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当前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并不清晰。为深入探索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对布迪厄教育理论及其核心概念进行回顾,基于布迪厄教育理论对当下城乡“二元”格局进行理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和行动逻辑。研究发现乡村职业教育能够改善文化资本造成的代际差距,并能通过对乡村振兴的支撑进一步强化教育“场域”能量。因此,要优化完善“场域”主体结构,增强职业教育“场域”内资本力量,推进“场域”融合,实施多元合作。  相似文献   

2.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渐迈入跨域联动、共享资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阶段,我国也开始了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阐释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其次,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研究了其逻辑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行动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行动实践进行剖析,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行动实践进行分析,科学研判了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实践的不足与差距,绘制了我国典型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要素矩阵。结果表明,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优化创新创造生态环境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产业协同生态圈,是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重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述”与“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述”与“评”的关系,讲求“述评并重”。因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感性认知与思维方法,更要使学生在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时能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理性升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渐渐地失去了效力,乡村治理的理念也正逐渐被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中去.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与博弈的过程,完善我国乡村治理的机制,提高治理的绩效,必须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多渠道有效地提高各主体的治理能力,完善和协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 1、强调乡村治理的主体.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者都比较赞同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实施管理的过程,乡村社会是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一个领域.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乡村政府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任艳妮认为,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房正宏认为,乡村治理场域至少存在三方治理主体,即基层国家政权(乡镇政府)、地方精英、村民委员会(民众).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国家精英的正统宗教和民间宗教之间的横向切割关系,与亚伯拉罕传统下的横向联结的关系之间的不同.在中国,天代表着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和原则,但这种力量、道德权威和理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与其在亚伯拉罕传统下引发的效果不尽相同.中华帝国晚期(20世纪初)的民间救度团体一端连接着有关超越性的轴心时代传统,另一端则是致力于“人类繁荣”的民间宗教活动,在宇宙观和社会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皇权国家试图垄断天的超越性力量,同时把精英和大众的宗教信仰控制在人类繁荣的非超越性领域之内.这种做法成功地招安了精英阶层,但获取和实现超越性的其他途径则被迫转入地下.结果是中国宗教、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断裂线就表现为国家一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立,也由此对源自西方的“世俗主义”做出了修订.从现代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没有被信仰团体主宰过实属幸运,但这种垂直分割也一直是一个不安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调动社会治理参与积极性、创新社会治理形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发展正面临着价值精神性、共益关系性、组织协调性方面的三重问题与挑战。对此,需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为“元治理者“的作用,通过党的强有力的价值引领机制、党组织扎根式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及“党建—社建”机制的双向嵌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组织共同体的有序发展,促进“人人参与”的治理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7.
林延斌 《江南论坛》2023,(12):71-75
加强与创新基层治理,需要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主体、内容、机制深度融合,尤其要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矢”射基层治理之“的”,不断推进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近年来,汕尾市通过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汕尾样板”,实现了由“乱”及“治”、由“治”及“兴”的华丽蜕变。以汕尾市为例,研究其主要经验、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对全省乃至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克彻尔科学进展理论认为,“良好秩序的科学”是将科学的客观性、实在性与决定科学重要性的社会因素融合平衡的结合点,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的责任是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的德性基础。然而,当前的科学研究实践却很大程度上处于对“良好秩序”的偏离状态。为了促进科学“良好秩序”的形成,除了加强科学责任之外,还需将责任由科学场域向社会领域拓展,使科学的宏观管理由传统的“统治”模式走向以责任为价值核心的治理模式,为科学“良好秩序”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我国房价治理的利益集团视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是永恒的核心问题,房价治理实质上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的过程,是有着利益冲突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达成新的利益均衡的过程.房价治理主要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商、普通市民四个利益集团,它们带着各自的利益目标进入房价治理场域,对房价治理有着不同的角色表现和利益诉求,并根据各自的利益得失构建起政策博弈机制.主导或异化、抵制或促成相关政策变迁.对房价治理场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界定,并对其角色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是理解房价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在农民环境抗争中,如何证明自身遭遇到的污染以及污染受害是个重要问题,它将关系到农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程度.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民在此过程中受到知识与权力的限制.“审判性真理”是福柯知识/权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真实性的界定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国家控制能力的加强以及政治经济渗透性的深入,“审判性真理”逐渐从依赖个体感官的“目击者证明”转为“监控”.在农民环境抗争的语境中,“审判性真理”表现为对人和自然进行客观化的那些知识手段,它们限制了农民对污染以及污染受害的证明.法律场域中的环境诉讼恰恰是观察和分析这种“审判性真理”的有效场域.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经验不同,近十多年来中国城市暴力的兴起并不是城市共同体失败的征兆,也不是简单的暴力犯罪的法律问题,而是特殊的城市治理机制的产物.在灰色治理中,城市空间实践塑造了大量的灰色地带,半正式行政主导了一线行政,使得权力实践双方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关系.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虽然是一种非对称性关系,但是,权力实践是有节制的、柔性的,被治理者也有自主性空间,他们之间的跨边界关系呈现出联盟、妥协、抵制、攻击等共存的混杂状态.灰色治理过程主要包括保护性协商机制和边界改变机制,在组织调控加强、媒介动员等情况下,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顺从模式可能无法支持,继而相互攻击主导了跨边界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灰色治理再生产了城市暴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路径。通过SCP范式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在政策网络视角下,系统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及内容结构,依托场域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讨论了治理行为的内在动因。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实现、资金利用及公众满意度三个维度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绩效进行了评价,发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多元协同机制尚未成熟,根据环境场域特征与利益相关层级变化所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主导及自治主导模式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典型策略,而不同的行为策略在绩效评估内容方面会有所侧重,进而对治理结构及行为产生多种信息反馈。据此,应通过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顶层设计、健全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内容、完善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商制度等方式优化治理机制,推动生态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关于现代化理论的一对范畴。所谓价值理性即“非自我利益的理性” ,是指人们把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用于追求终极的价值目标。它同宗教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观有关。这种价值理性又必然地表现出“选择取向”上的“团体性”和“行为动机”上的“情感性”特征。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人的“自我利益的理性” ,与物质的、眼前的、可见的利益相关 ,引导人们重视现实的利益 ,以可计算、可衡量的标准看待问题。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以价值理性为主导 ,而排斥工具理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欧国峰 《经济》2005,(11):38-41
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可能是中国改革“升级”的契机在西方政治观察家的眼中,中国一直在进行一场“精英主导型改革”。政治精英(政府官员)和知识精英(知识分子)们制订了一个又一个改革方案,主持其实施,并在很长时间里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和支持,这是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加强和利益分歧乃至利益冲突的加剧,“精英主导”的改革收益似乎呈现衰退之势,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迟迟未能建立,“教育产业化”导致的学费高涨,“医疗体制…  相似文献   

15.
钱钰 《经济研究导刊》2012,(10):214-217
运用权力视角,对城市化拆迁场域中的各方利益主体进行了权力配置分析。跳出社会决定论的思路,将拆迁过程中的利益主体视为"行动者"而非制度结构下的行为选择者。在"新圈地运动"中,对各方的利益主体的行动策略加以分析。尽管制度安排对于维护程序正义和弱势群体利益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出现对于过大的权力资本的制约机制,法律、政策仍然会成为权力占有者的行为合法化工具。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家族活动的主导力量--家族精英,他们的行为已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场域,并在乡村治理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序 傅衣凌教授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特别是傅教授把经济现象和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及现象联系起来,具有很宽广的研究视野。笔者在1980年夏天津的明清史学会上,曾谈起研究农村、农民“共同体”的必要性时,傅教授当场就表示同意,并谈了他自己对“乡族”的兴趣,这情景笔者至今记忆犹新。 本稿的主题是分析明清时代江南的“城隍庙”这一“宗教”及“信仰”现象,但实际上,这种宗教、信仰现象,和傅衣凌教授等先辈师长所开创的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的汉语语境中,“国家理性”的论说表达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国崛起的光荣和梦想,又传递出有关国家构建的隐忧和疑惧.但论者往往忽略了“国家理性”具有突出的二元性特征,即在“国家理性”中存在着权力与伦理、自然与精神、政治与道德之间永恒的张力,“国家理性”一面总是趋于向价值领域自我提升,一面又循环往复地堕落为纯粹的权力冲动.这种二元性使国家绝无可能转化成一个完全道德的建制.尽管从历史上看,不周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家理性”,但只有遵循国家之精神和价值维度,依照法治维护正义和人权的国家行为,而非仅仅出于“必需”的国家行为,才是真正理性的.我们不仅需要诉诸普世价值确立“国家理性”的限度,更应以宪政和法治的方式约束“国家理性”.这正是当下中国面临的双重任务:重建价值秩序和建立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公投模式,即“主动控制模式”和“被动触发模式”,并从两种模式中分别选择一个典型案例——瑞士和英国,对两个国家引入和使用公投机制的过程进行追踪分析。文章发现,政党政府对公投机制的接纳并非受民主信仰驱使而主动追求的结果,更多是一种理性计算下的“工具性自利”行为。各政党对公投机制的态度转变始终遵循利益首位原则,原本反对公投的政党会因为利益需要而接受公投,而原本倍加推崇公投的政党也可能会因为利益变化不再支持公投。对公投机制的工具性使用越来越成为西方政党在危机中“自保”、实现“自利”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董琴 《经济学家》2023,(1):87-97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标准化全球治理成为全球治理实践发展新特征。标准化全球治理通过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广泛以及治理方式更加灵活,将传统全球治理无法有效控制的微观层级和公共服务等纳入治理范畴,成为传统全球治理的有益补充,也为中国从深度参与向引领全球治理的历史跨越带来新机遇。而“守正”与“拓展”并举是现阶段中国实现这一历史跨越的现实之选“。守正”是我们始终做多边主义践行者“;拓展”是把握标准化全球治理新特征。但标准国际化之不足、世界标准强国激烈之竞争是我国突破标准化全球治理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而数字化为中国突破发展瓶颈带来更多可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本价值遵循,以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为根本制度路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活动并提高国际标准提案质量,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化的重点突破,把握数字标准化与标准数字化新业态是中国实现从深度参与向引领全球治理跨越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