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高校知识创新的基本属性以及科学研究的基础职能出发,结合已有理论,构建了高校知识协同与研究能力的整合模型框架,并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与浙江大学的实践案例对比,分析了高校知识协同核心要素——知识资源属性、组织学习、界面管理、信息化与高校科研能力核心要素——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的互动及提升机制,进而提出了知识协同与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纵向角度分析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创新链上的地位与作用,从横向角度按照协同创新主体要素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影响高校协同创新的内部与外部因素,构建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模型强调,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必须通过高校内在的人才、学科、科研等诸要素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外部协同创新取决于高校与外部其它相关协同创新主体,如其它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把科研评价与协同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出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协同体系。该体系对于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升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是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的首要因素。高质量培养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亟需的高素质人才,需依托物联网协同创新平台,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术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校企指导力量、科教资源共享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五位一体"的全面协同,构建寓教于研、学科交融、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校人才协同培养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和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两大主体,文章基于单案例纵向研究,从网络、期刊等媒介间接地收集并整理了河南农业大学校企合作等发展资料,对河南农业大学由简单合作到校企合作一体化深度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提出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深化发展离不开驱动要素的支持的结论。通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每个阶段的驱动因素进行筛选与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校企协同的驱动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平台建设、资金支持、文化观念六个驱动因素,并且贯穿于各个阶段。其中,人力资本是关键,技术集成是核心,平台建设是基础,创新环境、资金支持是能动因素,战略集成、文化观念是导向。校企协同创新的建设要注重各个驱动要素的集成,整合优势资源以实现共享。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智慧等诸多协同因素引发服务业提升与创新的时代,协同创新正日益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出KIBS创新活动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其中内部影响要素包括技术、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外部影响要素包括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然后构建了KIBS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并分析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客户协同创新是开放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基于协同理论、关系嵌入理论及客户参与创新等理论基础,对客户协同创新要素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法,归纳客户协同创新要素特征,包括由互惠利益、关系质量和持续意愿构成的协同关系嵌入,由程序化协调、人际关系协调构成的协调协作机制,以及由信息资源分享、协同任务分担构成的协同资源投入。以案例研究结论为基础,进行量表开发,选择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实证对象,验证客户协同创新维度构成,可为客户协同创新机理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研系统是由科研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其演化发展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高校科研系统的构成及其协同参量的基础上,应用协同学理论,研究高校科研系统的协同特征和演化规律。同时根据协同学的主要原理,研究了高校科研系统的序参量作用理论,并建立了高校科研系统协同演化方程,从而为高校科研系统的有序演化和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论文系统测算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变化趋势,并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明显;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明显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绿色技术效率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日趋强化且严格的产权与专利保护对协同创新异质主体知识共享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社会属性视角,从法律、创新、外部和商品4个方面对专利和产权保护下异质主体知识属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4种属性对协同创新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契约-章程-信任(contract-constitute-trust, CCT)”的协同创新知识共享治理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在共享高度、广度和深度3方面的正向作用,以期抑制知识外部属性和法律属性的不利影响,改善知识共享环境,提升异质主体间的信任度和知识共享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创新价值溢出的商品属性。  相似文献   

11.
知识能力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动态能力。因此,根据区域知识能力内涵,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设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协同度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量化模型分析产业知识基础和学研知识基础匹配程度,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知识创新环境与产业、学研知识基础发展协同程度。结果表明,深圳市产业知识基础与学研知识基础发展不均衡,且深圳知识创新环境和产业知识基础发展协同度高于其与学研知识基础协同度。因此,深圳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要重视学研机构知识基础积累,加强区域知识创新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2.
“2011计划”明确了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类型,要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合理选取模式,分类型申报、培育、考核、验收。通过经评审认定、已挂牌运行的82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126份有效问卷,实证研究了科研能力、创新文化、协同战略、协作资源、协作关系、物理距离对于不同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作用,可为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选择提供概念模型与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6)
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之一,对其研究具有意义。文章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外部环境、协同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动力、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行为是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从资源互补及能力匹配原则、动力匹配原则、组织协同原则、行为匹配原则四个方面,提炼了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并从理论上构建了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归纳了在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应发挥的功能,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鉴于创新要素流动受到省域户籍、财政等政策的影响,以省域为研究载体,研究省域协同创新主体间互动可以动态反映在同一基础条件下创新驱动经济的协同过程。以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科技服务子系统的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理论模型,基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2009-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各省复合系统中子系统有序度、协同度以及各个协同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现不同地区创新优势不同,各地协同创新联盟核心创新主体应有差异;政府是否参与协同创新应有所选择;湖北省复合系统应深化科技服务子系统下层子系统与高校子系统、科研机构子系统间联系;江西省复合系统应以产业子系统为突破口,形成多向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与市场要素协同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大华技术公司为案例,探索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协同机制。结果发现,产品中心是该企业实践技术与市场要素协同创新的最主要部门,具有高度灵活性,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协同呈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随后,提出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CFI协同层次金字塔模型及其动态演进过程,打开了企业技术与市场要素协同的“黑箱”,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绩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研创新的协同化发展,由多元创新主体参与的科研协同活动逐渐实现了技术创新信息服务融合,满足了跨系统创新资源整合利用需求,提升了科研协同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针对以科研协同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环节中的科研创新需求,从面向技术创新资讯整合服务、专利与标准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和项目协同管理服务4个方面阐述服务融合对象,构建了面向科研协同跨系统技术创新信息服务融合平台,并利用Yahoo! Pipes实现面向科研协同的跨系统技术创新信息服务融合。  相似文献   

17.
运用扎根理论,基于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访谈调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协同行为由协同资源、协同能力、协同效应、协同机制及协同环境五大要素构成。进一步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理论框架,通过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员协同行为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科技发展已步入“大科学”时代,协同创新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协同创新的实质就是对“封闭、单一、分散、低效”的体制机制进行再设计,建立“开放、多元、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创新主体所在场域的一切有利的社会要素,以促进社会资源资本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施“2011计划”的核心,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调研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试图探寻最大化积聚社会资本、最大化产生社会效益的体制机制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技发展已步入"大科学"时代,协同创新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协同创新的实质就是对"封闭、单一、分散、低效"的体制机制进行再设计,建立"开放、多元、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创新主体所在场域的一切有利的社会要素,以促进社会资源资本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施"2011计划"的核心,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调研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试图探寻最大化积聚社会资本、最大化产生社会效益的体制机制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20.
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协同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竞争力表现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三个方面。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形态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性,区域物流产业集群通过资源协同、产业协同和竞争协同三个方面提升区域的竞争力。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