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云南省的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第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增加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更大。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成长主要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的成长.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及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使产业的聚集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资源聚集和城市化进程.文章分析了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其结果表明提高第二产业的总产值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类型由传统型过渡到发展型.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1,存在大量“隐蔽失业”,二、三产业仍存在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为强劲,但发展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吸纳潜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结构渐趋合理,但未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仍需较长时间.因此,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大规模创造新岗位、新市场,吸纳更多劳动力,以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4.
测算了湖北省近年的就业弹性,发现其就业弹性自1999年以来出现了回升。结合历史与现实,从就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类型结构两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发现弹性的上升源于第一产业发挥了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而由于湖北省在就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类型结构方面存在不足,二、三产业未能充分吸纳劳动力,以此为基础,对湖北省扩大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考察地区就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各地区就业产生负向影响,同时对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别: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第一、三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为优化地区就业结构,应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选择适合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为影响,互相促进。在分析1978-2009年山东省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城市化率和第二、三产业产值作为指标,通过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长期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得到了三者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城市化拉动作用优于第二产业,三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城市化对第二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并未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7.
祝坤艳 《当代经济》2017,(22):51-53
随着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及经济的发展,河南人口年龄结构与产业结构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以《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为基准,对河南人口年龄结构与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特征是少儿人口占比呈现上升态势、总人口负担较重、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河南第一产业总产值绝对量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但相对第二、三产业产值总体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增强,而城市中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抚养负担的加重,使得劳动力参与率不高,河南就业人口有必要且急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成为劳动就业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构造河南省第一、三产业发展之间及第二、三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在短期和长期均衡下第一、三产业之间及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来研究第一、三产业之间及第二、三产业之闻的动态相关性.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结果得出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及河南省应注重第三产发展,以拉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9.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人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深圳市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定量测度得出,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文章还指出了深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放松行业管制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通过劳动力职业培训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顺利转换是提高就业水平的两条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全样本回归所得结论是一致的;而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都是显著正相关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比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GDP的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为正,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王军礼  徐德举 《生产力研究》2012,(1):180-181,261
文章以北京市1978—2009年间产业统计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都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总体情况是: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虽然就业结构得以协调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滞后于产业结构,还有待于再调整;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其它剩余劳动力和就业的"熔炉"。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明显的长期均衡关系。此结论为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工业化与城市化间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海龙  黄明 《技术经济》2011,30(9):52-57
对辽宁省的工业化水平、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的工业化率对城市化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相对偏低。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服务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以提升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台湾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对战后台湾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的变化分析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得出了产业结构演变所形成的农业与非农业地位的消涨、比较利益的差异及劳力吸收率的更迭造成城市化动力更替,是台湾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与居民就业之间既存在正面效应,又存在负面效应,在不同发展时期其效应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就业的拉动效应均有限,但对城镇的影响要大于农村。通过对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存在较大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明显不足,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与就业则相对均衡。因此,实施积极的产业和就业政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5—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我国高耗能行业用电量与GDP、行业产值、行业投资、城市化水平、行业投资结构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情景分析法对2011—2020年7个情景下的我国高耗能用电的发展潜力及行业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高耗能用电与宏、微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短期偏离关系;城市化水平、高耗能行业投资结构是影响高耗能用电的重要因素;高耗能用电对GDP的发展速度比较敏感,在高耗能行业的投资与产值保持目前增长速度的情景下,高耗能用电走势与基准情景比较接近;2011—2020年高耗能行业继续发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巨大的资源消耗与能源环境代价呼唤高耗能行业进行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荣胜 《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认为中长期内我国经济增长仍是工业占有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仍需要一段时期。但在我国经济增长短期却发生了增长动力的变化,第三产业已经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同时表明,第三产业将逐渐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经验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投资的就业拉动效应较小且明显趋于减弱。从结构层面看,三次产业中,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而在城乡各类经济中,城镇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则更能促进就业。从各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贡献度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的高级空间形态,就业空间分布正是刻画区域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变量。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首次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研究就业增长的空间集散特征。根据核密度分析结果确定都市圈内的京津石为一级就业中心,唐保沧张为二级就业中心,秦承廊为三级就业中心。京津冀就业的整体空间集散特征为仍在进一步集聚,且集聚特征稳定。空间统计表明:2004年和2008年京津冀都市区的重心均分布在廊坊境内,移动方向为东北向。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和廊坊所在的区域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区,呈"东北—西南"分布模式。对比两年变化得出就业核心区范围在减小,密度在加大。分产业和行业来看,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就业分布最为均衡,第三产业分布最为集中,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仍在进一步集中,而生活性服务业在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