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添锦 《经济论坛》2011,(10):27-30
随着各类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以及在地域上竞争与合作的不断推进,协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基于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产业群、城市群群体内部的互动及群体之间的融合两大角度,探讨产业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内外因素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谢侃侃 《技术经济》2023,42(2):100-108
随着我国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数字共治成为提升国内区域协同发展能级、降低交易沟通成本、扩大产业辐射力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协同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近年来,在依托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共治手段,助力区域协同方面,开展了广泛和丰富的探索实践。本文拟从城市群协同发展和数字共治理论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共治创新实践作了梳理,提炼了包括长三角在内我国城市群数字共治的主要特征,并从进一步畅通城市群数字共治体制机制、构建丰富数字共治生态和工具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今,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国家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特别强调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培育和规划。淮海城市群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典型的省际边缘合作型城市群。本文系统回顾了淮海城市群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协同发展历程,梳理总结了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了未来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协同发展是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为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第四极,以城市群差异为基础的城市群间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出发,就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引擎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进行分析;从内生条件出发,通过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模型就两者间产业同质化程度进行对比.综合内外两个维度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最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机会最好,而武汉城市圈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能力最佳.在区域整合和协同机制下,整合外在和内生条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自特点和当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城市群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及协调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创新主体交流沟通是其产生协同意愿的充分条件,会影响协同稳定性和系统演化结果。构建了城市群创新主体协同交流博弈模型,分析了创新主体交流动因,并用间接演化方法探讨了其协同稳定性问题,认为创新利润是直接的协同动因,同质和异质性创新主体协同会影响协同意愿,且其规模差异及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演化路径。最后对城市群创新主体协同保障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编辑手记     
正"发展战略"栏目旨在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孙久文、原倩的文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使用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洲城市群、珠三角洲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纠正了人们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些认识误区,并提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向更高的协同阶段演进的对策建议。李翀的文章"以市场能  相似文献   

7.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视角,构建了由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其产业群2006-2011年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度评价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揭示了各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群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落后于各产业水平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视角,构建了由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其产业群2006-2011年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度评价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揭示了各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群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落后于各产业水平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一阵营,其物流发展的诸多问题却成为跨境电商的发展瓶颈,两者的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本文在梳理长三角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跨境电商和物流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基于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测算2016—2018年各城市群科技研发效率。超效率DEA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效率均值最高,其次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研发效率均值处于四大城市群之尾。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实现了技术效率正增长,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技术效率逐渐下降,与其它三大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而言,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技术进步率均值高于技术效率均值,由此可见,增强地区科研能力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实证分析我国区域研发效率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群资源配置、优势资源禀赋、区域协同创新水平以及产学研深度合作等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各类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集群以及在地域上竞争与合作的不断推进,协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协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长三角在推进三大群体协同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根据以上结论并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出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战略区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协同创新效率提升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5—2018年地级市数据,以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四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剔除外部环境与随机因素的影响,除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其它三大城市群的平均综合效率值均较第一阶段下降;②外部环境因素对协同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区域经济水平和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与协同创新效率负相关,研发支持力度、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与协同创新效率正相关;③协同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内部城市等级存在空间不平衡性;④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促进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产业群理论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强 《经济师》2002,(11):217-218
产业群是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一种有力工具。然而 ,在我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运用。文章着重阐述了产业群对发展区域经济的种种优点、在我国运用产业群方法的现实障碍等问题 ,并对产业群的应用对策做了笼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基于此,构建了科技人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2006-2016年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和相邻基期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显著上升,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处于稳定的低度协同演变状态,科技人才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协同度增长幅度在协同作用中更加趋于一致,两个子系统趋于良好的互相促进过程中。最后,提出了促进该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琳  龚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3):118-124
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状态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度的动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从城市群协同创新度的表征因素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构建城市群协同创新评价指标,然后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2年间协同创新状态进行动态评估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整体处于初级水平,10年间协同创新度均值在波动中上升,城市群内部协同创新度差距呈扩大之势;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已形成中心-外围的协同创新结构,两大城市群内部协同创新度差距有扩大之势,而环鄱阳湖城市群尚未形成中心-外围结构,城市群内部协同创新度呈差距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16.
将创新人才素质引入组织知识创新过程,强调以整体、动态的视角分析组织知识创新过程中各要素的变化,依据协同理论建立组织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素质提高协同发展模型,揭示两者协同发展的演进规律;在该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两者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两者的协同发展进行了评价,以分析组织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素质协同发展状况,并给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如何通过产业群和城市群耦合发展进一步发掘内在动力已成为中原经济区面临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量化研究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之间相互推动发展局面尚未形成,主要表现是城市发展不能推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CRITIC赋权法,从城市群子系统、开发区子系统、产业集群子系统中选取36个评价指标,测度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产业集群各子系统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并分析三者协同发展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产业集群复合系统协同水平总体上不断上升,目前处于初级协同阶段;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城市群与开发区两两之间的协同度呈同步上升态势,开发区—产业集群子系统协同状况较好,已进入良好协同阶段。在城市群范围内,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耦合作用下,开发区内部和开发区之间、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产业集群内部和产业集群之间发生的复杂的产业竞合与空间竞合作用,推动着城市群—开发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促进城市群综合实力和区际竞争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任少飞 《时代经贸》2014,(4):212-212,214
本文在理论上考察蓝色经济区的来源,明确发展蓝色经济区的理论内涵和基本外延,梳理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整体性的特色产业区域,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必须以城市群和产业群为基本载体,两类集群的良性互动则是发展蓝色经济区的关键。我们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为例,探讨发壤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城市群和产业群的良性互动,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城市群是由众多城市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共同组成的具有紧密联系的城市集合体,具有高密度性、枢纽性、网络性和共生性四个基本特征,通过研究不同学者对城市群的界定标准,提出了我国城市群的判断标准,并对我国城市群进行了初步界定。本文基于城市群发展中的三大关系,即城市间功能关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关系和政府间关系,分析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密度、功能、联系、基质和治理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核心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合理分工,优化空间结构,构建府际合作治理机制三大发展思路,最后提出了支持中小城市发展、理顺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群治理的法律法规、设立城市群共同发展基金、鼓励发展区域性社会组织和建立扶持互助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