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以乡村旅游和土地科学基础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初步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指标体系修改完善,并确定了最终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总体绩效为目标,从资源投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四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而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确定,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流转是乡村旅游开发中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乡村土地的旅游化流转也会对乡村土地生态系统的粮食安全、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结构、乡村生态和乡村特色产生一些威胁.运用风险矩阵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较好地区分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方面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政府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乡村旅游是以内生式发展模式为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后,面临着众多困难,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长沙市桃花岭村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个案研究,半结构访谈40名经营业者与管理者,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了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的变化。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发展早期,农家乐经营者主导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随着各种行动者的介入,在发展方式、资源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等方面存在异议,整个行动者网络缺乏沟通,各主体缺乏对等意识,趋于僵化、丧失活力。只有既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个行动者,体现当地农户主导的有效基层组织,又得到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管理的倾斜与支持,才可以解决当前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选择战略路径,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那么,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路径是否存在准入门槛以及其旅游路径的差异性如何呢?本文采用组态视角和QCA方法,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框架构建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组态分析模型,并结合12个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准入门槛及关键因素之间的耦合构成,探讨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生成逻辑,并进行其旅游路径差异化选择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条件变量并不构成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准入的必要条件,乡村步入旅游发展之路并不存在严格必要的限制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旅游路径是多元化的,共生成七条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其中"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是乡村振兴的旅游最优路径;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旅游路径为"市场需求导向型旅游路径""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和"高乡村性与高参与性加持型旅游路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重要的路径包括"景区依附型旅游路径"和"资本加持型旅游路径"。本文科学客观地评价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及其差异性,为避免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出了政策建议:注重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旅游准入机制及发展政策;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乡村地区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战略实施;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挖掘国内旅游消费潜力;搭建乡村人才培养载体,培育乡村旅游精英;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网络,实现乡村空间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治国  苏勤  陆恒芹  潘轼  冯书春 《经济地理》2007,27(6):1046-1050
乡村旅游在国外是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形式,相应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也反映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动态.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立足点集中在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建立;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具有研究内容丰富性、方法手段先进性、区域尺度二元性、政策引导规范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双重效应及其正确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坚持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通过全面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调控、促进企业生态自律、增强环境技术供给,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找出乡村旅游的行为特征及规律,利用浙江省乡村旅游实地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和数学统计法,分析了乡村旅游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征。从人口学特征、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作了具体阐述,并根据得出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结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艳  张勇 《经济地理》2007,27(3):509-512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它具有自然性、生产性和脆弱性等特性。乡村文化对游客的旅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可满足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是产生乡村旅游的动因。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强化浓郁的乡村文化意象,可采用文化观光型模式、文化体验型模式或文化综合型模式开发出乡村文化旅游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方政府都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品牌化路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选择。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沈阳市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沈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竞争者资源条件,探讨沈阳市乡村旅游品牌定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鲁峰 《技术经济》2006,25(11):42-46
通过对沿淮低洼地类型的分析,提出适宜低洼地景观生态开发的几种类型和管理模式,提出应借助自然力,改变沿淮低洼地生态面貌的新思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低洼地生态系统;提高低洼地的自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景观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力,完成土地功能的转变。低洼地景观开发应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二者相互促进。茂密的芦苇和水苹、成群栖息水鸟和两栖生物,形成优美的湿地环境。是未来发展旅游的理想场所,同时可以适度地把湿地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2):223-242
Tourism is viewed in many industrial nations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 to revitalize distressed rural economi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forest regions of Dalarna and interior Maine, hopes are pinned on nature-based tourism, with the presumption that natural capital is underutiliz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and pitfalls of nature tourism as a basis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regions where most land is held privately but quasi-open access for recreation has been either a right (Dalarna) or a customary entitlement (Maine). The paper applies theories of common pool resources and impure public goods to show that both property regimes are mal-adapted for sustainable nature tourism. Limited exclusion combined with rivalness in land uses mis-aligns incentives facing landowners, tourists, and recreation businesses. Short-term effects include congestion, reduced economic opportunity, and depressed production of non-recreational goods. Longer-term effects includ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weak incentives for value-added invest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is further impeded by a scale mis-match between small ownerships and large efficient recreation management units.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ustainable nature tourism faces four land use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3.
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1995-2006年数据为基础,对湘西州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以粮食产量为产出因子,选择化肥投入、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为投入因子,利用LINEST计量经济软件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相对化肥投入和机械动力的影响而言,从1995-2006年湘西州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主导影响因素依然是耕地面积,说明今后湘西州农业生产应做好耕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工作,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调整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及优化旅游资源,发展现代乡村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荣成市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成市是全国小城镇建设六个试点市之一。本文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讨了荣成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提出了不同类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本文还就小城镇建设中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开发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渔业小城镇和旅游小城镇问题以及小城镇建设中充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增长,旅游用地急剧膨胀,旅游用地浪费现象严重,旅游用地增长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作为一种既能满足旅游开发,又能实现土地保护的方式,是缓解两者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旅游用地自身特点以及旅游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的可行性。而加强已开发和新开发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实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及未利用地等向旅游用地转化,将成为旅游用地复合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具有利用方式不确定、利用环境复杂、升值潜力空间大、敏感度高等特点。由于政策和管理措施的不完善,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的利用存在非农过度占用、耕地隐性流失过度、土地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空间布局混乱等问题。通过对农村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动态监测,编制结合部专项规划,创新结合部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将可实现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虎陈霞  郭旭东  连纲 《经济地理》2011,31(3):464-469
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利用四川省彭州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葛仙山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19个行政村农村非居住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集约度空间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葛仙山镇农村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属于相对不集约利用水平,各行政村之间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从空间分布来看,地处北部丘陵山区的行政村,非居住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单位非居住建设用地GDP产值较小,其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葛仙山镇属于最低水平,集约利用潜力较大。而地处南部平原坝区的行政村,非居住建设用地比重普遍较小、单位非居住建设用地GDP产值较高,其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普遍属于相对高度集约和中等偏高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形势,海南岛所处的改革前沿、政治战略地位和地缘优势催生了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旅游业快速发展超过人们的预期。海南沿海及周边岛屿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核心地区,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不尽合理的旅游用地规划、低效的旅游地生态效应调控技术手段和缺位的生态监管机制旅游地生态系统管理政策措施,已造成海南旅游用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文章认为必须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用地的生态效应评估和生态监管机制。(1)加强国际旅游岛建设生态效应的研究,预测国际旅游岛建设生态效应发展趋势。(2)设立旅游用地生态准入制度,建立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评估机制。(3)设计生态系统管理优化范式,制订旅游产业生态效应调控政策。(4)制订旅游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模型。以有效调控旅游用地生态效应,为旅游用地生态监管、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奠定科学基础与决策依据,改善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安全等级,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结合攸县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关调查与实际概况分析,宅基地流转方式分为出租、出售、征地置换三种。由于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特殊性,使农村宅基地流转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流转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缺乏合乎需求的法律支撑,缺乏明确的法律途径纠纷解决机制,流转缺乏灵活的宅基地利用方式以及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等。因此,必须以"地尽其用"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总体思路,完善我国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