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构筑区域经济高地,2009年,邢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对"一城五星"("一城"指中心城区,"五星"指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任县、南和五个卫星城)实施统筹管理的城市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推进,"一城五星"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商业、物流、旅游、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年底,"一城五星"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0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50.2%,服务业完成税收19.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税收的68.9%。一、邢台市"一城五星"区域服务业经济发展情况(一)"一城五星"区域服务业经济总体发展平稳。2011年,"一城五星"区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8亿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8082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3亿元,同比增长2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3.1亿元,同比增长17.7%;服务业税收完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6,(1)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发端于知识局域溢出,而城市等级体系演变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理表现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单位能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0.354个单位的提升;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总是依赖核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极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群区域的工业增加值相对比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负相关,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具有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服务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广开城乡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阐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服务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吸收借鉴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服务业做法的基础上,指出服务业发展的生产性、消费性和农村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深化体制改革,激活服务业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规范监督管理,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创新机制,努力构筑现代服务业人才高地;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或者发达程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北京和上海,代表国内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服务业体系最健全、服务业功能最完善的地区;第二层次是天津、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产业体系比较完善,服务业对工业、对民生的支持比较充分,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待挖掘;第三层次是山东、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山西、河北、广西;第四层次是江西、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服务业发展迅速,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三个区域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达到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51.4%,高于这三个地区的GDP占全国GDP(48.0%)的水平,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三大增长极。以城市群的形式推动城市化的进程、提高若干城市的人口密度、促进服务业的整体优化升级、优化服务业的地区布局和重新定位各地区的服务业发展重点是促进地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对201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发展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反映产业发展水平的2个指标——人均工业增加值和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联发展模式分为4类——产业交融型、协同共生型、辅助推动型和平行转移型。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服务业纳入工业生产函数,构建了动态两部门模型,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外溢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进一步又采用了2003-2013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就技术外溢效应而言,整体上城市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具有正向技术外溢效应,中西部城市大于东部城市,中等规模城市大于大城市和小城市;就要素配置效应而言,整体上城市服务业发展具有负向要素配置效应,但大小城市均呈正向效应而中等规模城市则呈负向.最后,将服务业细分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东部城市生活性服务业技术外溢效应大于中西部城市,而生产性服务业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可采资源的逐步耗竭,急需转型。生产性服务业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促进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了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  相似文献   

8.
陈红霞  吴姝雅 《经济地理》2020,40(4):110-118
文章基于六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内十大细分行业,选取709家企业,利用其5420个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差异性角度解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都市圈的城市网络结构,并比较中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是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都市圈结构的支撑作用不同,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力"和"选择性"也强化了都市圈城市网络的结构性差异。依据城市节点特征,以及传统和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网络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分别属于单中心成长型、多中心稳健型和双中心超前型城市网络,进一步地,节点连通水平由高至低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几乎所有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长三角城市网络均占相对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分别在IT,设计和广告行业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职能的演变会对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发展质量带来深刻的影响。论文通过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AHP进行综合评价,对城市职能规模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脱钩指数来测度城市职能演变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城市职能演变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资源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职能扩大推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城市职能效应存在差异;超大型城市北京和天津职能效应较强,大中城市的工业职能效应较突出;不同行业职能差异大,生产性服务业职能效应在京津突出,京津冀生活性服务业职能效应不显著,而大中城市的公共服务业职能效应突出;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职能演变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对资源环境高质量发展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其转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产业活动的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主体功能随时间发生变迁,因此,研究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时空演变,对于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和总结当前国内学者城市职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区位商指数以及改进形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位商指数,并分析了其属性。以此为基础,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的时空转换。结果表明:辽中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制造业"特色突出,城市职能呈"重型产业化";中心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功能日益趋强,金融、科研、教育等以智力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与中心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河南实际,借鉴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RMIF分析框架,然后在此分析框架下揭示了河南资源型城市的阶段特征,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应当建立健全适当的转型机制:(1)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机制;(2)替代产品培育机制;(3)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及时更替和转换使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东北振兴以来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晓翠  张平宇 《经济地理》2012,32(5):99-102,146
以大庆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能力和产业转型支持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CSD)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东北振兴以来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了一个平稳上升的态势。石油产业仍是大庆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产业转型支持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石油资源衰减加快,石油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从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整合的可行性研究入手,通过极核模式、点—轴模式及圈层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八点、五轴"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模式,构建平顶山市郊农业区为极核、县郊农业区为一级节点的点轴模式。根据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和农业产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划布局了三个农业圈,构筑科技核心区、农产品配售区、农产品生产加工腹地区三圈组合的农业产业空间开发结构。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能够促使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业成为资源型城市的重要产业支撑,推进资源型城市平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4.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拟合京津冀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扩散与回流效应,利用2005-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8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北京、天津为单核心或双核心的城市主导产业对外围城市关联产业以及高产值产业的扩散效应模型,分析得出3个结论:①首都对外围城市的回流效应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低端化,并制约首都高端制造业发挥扩散效应;②首都与区域内中小型城市发展差距大,使第二大城市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功能得到提高,并通过与首要城市的连结促进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城市产业发展;③回流效应影响主导产业向外关联性拓展,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仍需依托聚集经济,相同产业的大量集聚影响产业多样性,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提升外围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加速主导产业升级以及强化第二大城市中介功能,提升城市间产业协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东部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高铁班次数据作为高铁客流联系,以高铁客流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表征城市间服务业联系的可达性和干扰机会,以服务业相对规模反映城市服务业对外联系与发展的需求和引力,来综合考察东部城市基于高铁联系的服务业发展潜力等级体系和联系结构。结果表明:①基于高铁联系的东部城市服务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分异,是由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等少数全局性节点和广州、深圳等局域控制性节点主导的等级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呈多中心圈层结构和集群化联系特征;②尽管高铁联系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业相对规模较大的城市中,但并不是服务业相对规模最大的城市获得了最高发展潜力,而是基于高铁网络的对外联系水平极大提高,且邻近服务业相对规模最大城市的次级节点,如南京、杭州;③虽然一定时期内,东部城市基于高铁联系的服务业发展潜力格局仍将被锁定在既有城市群结构和城市等级体系中,但随着高铁网络日益织密,未来东部地区的服务业联系和发展轴带将进一步隆起。  相似文献   

18.
周闯  郑旭刚  张抗私 《技术经济》2023,42(3):167-178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促进服务业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11—2019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该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增加服务业就业,并且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的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扩张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来增加服务业就业;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对流通服务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就业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公共服务业的就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产生了空间效应,并且该空间效应也存在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共有30个资源型城市.以县级行政区域单元为样本,采用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利用极差、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波动中略有增大,其中1993年与2000年差异较大.选取1993、2000、2006年为样本年份,从经济类型、资源类犁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石油型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森工型城市较低;从地域空间考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吉林省较低.东北地区西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相似文献   

20.
以湖南省14个州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各个州市的城镇化质量得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州市城镇化质量发展是不平衡的,为此用系统聚类法将各个州市分为五大类型区,并依次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