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金融创新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业的两大课题。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去中心化金融在数字金融领域异军突起,去中心化金融致力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范围、质量和效率,让金融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但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一些风险和隐患也逐渐显露,本文对去中心化金融的风险防范和监管进行初步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找出支持监管去中心化金融的客观依据,厘清去中心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在中国强监管环境下如何稳妥推进这一金融创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国刚 《金融评论》2011,3(2):1-21,123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货币、金融和资金的关系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扑朔迷离的现象之一。本文认为,货币是一种经济机能,它以信用关系为基础以有效反映各种交易物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为机制以媒介、实现和推进交易为基本功能,因此,不是某种物品或资产。金融是在资产权益基础上以获得这些权力的未来收益为标的而进行的交易过程和这些交易关系的总和,不能简单以资金融通来定义。资金是指具有货币机能的资产,它具有资产权力、金融资产和货币机能等特征,是连接货币和金融的基本机制。在货币理论史上,诸多经济学家将财富、资产、所有权、债务、利息、收益和盈亏等与货币相连接,实际上将货币与资金混淆了。货币政策应以全社会的资金总量为调控对象,金融监管应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为重心,防范资金流断裂现象的"片状"发生,由此,既应实现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分离,又应实现二者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3.
张海洋  韩晓 《金融评论》2021,13(6):57-77
信息技术变革推动了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度量了"家庭贫困脆弱性"指标,结合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了数字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有助于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金融素养和强化信任机制来缓释风险冲击而实现,其中货币基金和投资业务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效应对于中部地区、物质禀赋更高、抚养比更低的家庭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也要着力关注部分群体面临的"数字劣势"问题,加强普及教育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得出的结论对于理解数字金融的发展效应以及减贫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数字货币缘起于密码学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发展,经历了加密货币、稳定币到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历程,其实质是主权国家与私人发行者围绕数字货币"铸币权"展开的博弈.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赋予了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与技术特点;稳定币通过与储备资产"锚定",解决了加密货币币值波动的问题;由中央银行发行、国家信用背书的法定数字货币兼具法定货币的币值稳定性,以及由加密技术和区块链等赋能的创新优势,有望弥补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在现代化和便利性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实现跨境支付体系的重构.鉴于此,在地缘格局与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参与和引领跨境支付体系重构进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跨国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1—2020年新三板制造业企业数据和对应城市的数字金融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企业利息负担和财务杠杆两种渠道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金融发展对民营、非劳动密集型、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更加显著,且“十三五”期间数字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更大。因此提出利用数字技术继续推进数字金融建设、加快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东西部企业协同联动、实现共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磊  黄思刚 《技术经济》2023,42(12):109-124
国内居民劳动参与不足、家庭财务风险隐现,发展数字金融能否破局?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金融对居民劳动参与及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与数字金融使用程度的加深,有助于促进居民劳动参与,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增加居民创业、吸引劳动力流动促进居民进行劳动参与,居民劳动参与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另外,数字金融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的效应还可通过提升家庭金融素养、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特征的个体、家庭与地区,数字金融促进居民劳动参与、降低家庭脆弱性的边际效应既存在“数字红利”,也存在多维“数字鸿沟”。本文的结论为优化数字金融发展,利用数字金融来破解居民劳动参与率不足和家庭财务风险激增两大难题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金融安全网:内在联系与运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安全网是各国政府为积极应对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而设定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框架。从一般的经济制度环境上讲,金融安全网整体框架包括审慎监管、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正确把握金融安全网的运行机理,有助于完善其设置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动态调整。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金融安全网能够有序运行并有效应对金融风险。政府应充分发挥这种制度化风险应对机制的功能,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  相似文献   

8.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导致的资本外逃、恐怖融资等行为,会增加非法交易者对具备交易匿名和便捷属性的数字货币需求,使其成为放大金融犯罪的新型工具.本文通过采用ARDL和NARDL模型,实证分析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对5种数字货币收益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对数字货币收益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升高时数字货币收益率会随匿名性的提升而增大;短期内,地缘政治风险对数字货币产生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效应.进一步指出,只有严控数字货币与法币的跨国兑换渠道,加大数字货币跨境交易打击力度,才能有效防范数字货币金融犯罪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9.
资金配置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的资金资源主要通过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两种方式进行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都要求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这两种资金配置机制协调运作。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的联系和区别为二者协调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行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应从功能作用、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机构设置、时间和空间六个方面进行协调运作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货币理论忽视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及金融生态的影响,文章从商业银行的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金融生态的影响机理。理论层面,金融生态与货币政策制度供给、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相互关联,货币政策则通过资产价格或估值机制、收入及现金流机制、追求收益机制、杠杆调整机制、道德风险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实证层面,构建了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风险承担的数理模型,选取国有和股份制两类共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增加、风险承担意愿增强,有利于优化金融生态,反之则反是;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化更敏感,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金融生态更敏感。因此,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