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建国以来的60年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时期,在全国层面上选取一定数量的城市样本,通过测度城市中心性和城市职能及其强度的方法,并参考总部经济的研究成果,在对比分析中论述不同阶段与时期广州在全国的地位、作用以及它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广州在全国的地位由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准国家级中心城市;广州的城市职能演变经历了由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与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高度综合职能的外向型城市;发展与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功能与水准,加强科研服务能力,提升总部经济实力,培育城市创新能力是广州今后城市发展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职能的演变会对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发展质量带来深刻的影响。论文通过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AHP进行综合评价,对城市职能规模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脱钩指数来测度城市职能演变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城市职能演变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资源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职能扩大推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城市职能效应存在差异;超大型城市北京和天津职能效应较强,大中城市的工业职能效应较突出;不同行业职能差异大,生产性服务业职能效应在京津突出,京津冀生活性服务业职能效应不显著,而大中城市的公共服务业职能效应突出;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职能演变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对资源环境高质量发展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雷玉桃  薛鹏翔  张萱 《产经评论》2020,11(1):122-136
城市群内功能分工正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产业经济角度梳理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改进城市功能分工的测度方式,并依此对当前珠三角城市群内功能分工的效果进行判断。实证结果显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细分行业的研究发现,制造业总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无论和哪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搭配,均能体现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各类型制造业搭配均能体现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产业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综合城市功能分工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分工效果的发挥对各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有区别。因此,应按各类城市的特点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生产率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莎  童磊  贺王德 《技术经济》2019,38(10):74-81
依据城市群理论,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弱是决定城市能否连接为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以2017年数据为背景,在综合利用城市职能强度模型、修正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和天津的"空吸"效应严重,资源要素向两市集聚,占据城市群绝对的核心位置;京津两市空间引力作用最大,远超群内其余城市,说明经济基础和空间距离是制约城市间联系紧密的关键要素;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外向型服务业发展良好,但是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发展较弱;次级城市相对缺乏,整个京津冀城市群尚未形成良好的阶梯结构。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原城市群产业分工格局演变与功能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分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对产业进行归类,利用改进的区位熵指数对中原城市群2005—2014年间的城市产业分工格局进行历史分析,提出各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他工业和其他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发育迟缓;中原城市群职能强度的区位熵值显著下降,反映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趋同性增强,而专业化分工正在弱化;2014年,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格局为:漯—济—焦—许—郑5市的制造业突出,平—新2市的分别是采矿业和建筑业等其他工业发展显著,郑—洛2市高级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凸显,郑—洛—焦—汴4市的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地位重要,洛—汴—许3市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其他服务业发展显赫。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城市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中心城市职能指数、经济隶属度和城市国际化水平5个方面的定量测度,揭示了江浙沪城市群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对城市群空间运行格局、空间演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建设上海全球化城市并使之成为城市群的极核,打造南京、杭州和宁波三个次级中心都市圈,培育苏锡常城市走廊,由此构建一个"一核二翼九带"的江浙沪城市群,以期把江浙沪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巨型区域。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外向型产业城市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群经济带的外向型产业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均有很大增强,表现在城市间的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研综合服务业等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日趋活跃。从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城市群连绵带发展的阶段与发育程度来看,长江流域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经济带已经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功能联系的较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运用区位商与纳尔逊分类法分别对2000年与2010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职能进行分类,2000年分为3个大类、11个亚类,2010年分为3个大类、12个亚类,并对其演变历程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和城市职能类型,并为东北三省城市职能结构的调整和各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首位城市的联系能级、中心度和控制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位城市与周边城市不同的联系方式决定了城市群的内部结构。提出从中心度和控制力角度认识城市群内部结构。对我国12个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建立联系矩阵;通过联系矩阵寻找联系路径、建立联系结构;在联系结构基础上,计算各城市群内部首位城市的中心度和控制力,分析城市群内部首位城市功能。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群内部联系度普遍不高,由现代服务业经济活动组成的联系结构较为松散,尤其是首位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二级联系缺乏,除长三角城市群外,各城市群内部对首位城市依赖度过高,普遍缺乏对首位城市功能的"替代效应",从而导致首位城市对资源的分配和调节能力弱而控制力过强,城市群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比较测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把区位熵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两种测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此方法以全国城市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测度.结果表明,运用此方法可以挖掘区域产业结构的更多有效信息,不仅测度了长株潭"3+5"城市群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的总体相似程度,还揭示了城市群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城市创新职能与创新城市空间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的职能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城市的职能已由工业城市的生产、制造职能、服务城市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向创新、创意职能转化,城市化是人口与景观的变化过程,也是城市创新功能的创造过程,城市创新职能表现出与其他职能不同的特征.城市创新职能可从全球、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多个尺度进行研究,对探讨建立全球及我国的城市空间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姜博  修春亮  陈才 《经济地理》2008,28(5):853-856,861
基于城市流理论,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群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沈阳、大连外,群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均较低;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甚至为0;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够协调;城市群结构不优,一体化程度不高,整体功能不强等,并利用SPSS软件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赵建军 《经济地理》2007,27(5):768-772,782
城市功能转型研究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功能转型的过程及特点;而后分析了青岛城市功能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最后,基于区域龙头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构建,提出了青岛城市功能的转型及对策:进一步强化港口、旅游等特色城市功能;工业制造向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方向转型;强化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调整行政区划,为城市功能转型提供承载空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青岛向区域经济管理中枢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5.
刘振灵 《技术经济》2009,28(7):11-17,31
针对以往研究中产业集聚测度多使用单个指标的不足,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集成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以我国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使用标准差系数、绝对集中指数、相对集中指数、熵指数、H指数和区位商指数,基于2001和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其产业集聚变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多数产业的集聚性呈动态演变;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聚的分工体系在城市群已初步显现;抚顺等矿业城市的产业集聚表现出很强的资源导向性。最后,给出了城市群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海岛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其绿地系统具有不同于内陆城市的特殊性.文章以福建省东山岛为例,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对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绿地类型进行规划研究,以实现海岛城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卫丽  李同昇 《经济地理》2011,31(1):123-128
随着西安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利用区位商法,对西安都市圈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西安都市圈各区县的优势产业。根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态势,对西安市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圈三带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卞显红  张树夫 《经济地理》2004,24(2):206-211
文章首先论述了城市RBD的概念、类型、区位特征及其旅游休闲功能。然后,借鉴Douglas G Pearce(1999)关于巴黎的“Printemps Haussman”,“Galeries Lafayette”及“Carrousec”等知名城市RBD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RBD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开发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The composition, inequality and determinants of wealth among households in urban China in 1995 are studied. In addition, we compare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in urban China with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in rural China and present the first estimates of 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wealth in China as a who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housing wealth makes up a large part of net worth in urban China. Most urban Chinese households keep a bank account; debts are unusual. A household's net worth is strongly related to its income and location. Net worth is more unequally distributed among urban households than among rural households.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situation in most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et worth in urban China and in China as a whole appear to be rather equally distributed.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市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刘曙华  沈玉芳 《经济地理》2006,26(3):487-491
近10余年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市化的任务艰巨,面临的矛盾十分复杂,而城市扩展是城市化进程空间行为的直接表现形式。文章把上海作为具体案例,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海城市扩展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过程及其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做出了四阶段的划分。提出了新上海“一个中心,三个圈层,四个副中心,九个中等城镇”主体发展框架,并对城市扩展的模式、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