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IT业成为当代发展最快、影响最深的热门产业。但是,自去年上半年以来,IT业泡沫纷纷破灭,市场持续低迷,产业急剧萎缩,产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挑战。论文从IT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了该产业泡沫破裂的原因,并就如何恢复产业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战略联盟。同时,论文就如何运有战略联盟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IT业走出困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动因、形式及问题,进而探讨建筑企业战略联盟如何发展。希望通过研究建筑施工企业战略联盟,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具有产业特征的技术研发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特定的特征和使命。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注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中的战略金三角、联盟成果的分享机制和联盟风险分担机制等几个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有效平台,但其实践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更好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成员间存在包含、相交、分离三种关系,不同的成员关系必然导致不同的联盟创新效果。为此,需要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和维护适宜的新兴技术成长空间,加速新兴技术的培育、孵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5.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从产业联盟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在阐明产业联盟的构建原则、发达国家促进产业联盟发展的举措,以及我国产业联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产业联盟构建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战略联盟作为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竞争手段,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有很多企业的战略联盟并没有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联盟的战略缺乏科学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企业战略联盟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成功的企业联盟的4种战略要素,对企业战略联盟和联盟战略的真际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业和IT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者的有机高效结合不仅势在必行 ,而且可以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当前我国IT产业与房地产业的结合虽然已有较大地发展 ,但还不尽理想 ,而且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信息经济时代 ,科技日新月异并且高度渗透到各行各业和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新形势下 ,房地产业与IT业的结合 ,应该开拓思路、放开眼界、转换观念 ,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综合化集成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围绕组建中国陶瓷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的组织设计,阐明了建立中国陶瓷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的基本规则、主要工作和任务,以及需要努力完成的战略目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层面,规划了中国陶瓷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
机会与战略联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略联盟是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选择.资源学说、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在现有产业和技术领域中认识和开发机会以及在新产业和技术领域中认识和开发机会是战略联盟的机会开发方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战略联盟的潜在机会评估框架.并提出了构建战略联盟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战略联盟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菁  徐立勋 《时代经贸》2006,4(Z2):78-79
战略联盟是如何实现的?本文将从博弈论的发展和内容出发,用合作博弈的分析方法来讨论战略联盟的实现过程,并通过"古诺模型"分析战略联盟内的利益是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性质、分类与政府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合作研发的组织模式之一,承载着产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合作研发取得产业共性技术,并在联盟和全行业中扩散,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的复杂性和准公共品性质、联盟合作创新的困境,决定了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必要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多种类型,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联盟提供不同的支持。在明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及性质的基础上,按照3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并借鉴国外经验给出了当前我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运行机制可概括为基础性、保降性、推动性三大机制。中国业已建立的许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的不完善,使联盟不能稳定健康运行。需要从完善政府监督引导、建立良好的信用与利益分配、信息与人员开放机制,政府、联盟、市场互动动力机制推动联盟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博弈论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博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政府监督管理为研究视角,对政府监督管理抑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得出,政府主管部门对投机盟员惩罚力度、惩罚机制等因素直接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的演化结果。政府主管部门对盟员投机行为的惩罚力度大小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演化过程的动态性密切相关,动态惩罚机制在投机行为演化的波动性控制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最后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中存在的投机行为问题,发挥监督管理职能,采取惩罚措施以有效抑制投机行为,增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部门)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网络组织。传统战略联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近年来,人们发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基础正逐渐从看得见的资源转向看不见的资源,要真正实现价值上的可持续创造,最佳的战略联盟方式需要将现实资源和虚拟资源相结合。互联网产业是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浙江省,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战略联盟,即R&V战略联盟。R&V战略联盟不仅使网络媒体创新了经营观念,也催生了专注于资源整合的全新媒体横空出世,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晋江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状、存在问题、对晋江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对于企业发展乃至民族产业在国际中的位置保持、产业链升级至关重要,而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高科技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内在机制及关键问题,并以29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关系质量对于突破式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其可通过搭建知识场活性平台促进突破式创新;关系嵌入对知识场活性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起倒U型调节作用。在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应通过构建良好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关系、激活智库知识场并拓宽关系资本的获取渠道,以更好实现突破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所面临的法律主体资格不明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没有民事主体资格,不能以合法身份承接政府重大科研项目,也不能以联盟名义签订合同,其身份地位与其所承载的重要功能不相匹配。通过界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念,分析其法律现状和实践中所呈现的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备案制等存在形态,提出赋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破除其承接政府服务职能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身份”不明问题等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广西制糖业的发展现状,并站在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角度重新对广西制糖业发展进行审视,进而不仅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进行权衡,还从有利于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的角度对广西制糖业的战略联盟方向进行探讨,阐述了广西制糖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必要性,提出了广西制糖企业实施国内战略联盟应侧重于规模化、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实施国际联盟应侧重于供应链联盟、高端技术联盟、市场联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产业联盟在国外的成功应用为我国创新官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借鉴,产业联盟组建模式的本土化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国外主要产业联盟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我国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过程框架、运行模式与机制保障。并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结合湖北省实际对组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印两国IT服务业不同的研发投资力度及国际市场上不同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比较两者在创新行为和联盟网络方面的差别,解释两国企业的战略效益差异。在创新行为上,印度企业注重软件服务,中国企业注重硬件创新及软件产品创新;在联盟网络上,印度企业倾向于与国际上关键企业应用程序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中国企业有限的软件合作伙伴数量将进一步阻碍其在软件领域技术能力的建设。为了提高中国IT服务业创新能力,政府应促使不同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建立一个凝聚国际先端软件企业的产业集群,大力倡导和支持本土新兴软件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