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中拥有项目控制权的代建人有效激励不足,提出了一个运用项目治理理论构建的代建人有效激励机制。笔者在对代建制项目的项目所有权配置中难题的分析和破解基础上,指出了狭义项目所有权概念,明确了企业型代建人的项目控制权必须与项目剩余索取权对应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前提。研究结果表明:以报酬激励和风险分担为主的内部激励和以声誉机制、市场选择机制为主的外部激励机制能很好地保证代建人的责权利统一,并且上述激励机制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的“激励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设计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的委托人是国家,为了避免发生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与委托人利益不符的活动,减少道德风险,委托人就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监督或制约是事后纠正,激励则是事先预防。激励的核心是将经理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针对经理对货币收入的追求,资本所有者通过确定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一、国有企业的激励制约机制“激…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有限合伙基金的合约治理,包括报酬机制、控制权分配、限制条款等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主要是通过固定存续期实现对创业投资家的硬预算约束,使得声誉资本的隐性激励是可置信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声誉对科研团队成员报酬契约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科研团队成员效用函数的组成,将声誉这个隐性激励约束因素引入科研团队成员的效用函数,随后,建立了信息不对称下科研团队成员的报酬激励模型,分析了声誉系数和职业生涯时间对契约中各要素的影响.说明了科研团队管理者可以利用科研团队的声誉效应和职业生涯时间来设计更加有利的报酬契约,最后给出了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运用现代企业理论阐述企业的一般性质,然后从公共品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存在的理由.从经济人选择的最优假设、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约束和激励、企业所有者的相机控制、剩余控制权的约束等方面对国有企业委托一代理治理机制低效的原因作机理性的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6.
企业控制权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风险融资的重要工具。从控制权转移激励与约束角度,构建了科技型小微企业风险融资中控制权转移激励与约束契约设计的两阶段模型,探讨了科技型小微企业投入的自身财富水平、投入风险项目的知识产权价值、努力水平、市场声誉、风险项目成功率、风险项目产出的变现性与可控性、风险项目运行的在职消费水平、风险投资者获取的剩余价值索取权、风险项目投资额度、风险监控成本、风险项目的战略收益、风险项目运行的私人收益与共享收益、科技型小微企业投入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和专用性、风险投资者的投资专用性以及风险投资者风险规避程度等因素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中控制权转移激励契约设计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定量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科技型小微企业风险融资控制权转移的激励与约束契约设计机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投融资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以我国行业协会为实证对象,从道德风险问题、多重博弈关系、显隐性激励机制等方面研究了我国非营利组织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认为,现阶段要充分发挥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对协会负责人的约束作用,要加快制定《行业协会管理法》,注重管理权限激励、社会地位激励与声誉激励相结合,培育行业协会负责人职业声誉机制,建立行业协会负责人的问责制.  相似文献   

8.
程明 《经济师》2006,(11):184-185
文章在分析国有企业激励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所有者预算观。所有者预算是通过预算的形式将经理人收益与企业的实际产出相联系,使得代理人与委托人的效用函数保持一致,实现最优的激励效果。同时文章认为建立所有者预算激励方式的关键在于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预算目标的确定,并将控制权收益纳入到所有者预算的范畴内,保证货币性报酬与控制权收益之间的合理比例,完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实现我国激励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与激励约束机制有着直接联系。对于激励约束机制应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建立基于报酬的激励机制以及与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有关问题,进行镇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关系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关键,二者关于企业运营决策控制权的分配合作方式对资本和企业的收益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合作是投资人和企业家行为的纳什均衡解,在重复动态博弈中声誉机制作为市场信号对投资人和企业家具有良好的激励约束。因此引入网络征信概念构建能够使声誉机制显性化的平台,在协调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层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理论和实践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艳 《经济经纬》2007,69(2):102-105
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但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独立董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笔者从报酬、声誉和法律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剑 《经济与管理》2005,19(1):23-25
政府部门的决策对于社会及公众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要建立及完善我国的行政决策制度,首先必须建立及完 善政府行政决策的责任机制、监督机制、法律机制和技术机制。四个机制中,责任机制是关键,监督机制是核心,法律机制是保 障,技术机制是补充。  相似文献   

13.
游牧人口定居的机制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草地生态严重退化的情况下,很多牧区启动了游牧人口定居工程,因地制宜地运行相宜的定居机制是保证工程效应发挥的关键之一.本文提出甘南游牧人口定居的机制应当是由存在紧密逻辑关系的动力、运行、稳定和效益等四大机制共同组成的完整的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计小青  曹啸 《经济经纬》2008,(1):142-145
对市场机制的各个环节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考察发现,市场机制所发挥的投资者保护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应该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尤其是促进媒体作用的发挥来提高我国市场机制的投资者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的正确实施,关系到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正常学习、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大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出已经十年,历经调整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机制缺陷,本文认为要实现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高校资助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十分必要。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多元化的资助贷款体系,实现资助贷款主体多元化、资助手段多样化、还贷方式的多样化,使资助贷款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二是建立资助贷款风险的顸警机制,建立“双重”环节的顸警机制,加强各参与方的良性互动;三是建立政策性资助贷款担保体系,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银行、担保机构与政府共担风险机制;四是完善资助贷款的激励一约束机制,强化风险主体的责任意识;五是完善资助贷款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大量举债、资金运营以及学费拖欠等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极大风险。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规范高校办学规模;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办学领域,在营造社会办学环境的基础上拓宽筹资渠道;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内部监督;提高银行向高校贷款的门槛,在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的基础上落实还款渠道。  相似文献   

17.
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西臣 《经济经纬》2007,(6):154-157
金融宏观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一国宏观经济调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金融宏观调控作为一个"复杂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术界对其认识尚处混乱状态.作者以"金融宏观调控行为"为焦点进行研究,具有从问题源头厘清头绪的优势,依照"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结构及特征"的理论,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行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关键是要重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反映全体股东的利益;重视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充分发挥两权分离的经营优势,建立健全公司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9.
郭骁 《经济与管理》2010,24(10):28-32
在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中,地产商与零售商为相互独立的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这种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引起商业地产开发运营过程中的冲突,研究分析地产与零售企业两者协同效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从理论上证明两者协同产生的收益可以在地产商和零售商之间合理分配,两者的利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二元机制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杰  王韧 《财经研究》2007,33(4):28-40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实践经验又对传统政策体系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为解释这一现象,文章提供了五个理论命题,并基于内部和外部二元机制的划分确立了农村居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框架。实证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限制了内部收入决定机制的有效性,并直接导致基于农业自身的内部政策体系的相对失灵;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托于内部和外部解决机制的协调,即在改善农业生产成本—收益比的同时,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加大农业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