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利用1996-2005年土地利用统计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鄂东南丘陵地区崇阳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人口、经济发展和政策是崇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力作用必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基于1997-2005年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相关人文因子的数据库,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鲁木齐市近年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该市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迅速,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土地利用结构预警系统等措施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6-2005年湖南省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利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研究了湖南省近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基本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严格调控土地利用结构和用途.  相似文献   

5.
河北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承德市土地利用存在结构不合理、后备资源不足、经营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文章使用承德市2007~2015年统计年鉴以及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承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承德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现状具有开发程度适中、比例分配合理特征;(2)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农用地变化不大,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园地、林地增幅较大,建设用地增长幅度也较大;(3)土地利用程度方面,承德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总体来说呈现增强态势;(4)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水域、水利设施占地以及交通用地变化较大,耕地和草地变化程度较小;(5)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人口以及城镇化。由此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耕地质量,转变土地经营方式,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以促使土地利用生态化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南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土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南县1983-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预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未来的土地利用主要存在: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仍将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等特征.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内在关联机制,分析两者演化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9~2009年淮南市区的产业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产业-土地结构偏离度指数模型,应用二元相关分析法,进行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淮南市作为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2000~2009年期间,其产业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整体上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大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两者经历了非同步变化后逐渐趋向同步变化,匹配状态逐渐增强;(2)资源禀赋变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和政策引导形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关联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南昌市新建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及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南昌市新建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及1997~2004年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构成,可见农用地面积减少迅速,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分析了经济、城市化、区位、土地制度政策等因素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农地面积较广,利用类型丰富,农地的合理利用对推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山东省农地利用状况,从自然因素、土地投入、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市场意识及经营手段等方面探讨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因素,通过构建DEA模型,对农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应用分析,并提出加大农业用地投入和建设、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和规模、强化市场经营意识和管理等提高山东省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山东省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约束下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如何在水资源可承载的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应用多元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法,在土地面积、宏观计划约束、粮食产量约束、市场约束等条件下,追求流域水资源平衡,同时保障粮食产量最大化,得到2020年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土地转移矩阵,在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依据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路径,预测出2020年最大概率自然演化形成的土地利用结构。[结果]将最优方案与自然演化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用水结构以及粮食产出3个方面对比,最优方案的粮食产量为8464.75万t,总耗水量减少18.56亿m~3,均优于自然演化结果,证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结论]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高耗水强度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减少水资源匮乏流域的耕地面积,增加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耕地面积,以保障粮食产量,充分利用未利用面积,增加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面积;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效缓解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珠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珠海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应依法加强土地监测与管理、深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单一,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文章通过选取甘肃省光伏项目,从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以多因素综合分析法为基础,选取甘肃省2013~2015年已建设的106个光伏项目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具体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等数据资料,通过从用地规模、用地强度、用地结构、用地效益4个评价方面选取11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依据3δ法则及文献规范资料确定各指标标准值,最后对典型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测算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结果]通过实证分析,甘肃省106个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较高,按照节约集约度等级划分,处于低度利用的项目为4个、适度利用66个、中度利用34个、高度利用2个;在具体4个评价方面,光伏建设项目整体在用地规模、用地强度、用地效益评价层分值相对较高,但各具体评价单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个别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项目用地结构评价层得分整体相对较低,通过建设项目内部功能区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结论]从单位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四个维度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价值最大化对自然发展情景、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及生态保育功能优先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进行优化,得到2026年保定市土地利用合理结构与布局。方法 文章利用MOP模型优化各情景土地利用结构、FLUS模型优化各情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各情景功能协调性。结果 各情景下草地面积都减少,建设用地及水域面积都增长。除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外,耕地面积都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土地利用功能总价值最高,农业生产功能优先情景最低;各情景下建设用地都以外延式增长;林地都以外延式及填充式在山地丘陵地区扩张;农业生产功能优先、经济发展功能优先及生态保育功能优先情景的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度高于自然发展情景,经济发展功能优先情景下功能间关系最协调。结论 在现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下,未来保定市土地利用功能将严重失调,需严格落实耕地及生态用地保护政策、推动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协调及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2002—2014年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2002—2014年期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从2002年的1350 3 Nat上升到了2014年的1362 3 Nat。(3)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4)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可知,到202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出现上升趋势。[结论]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节约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障服务首都北京功能和平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发达区,包括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越秀区;综合发展区,包括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重点潜力区即南沙区;资源组合区是(新)黄埔区。根据各分区的差异性,提出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根据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具有合理性,能为广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景观分区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研究内容:文章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2012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出2009年、2012年的类型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研究。研究方法:景观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要结论:(1)从类型尺度分析,景观面积指数与平均斑块面积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余景观类型均减少;各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均增加;分维数表现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增加,其余景观类型分维数均减少。(2)从景观尺度分析,除蔓延指数减少外,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均增加。(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2009~2012年间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程度向中等水平发展,受地形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均呈现西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趋势;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水平表现为青龙镇、八道河镇的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都山林场与祖山林场由于其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等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