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可拓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可拓评价方法建立了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综合关联度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将多指标的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克服了单一评价方法所存在的缺点。通过对中国大陆12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模糊数学理论,构造了一种改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可以在整体上对河南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河南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一种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基于OWA算子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最后,给出了加权的TOPSIS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构建了区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对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就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技术经济》2015,(10):17-23
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熵值法找出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AHP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量文献资料分析来看,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研究往往注重于某一特定资源,尤其是知识方面。从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来源出发,探索其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简化的AHP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给出了提升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建立软件外包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吉林省软件外包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吉林省发展软件外包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发挥科技创新主体的职能,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是提高吉林省软件外包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艳萍 《技术经济》2007,26(6):15-19
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和综述,并从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文章选取九个样本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科技创新驱动支撑、科技创新驱动资源、科技创新驱动产出、科技创新驱动效益四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体系,运用可拓综合评价方法以及主客观赋权方法对福州市科技创新驱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分析了福州市在2010年至2015年科技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以2014年为横截面对福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福建省内做横向比较,相对应提出福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罗煜 《技术经济》2017,36(1):90-95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燕 《当代经济》2016,(2):80-81
本文根据全国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新疆整体创新能力,得出新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创新能力、新疆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水平,以及新疆企业创新能力与全国比较的水平;同时,建立包含14个指标的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疆14个地州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新疆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找到提高新疆创新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是科技、经济、文化集聚的城市,城市创新能力的强弱预示着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在给出城市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环境创新能力构成的基础上,设计了城市创新能力的六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北京创新能力综合值最高,依次是上海、天津、武汉、重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现代科技的统计与分析,其评价结果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科技部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国家经济与科技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很有必要对现行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增强其宏观决策参考的科学性。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和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指标设计、评价方法、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评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位的宽窄理论,提出了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设计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并以中国西部地区6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9-115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梅轶群  张燕 《技术经济》2006,25(5):74-77
论文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评价方法。对2004年全国各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分析,并且对各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1998-2004年间的发展变化趋势又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翟纯红  郝家龙 《经济问题》2008,341(1):56-58
仅以科技进步的标准来评价区域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准确的.对科技进步速度、科技实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计量研究模型,设计出了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主成分法的综合指标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维  刘骅 《技术经济》2013,(7):29-33,100
构建了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网络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评价了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能力。最后,提出加强科技金融扶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实施人才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毕亮亮  施祖麟 《经济地理》2008,28(6):946-951,954
长三角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依靠其内部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16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景进行判断。最后,在"涓滴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以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南京四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科技创新圈",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政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走向并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以山西省19所院校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评价了山西省19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山西省的19所院校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