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畅通创新链的首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嵌入创新链的不同类型企业所承载的创新功能差异及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利用2012—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授权专利的前向索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国有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基础研究创新功能,而民营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应用研究创新功能。运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与非发明专利申请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民营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对非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作用大小在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间存在差异。由此,基于创新链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应引导国有企业优先布局高度依赖基础研究的科学领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创新促进效应;鼓励民营企业在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展开协作,规避同业竞争所形成的创新抑制效应;因企制宜、分类施策,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全样本数据探讨了作为创新和知识溢出微观主体的高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通过ArcGIS测算了2007-2015年上市公司所在地周边全部高校数量,并以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发明专利衡量企业创新水平,利用Anselin et al(2000)的KPF方程,采用双聚类OLS检验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和有效创新产出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知识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地理邻近性特征,而行政边界关联影响较弱;第三,高校知识溢出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提升员工和管理层人力资本,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一步研究表明,空间异质性、高校异质性、企业异质性、中心城市集聚效应、高铁开通等因素导致高校知识溢出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创新文化体系中,图书馆是开展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重要供给方。创新主体在图书馆文化交流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从而在产业研发和技术外溢等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利用城市公共图书馆和工业企业专利引用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对于工业企业创新知识溢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表现为提升了所在城市企业的专利引用数量。这种溢出效应在东部区域、大型城市以及大型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所带来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知识集聚功能促进了产学研合作,进而带来创新知识溢出;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建设能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带来人力资本流入,从而实现创新知识溢出。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日益普遍,但是关于哪种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才能“合得来、混得好”,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创新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对此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本文利用第十四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既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又引入国有资本的“双向混改”路径较仅选择“单向混改”路径更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民营企业选择“双向混改”路径较“单向混改”路径,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资源协同,有效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税费成本,使民营企业获取更多的政府补贴资源,进而减少创新成本,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双向混改”对认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理念的民营企业和设立党组织的民营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双向混改”路径不仅会提高民营企业自身创新水平,而且对社会创新会产生正的外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选择的相关研究,而且为实现“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理念,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易巍  龙小宁 《经济管理》2021,(7):120-135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加快推进其知识溢出对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匹配中国高校专利数据与中国上市企业专利数据,构造企业与本省份高校的"技术距离"指标,利用2008—2015年2472家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高校知识溢出对异质性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科研投入每增加1%,与其"技术距离"越近的本省份上市企业的研发产出将增加约2%,高校知识溢出强度与校企间"技术距离"呈倒U型关系。高校主要通过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与合作研发等知识溢出途径促进企业创新。利用各省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中的科研人员收益分成占比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与民营企业相比,高校知识溢出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更大;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从高校知识溢出中获益最大;知识产权保护越好的地区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越大。最后,本文为更好地发挥高校创新引领作用与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十二五"期间中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所有制和企业规模下政府补贴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补贴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总体促进效率仍待提高:所有制性质显著调节政府补贴的绩效,激励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而对民营企业起挤出作用;企业规模对政府补贴与创新投入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所有制性质和企业规模对政府补贴与创新投入的关系起联合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对大规模国企的促进作用最强,而对中小民营企业促进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作用:基于知识溢出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国有企业是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工具。本文从知识溢出角度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作用。基于上市企业样本的分析发现:国有企业的知识溢出大于私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知识溢出对私有企业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私有企业则不具有这种作用。本文构建模型阐述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研发行为、知识溢出及其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所有权企业知识溢出和作用的不对称性,在于国有企业比私有企业从事了更多的基础性研究。基于四个基础研究代理变量的经验分析支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因此,中国国有企业实现了政府弥补基础研发市场失灵的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以2000-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中国低碳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中国低碳试点政策诱发了地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显著提高了企业绿色创新绝对水平及相对水平;②相比于命令型工具和自愿型工具,市场型工具是低碳试点城市地方政府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有效手段;③从专利类别看,低碳试点政策更有利于推动地方企业在替代能源生产、能源节约以及废弃物管理相关技术领域的绿色创新活动,且相对于绿色发明专利,低碳试点城市地方企业更倾向于绿色实用新型专利;④从企业所有制类别看,低碳试点政策同时诱发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且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更高。研究结论对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低碳试点实施范围,建立灵活的市场型工具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各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考察各所有制企业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结果发现,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所有制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国外技术引进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国内技术购买对民营企业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它类型企业没有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作用,对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自主研发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而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显著促进作用。考察吸收效率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各种来源技术吸收效率整体较低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党中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选取2013-201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分类治理视角,分析竞争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国有资本渗透性增强和高管股权激励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竞争类国有企业混合主体深入程度对创新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公益类国有企业混合主体深入程度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②在竞争类国有企业中,高管股权激励弱化了混合主体深入性对创新投入的促进效应,在创新公益类国有企业中,高管股权激励对混合主体深入性影响创新投入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指导我国国有企业分类治理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异质机构、企业性质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通过放松经理人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假定,拓展了经典职业生涯模型,藉此研究了中国制度背景下的机构持股、企业性质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基于2004—2009年92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从R&D投入和专利申请两个维度对本文拓展模型的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异质机构对企业创新有不同的影响,证券投资基金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民营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创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对全样本企业的专利申请有不显著的正效应,而对R&D投入则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尽管绿色技术一直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些技术在企业间的扩散率却很低。企业在非绿色与绿色技术创新关系上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基于1992—201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数据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前向引用次数更多,且产生了更大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整个社会后续创新具有更大的正向影响力。此外,由于高能耗行业存在转化成本高、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随着能耗水平提升,绿色技术对后续创新的正向影响力逐渐减弱。相较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绿色技术对后续创新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对政府设计绿色与非绿色创新“双赢策略”,促进企业从“厚此薄彼”转向绿色与非绿色技术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外部性理论与制度理论,以2013-2019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非国有股权参与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非国有股权参与显著促进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股权融合程度越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高,外资股东参与有利于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但机构投资者未表现出明显作用;分层分类检验结果表明,非国有股权参与更有利于中央国有企业、公益类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外部治理环境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环保补贴可以增强非国有股权的环境研发激励作用,分析师关注有利于抑制私有股权短视化自利行为,二者均正向调节非国有股权参与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有资本逆向入股民营企业追求“国民”间长期合作而不是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基于引入国有股权的民营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均具有促进作用,而控股性国有股权则不利于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参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而控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越弱。市场化程度对国有股权的创新效应具有“扬长避短”之效。在采用替换核心变量和变量滞后取值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结论可为推进国有资本监管改革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竞争格局中,专利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专利战略必然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专利战略情境、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及知识整合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模型,采用负二项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通过知识整合能力影响创新绩效,而专利申请动机在上述过程中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具体为:①国际市场开拓、谈判筹码以及声誉动机均负向调节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与创新绩效关系;②阻挡动机、国际市场开拓、谈判筹码以及声誉动机对企业技术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③阻挡动机强化了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较难衡量且缺乏考虑企业创新效率的问题,从规模视角入手,基于创新价值链分析,通过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研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同时,结合BCC-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从创新效率角度系统探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上海为例的实证结果表明,上海企业在研发投入端的创新主体地位相对突出,但呈不断弱化趋势,尤其是R&D经费增长显著落后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产出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明显,且同样存在比重下滑迹象。外资企业年度创新效率表现最优,内资企业处于明显劣势,但得益于技术效率增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年均微幅增长,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创新效率存在递减态势。最后提出加强科技资源配置、挖掘科技产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5年我国开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于这种实验主义创新治理能否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其对中国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效果如何,目前鲜有文献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基于2011—2019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分组分析法考察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体制改革对知识创新体系中高校与研发机构相互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高校、研发机构等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提升的拉动作用;高校和研发机构等知识创新体系主体供给侧投入增加,未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促进作用;高校、研发机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边际产出低于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