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飞  李建铁  周晶  黄心怡 《经济师》2023,(9):172-173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思政课”为视角,首先简单概述“大思政课”的特征及价值,然后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陈旧、教育主体认知不足、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度不高、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的问题,最后结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对策略,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陇南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造性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进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途径讲清楚陇南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形成过程、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陇南红色文化故事,引导大学生成为陇南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3.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可以丰富和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应从优化思政课程内容设计、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三个角度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育出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付鹏 《经济师》2023,(9):213-214
“宁波帮”精神是宁波商人在长期的经营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先进的群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家国情怀和奉献社会是“宁波帮”精神的鲜明特征。将“宁波帮”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引导价值,有利于解决传统的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知识与育人协同支撑不强、思政素材缺乏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建立健全地探索“宁波帮”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多角度发力探索。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育新模式创新不断,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模式建构、线上课资源建设、推动团队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究与实践,构建了思政课“OPE”教学新模式。该模式重置并优化以往传统思政课教学流程,提出课中知识内化新理念及实践型思政课堂打造,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一门课程的剖析与设计,构建了基于OPE理念下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对实现大数据时代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数据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晁洁  龚航 《经济师》2023,(10):153-155
“大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课程和必然要求,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的环节和重要的载体。高校要全面贯彻并落实中央“大思政课”建设方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文章探讨了“大思政课”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协同育人模式,并对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达到好的育人成效,持续不断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侯玉  刘焕明 《江南论坛》2021,(12):54-55
将党史学习教育实时融入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思政课, 既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也能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传承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奋斗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在实际教学中,因党史内容的丰富性、思政课教学的复杂性、高职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 这一融入过程并不是十分顺畅,出现碎片化、填入式特点.这就需要多主体、多层级和多要素有效配合、协同推进,从关键点、核心点、切入点等方面整体考虑,抓住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着力点,以提高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龙江精神文化凝聚了龙江人的精神力量,对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索龙江精神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是前提和基础,能够更好发挥二者的育人价值。通过从龙江精神文化涵养“概论”课教学、“概论”课教学指引龙江精神文化发展、龙江精神文化与“概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入手,分析龙江精神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是增强“概论”课教学、弘扬龙江精神文化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凯  李静 《经济师》2024,(3):209-211
文章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落实“大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统筹:课程与课程的统筹、教材与时事的统筹、教学与实践的统筹、教学与创新的统筹、师资与培训的统筹。探讨了在“大思政”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新使命。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强化实践性和实际问题导向,倡导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向智能化转型,二者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数字技术的融入由内到外重构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深化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赋予思政课教学改革新动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也获得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功能的丰富经验与全新途径,需要用辩证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将二者的交融引向深处、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覆盖面最广的必修课程,必须承担起培养创造人才的重任。创造教育理论与思政教育理论具有内在统一性,创造学与思政课的交叉融合能有助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有效地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创造教育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可包括:制定突出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贯穿创造教育的教学设计;设计融入创造技法的教学方法;实施彰显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改革;使用体现创新元素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无限拓展的新空间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挑战,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有效融合,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也符合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的要求。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的情况分析,仍存在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信息化的大背景,需要高校将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应用到思政教学上,通过树立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政教育者团队的信息技术水平、创设思政课多种实践教学VR场景、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等措施,推进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刘萍 《经济师》2024,(3):234-236
通过实证干预研究探索“三全育人”背景下会计类实训课程思政融入的实效性。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期,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职业学院会计类实训课程大学生干预组30人和等待组30人,干预组接受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训课程,等待组接受不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训课程,两组会计类大学生在实验前后均采用会计类实训课程思政融入实效性问卷进行测评,检验“三全育人”背景下会计类实训课程思政融入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干预组后测与等待组后测在会计类实训课程思政融入程度、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意味着“三全育人”背景下会计类实训课程思政融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22,(1)
文章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课程为例,围绕高职本科风景园林专业"三全育人"的目标,就风景园林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目标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梳理实施途径,提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设计思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并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谢婷婷  李晓琴 《经济师》2024,(3):225-226+231
根据国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金融工程综合实验》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文章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发挥教学团队集体智慧,形成育人合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按照“一体两翼”梳理教学内容,开展“党建+课程思政”模式,从红色金融、建疆稳疆英模、金融时事和行业名家事迹等方面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金融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库,形成了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结合、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结合的《金融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为相关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多元主体、多渠道、多维度协同创新,既符合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也契合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结合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困境,提出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及实践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芬  袁奇林 《经济师》2023,(9):13-14
高职院校作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摇篮,有必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充分调动多方资源,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德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应把握改革创新原则,持续推进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促进理论指导实践作用的发挥,让高职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范郁郁  赵春香  周艳平 《经济师》2023,(11):166-167
文章从“抗疫精神”的理论遵循,从高校开设的专业课、职业规划课、创新创业课挖掘融入“抗疫精神”元素的思政元素表,及“抗疫”程序环节着手,从制定抗疫规划,组建抗疫团队,指导抗疫过程,维系患者(病人)关系四方面深度探索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多种途径,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高校通过思政课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思政课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高校在抓好专业建设的同时,通过打好思政教育建功战役,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有鉴于此,在认清高校思政课效力内涵的基础上,洞悉高校思政课效力现状,提出提升高校思政课效力的具体路径,旨在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彭文武  李闯  王财莉  胡雪晴 《经济师》2023,(11):172-17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至专业课程建设中并打造“一流课程”,培养高素质有竞争力的管理型人才,是新形势下经管类专业面临的一大挑战。文章在描述《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一流课程”建设理念引导“课程思政”,符合“课程思政”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布局,通过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