿尔纳普校区创建风景实验室,融汇三 脉斯堪的纳维亚风景园林的历史源流,即农林、早期自然保护 与城市公园,系统性、全尺度地探索一片幼林地风景的创造性 管理。风景实验室将林地规划为多林分组合,作为营林、风景 园林设计与教学,以及公共游览的同一场所,因循植物景观的 自然形态与活态结构,善用林室氛围景观,实践一种协同营 林、生态保育和风景审美效用的管理式设计,为发展多用途城 市林地提供创新实验场所。在风景实验室教研组发表的项目论 文与报告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说明主要实验原则与方法, 解析创造性管理的风景园林设计主线,简述由风景实验室延伸 出的设计概念与项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 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 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 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 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 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 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 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 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 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 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技术经济》2020,(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风景特质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作为一种管理风景变化的新工具,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风景特质评价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国土尺度或自然乡野地,对于风景名胜区特质的识别研究尚属空白。介绍了风景特质评价的基本流程,尝试对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五龙宫景区进行风景特质识别,绘制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质图,总结了英国风景特质评价作业体系的优缺点及研究局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日本城市景观风貌奖是国家级别跨学科、跨行业的 特殊奖项,迄今已有30年历史。追溯和梳理了该奖项与日本 城市景观风貌治理的伴随发展之历程;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全样 本展开分析,并对重要作品和事件展开进一步甄别研究,归纳 出若干动向;然后换个视角即日本相关政策制度如何影响该奖 项,进一步审视日本城市景观风貌治理的途径及效应;借鉴日 本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进行了分析。从景观概况,运营、范围、目标、策略、经济和 评估可持续方面对英国布莱纳文工业景观保护实践的经验、教 训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国策和现实问 题,从工业遗产景观保护的理论、制度、层级、目标、模式和 主体等方面对我国可持续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路径进行了思 考,提出了在我国建立面向可持续的,地区发展综合目标、整 体系统规划管理、多元伙伴机制耦合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新格 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51—1953年创办的造园组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 和教育影响深远。基于档案文件,以时间为序,描述造园组成 立的背景、沿革和办学情况,讨论造园组停办的主要原因。研 究表明:造园组隶属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清华大学营建学 系合办,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协办;汪菊渊、吴良镛、陈有 民以及梁思成等先生在造园组成立和建设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造园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和行政组织;造园组的成立 依赖于一系列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