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脆弱性高,收入波动性大,返贫率居高不下,使得我国农村扶贫效率面临着严峻挑战.而政府反贫困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孤军奋战,社会参与不足;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不足等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从政府、社会、贫困人口三位一体构建反贫困体系,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我发展"的反贫困思路是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贫困问题可以分为原生贫困问题和再生贫困问题。当前"反贫困"的着力点在于原生贫困问题的解决;但再生贫困问题,即返贫问题成为扶贫开发是否具有长效性的重要指标。在返贫的各种现象中,五种返贫模式需要引起重视:断血式返贫、狩猎式返贫、失敏性返贫、转移性返贫和传递性返贫。提高减贫开发实效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需要通过财富内生、心理介入、制度供应、价值挖掘、新民塑造等方式阻断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通道,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返贫现象的一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的反贫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少贫困地区却长期存在着"扶贫、脱贫、再返贫"的怪圈现象.本文在引入经济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脆弱性与贫困的走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经济脆弱性的种种表现,如资源环境差、基础设施不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收入稳定性差等,并指出这正是农村"扶贫、脱贫、再返贫"怪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和经济收入状况等方面提出了走出反贫困怪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及其反贫困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 ,返贫现象也在农村扶贫开发及其反贫困战略实施中逐渐凸现出来 ,成为制约实现稳定脱贫的重大问题。科学分析返贫现象形成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返贫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才能巩固扶贫开发的反贫成果 ,使农村脱贫人口走上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5.
后扶贫时代防返贫成为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重要方向,有效防返贫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意义。防返贫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防返贫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其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发文量、作者、科研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我国防返贫领域已有研究的现状与热点进行分析,从防返贫的概念、逻辑起点、治理方向及措施、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等多角度、深层次探讨如何有效防返贫,推动贫困治理领域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理论反思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反贫困的步伐明显放缓。这是因为在反贫困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对贫困内涵的理论把握,贫困人员的结构改变,还是对因公共供给不足而返贫的现实认识以及反贫困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缺陷和误区。因此,要治理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从多维角度出发,选择新的符合新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的综合反贫困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一直难以消除贫困人口返贫的现象,而返贫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经研究发现,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人口、扶贫资源、自然生态"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只有通过建立和推行"人口——资源——生态"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才能实现农村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遏制脱贫人口返贫。  相似文献   

8.
政策性排斥与中国农村长期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已进入扶贫“攻坚”阶段。按照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的长期贫困这一概念(指有些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至少持续5年以上,虽经扶助也难以脱贫)的界定,中国当前农村的贫困基本上属于长期贫困。返贫作为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中非常突出的现实,本文也将其归于长期贫困。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脱贫者主要是依靠国家扶贫措施而脱贫,返贫者的脱贫时间很短,这一群体的大部分时间仍处于贫困之中;(2)从返贫者的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看,返贫者缺乏进一步的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9.
选准扶贫项目搞好扶贫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扶贫项目是贫困和返贫人口增收,稳定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温饱,加速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和载体,选准扶贫项目关系到反贫困和反返贫的成败,是加速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发展当地经济的关键。因此,必须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各种资源的优势,准确地确定近期扶贫项目。本文在对河北省贫困地区实际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选准近期扶贫项目问题提出如下构想和建议,以供参考。一、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贫困地区加速解决返贫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水的问题。河北省是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省区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反贫困制度创新与实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永兰 《经济研究导刊》2010,(15):220-221,241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的反贫困战略应完善政府主导式反贫困重要职能,尽快建立人本模式、参与模式、共享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基本模式,着力进行反贫困制度创新,推动中国反贫困工作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1.
“环京津贫困带”新农村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张承地区为代表的"环京津贫困带"长期贫困落后,对京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存在潜在的影响。此类地区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通过转变思想,主动接轨,服务京津,建立资源环境市场化机制,依托项目,统筹谋划,加快区域新农村建设,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保障京津都市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湘西武陵山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湘西武陵山贫困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这一地区脱贫与发展,对缩小这一地区与全国的差距,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这一地区贫困现状入手,研究了贫困的原因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脱贫与发展的规划设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重视加强“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新疆的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贫困发生率高,这些情况都决定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其它地区。本文以和田地区墨玉县为例,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增长与减贫关系问题上,大量的实证研究仅仅用经济增长以及伴随增长过程的收入分配状态作为解释变量,其结论与现实的契合性不够稳定。通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扶贫与发展政策等关键性的中间变量,并采用跨越"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和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两个发展时期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在农村减贫中具有重要地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与现有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不同,本研究表明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是不同的,三次产业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转。因此,新时期反贫困战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财政投资对农村脱贫效应的边际递减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凸现出来;财政投资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财政投资的效率边界也使新世纪的扶贫工作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农村财政投资对减贫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当前农村减贫中财政投资在不同地区、项目上的合理区间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滇西北地区以其丰富多姿的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景观资源而久负盛名。但由于地处边远和环境恶劣造成区内贫困问题、生态环境在耕种农业发展的压力下日趋恶化、山地灾害频发,这都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内贫困现状与产生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区内贫困人口表现为:经济收入缺乏型、粮食生产短缺型、能源困乏型、水资源缺乏型及环境型5种贫困特征,以此为基础,就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资源等,为实现区域脱贫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概括.根据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自然条件差、民族聚居区多、经济发展落后等自然和经济的实际情况,从西部地区存在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进程滞后、大量贫困人口特殊性出发,探讨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点,加快西部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进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小玲  陈俊 《生产力研究》2012,(5):30-32,261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农村贫困状况的不同特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相应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从小规模的救济式扶贫,到以体制改革为主导的扶贫;从以"输血"为主的扶贫到以"造血"为主的扶贫再到综合性扶贫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效,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在反贫困领域已经进入了"两轮驱动"(低保和扶贫开发)的历史阶段,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对扶贫开发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机制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扶贫开发既要发展又要救济,发展与救济目标同时兼顾。未来应确立"发展型"的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格局,实现正确激励,充分调动贫困地区人民的主动脱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竞争,扶持先进,梯次前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丁文广  雷青  于娟 《经济地理》2006,26(4):636-638
文章对甘肃省87个县以及其中的43个国家贫困县的耕地资源指标和贫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要解决甘肃省的贫困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战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提高土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片面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反而会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