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实践.重庆作为中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开展了以农民工城市化为主线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为中国城镇化构建了基本成型的制度体系.基于重庆改革实践,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顶层包括了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产业发展两个板块.运行机制取决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取决于因地制宜下的产业创意.运行机制建设中应重点克服严重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农地政策和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模式,建立起以“三农”发展为基本、政府管控、农村主导、市场参与、多方共赢的新型城镇化利益格局、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城市中的计划经济制度,使我们在起始条件下就偏离了城市化的正常进程,即走了城镇化的道路。尽管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次历史跨越,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着许多弊端。城镇化只是一种过渡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最终确立,也利用我国现在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契机,应该回复到城市化正常进程的轨道中来。  相似文献   

3.
西方城镇化的研究,深入到各国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之中,探讨了城镇化的起因、过程和发展趋势,但其分析城镇化发展时明显缺乏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城镇化和生产关系调整”的深刻性.当代中国“躁进式”城镇化发展模式,既需要汲取西方城镇化思想的真知灼见,又必须规避西方国家早已扬弃的城镇化模式,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城镇化建设,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本文介绍了湖北福星集团"以企带村、企村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效,认为这种模式是中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余思琪 《经济纵横》2021,(11):76-8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 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贾玉瑞 《经济》2012,(4):172
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但是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还存在着基本体制、社会结构以及模式三座大山的阻碍. 基本体制就是土地制度,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认为,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社会结构是指户籍和社会体系等结构性组织形式.这包括城乡二元户籍结构、工业和服务业的多元结构,以及各个阶层的多元化结构.这一类结构是基于我国的文化传统、社会格局和新时代的社会变化所形成的复杂局面.而实施模式,则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具体实行的方式和途径.这一点是目前讨论的最少、最为薄弱的环节.但是实际上,实施模式却是最核心、最基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城镇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潜力的逐渐耗尽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二元格局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良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破解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实践中,城镇化不但为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为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矛盾,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将广大农民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形成参与式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条件下,中国进入到全面加速老龄化和城镇化率过半的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带来的量变和质变效应,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城镇化在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城镇化加重了老龄化城乡倒置格局,空巢老人、失地农民和新农民工半城镇化等问题对一直以来以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为主导的农村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只能采取农村和城镇良性互动,双向解决的思路。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城乡统筹,以城镇化为主导,加大城镇反哺乡村力度。目前应该重点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举家进城,分流农村家庭养老,建立城乡衔接顺畅的社保养老体系,采取分阶段市民化模式,重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武士勋  郑金芳 《经济论坛》2004,(10):146-147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艰巨任务,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城镇化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城镇化发展“十五”重点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新中国成立后革命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形势,对建国后毛泽东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一体的必然性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模式以及实现这一模式的途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思想,探索出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发展的基本路径,即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城市领导农村,实现城乡一体互动发展。根据这一发展模式,中国将会打破城乡分离与"异化"发展,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发展等,最终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理想社会状态。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等多种城乡问题解决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及限制条件。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具有城乡产业强力支撑、城乡空间网络布局合理、城乡公共服务配置畅通、城乡制度有效融合等内在要求。因此,应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综合推进模式,通过完善城乡资源的市场配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社会保障的合理统筹、发展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展政策的协调推进等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快城镇化进程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也不能走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我国已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而目前许多城市还难以满足城市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文章从城市型社会内涵角度出发,在对陕西现状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城市型社会的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半城市化问题显著、城镇化空间布局不合理、进城人口市民化程度较低、城镇特色缺失、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革新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城镇化发展空间、倡导城市型生活方式、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是实现陕西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胡囡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111-112
乡村城市化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现代化发展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存在偏差,针对黑龙江省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非农化的空间分散性、城镇规模小、城镇化质量低等问题,应该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集中型模式、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农村小城镇特色基础建设等方面发展乡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背景,学术界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这是从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发展提升。乡村复兴强调彰显乡村发展自身的规律,注重当代城乡关系下对乡村独特社会、文化等价值的挖掘。方法上是依托城镇化的系统力量来促进和实现乡村自给与繁荣,从而在日渐趋稳、趋缓的城镇化态势下给乡村发展带来真正和长久的裨益。基于这样的价值立场,本文通过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村、大山村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乡村经济、空间、文化等方面对乡村复兴这一深刻内涵进行实证演绎。文章认为,中国乡村复兴的主体路径应该遵循的是一个超越以往"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非线性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相伟 《经济学家》2012,(6):58-6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农民工、市民双轨运行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虽不完善但却有效,实现了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均衡。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双轨制"城市化难以为继,未来必须要推动城市化由"双轨制"转向"一元化",实现由"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小均衡转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大均衡。实现城镇化战略转型的核心是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通过全面破解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促使我国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财政和滞后的城镇化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1999-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检验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而考察二者对全国及区域层面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二者存在双向联动关系,且城镇化对土地财政规模的影响大于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2)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是驱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城镇化的推进缩小了西部省份城乡收入差距但不利于东中部省份收入差距的改善。因此,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来应积极探索新型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当前土地制度安排,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并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规律,并运用诺瑟姆的逻辑斯谛曲线测算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速度,结合我国财政收支及投融资需求的实际数据,发现存在巨大的城镇化融资缺口。通过分析目前城镇化的传统投融资模式,发现存在各种发展瓶颈,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投融资模式,提出要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基本原则,从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项目融资和城镇化建设发展基金等方面创新城镇化融资方式。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体系,以解决新型城镇化的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5,(12)
文章通过对"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分析、区别,对"城镇化"的概念作了解释,并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对中国城镇化历程划分了发展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意味着中国的城乡发展又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级形态,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依托现有的制度环境,遵循推动其制度变迁的客观动力机制,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制度安排。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有生产力促进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政府推进机制以及非正规制度的影响机制。对中国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不仅是对城乡融合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而且可为寻求中国城乡融合制度的"帕累托最优"提供依据,为城乡融合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