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劳动力约束下经营规模对农户种植结构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剖析不同农地经营规模下农户种植行为选择,分析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关系。研究方法:门槛效 应模型。研究结果:经营规模扩大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过程会受到家庭劳动力禀赋的制约,即存在门槛 效应,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小于门槛规模时,经营规模扩大会促进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种植结构变化呈“去粮化”, 反之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超过门槛规模时,经营规模扩大会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结论:规模经营不必然引发 非粮化生产,因而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缓解农业生产的家庭劳动力约束,并 以多种方式提高种粮收益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安徽省农村固定观察点2013—2017年农户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效率时变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农户多样化种植行为传导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样本农户的平均生产技术效率为0.386%,效率损失较为严重;(2)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倒U"型的直接效应;(3)多样化种植在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了非线性的中介效应,土地细碎化与农户多样化种植行为存在"倒U"型关系,多样化种植程度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存在"U"型关系。在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压力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从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和支持开展专业化生产两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禀赋特征—认知特征—生产技术行为选择"的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331份农户问卷数据,以农药技术行为选择为例,研究了农户生产技术选择安全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禀赋特征中,个体禀赋对农户农药安全技术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土地禀赋会对农户农药安全技术行为起负向影响,能力禀赋和认知特征对农户农药安全技术行为起正向影响。此外,本文从认知特征维度进一步讨论了农户农药技术行为选择中"有意不安全"和"无意不安全"问题,由此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明显的"有意不安全"的现象,并指出这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国大豆生产格局与区域比较优势的演变特征及时空分布,文章综合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资源禀赋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测算分析1988~2017年我国大豆生产布局的变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种植进一步向东北地区集中,黄淮海流域产区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在不断缩减,长江流域产区播种面积与产量逐渐上升,南方地区则相对稳定;(2)黑龙江、内蒙古、安徽等省份大豆生产规模指数与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河南、河北、辽宁、吉林等省份大豆生产均在逐步下降,四川、云南等省份则逐渐成为大豆种植新兴地区;(3)1988年以来我国大豆优势产区呈现"东减、西扩"趋势并向全国扩散,具有综合优势省份由8个减少为5个,资源禀赋优势、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大多数省份具备效率比较优势而缺乏规模比较优势。结论:为充分发挥大豆生产地区比较优势,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经济发展特征等来优化大豆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粮食用水效率是降低农业用水规模、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测度中国31个省(市区)的粮食用水效率,揭示了其时间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异特征。[方法]以中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2010年与2015年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和评价,揭示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水资源投入松弛量,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差异特征;其次,采用各省(市区) 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水资源全要素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中国大多数省(市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影响用水效率的关键因素;多数省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近50%的省份粮食生产用水存在冗余,应适当减少粮食生产用水量;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空间分布有关,与区域水资源丰沛程度负相关。[结论]国家应加大对粮食灌溉设施的技术投资,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生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湖北633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实证模型,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土地禀赋和要素投入强度对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并揭示二者对兼业户和纯农户的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经营的"规模不经济"和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负向效应显著,标准系数分别为-0.064 9和-0.024 7;(2)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强度对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量效应显著,标准系数分别为0.375 9和0.083 9;(3)土地禀赋与要素投入强度对兼业户和纯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效应差异显著,兼业户土地"规模不经济"和人均耕地指数的减量效应大于纯农户,而化肥投入的增量效应小于纯农户。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广泛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户生产环节外包,从而提高农户粮食生产能力,有效保障粮食供给。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法对2009—2014年云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首先,通过对DEA-Malmquist指数变动的内在因素分析,探索影响全省各州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对规模效率变化分析,得到全省各州市粮食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基本要素情况。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粮食技术扩散环境、加大粮食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合理规划布局粮食主产区、调整粮食种植区域与结构以及拓展境外空间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进入了较快的演变与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一系列特点。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比较效益、资源禀赋、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近年来粮食主产区面临着利益流失、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粮食流通体系不顺畅、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粮农种粮行为工业化效应凸显等问题。要实现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导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强化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与保护,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从区域经济角度确定粮食主产区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各省市粮食生产效率评价中国粮食生产综合绩效,并从支农政策、要素投入等维度考察其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基于2004—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和分解,并运用面板Tobit随机效应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研究期内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总体达到DEA有效,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作用偏低,"单引擎"驱动特征明显;化肥、农用机械、灌溉及支农政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化肥投入对技术效率作用不显著,各因素作用强度排序为"支农政策化肥农业机械灌溉",且这些影响同样具有区域差异。[结论]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要注重农业技术更要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通过改革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和转变要素投入结构来提升中国粮食综合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 (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 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将农户、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层面联结在一起,构建了生产集聚与粮食生产效率不同发展路径的逻辑机理与理论模型,并利用我国1996-2015年31省面板数据,以生产集聚为切入点揭示了农业生产集聚水平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内在决定机制以及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效率,进而解释了我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快速性";农业生产集聚通过农户层面的外在规模经济(规模效应)、农业生产层面地方化经济(专业化效应)和经济发展层面共享经济(技术溢出效应)三个层面作用机制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相对集中,为此,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生产效率及其特征,提出保障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方法]利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数据,首先构建DEA模型测算2013—201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县(市)的粮食生产效率,分析各县(市)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异特征;然后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13—2017年综合效率均未达到DEA有效,规模效率均高于纯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粮食综合效率较高的空间格局。全要素生产率下降0.7%,技术进步效率下降0.8%,技术效率变化上升0.1%,纯技术效率指数上升0.4%,规模效率下降0.2%。江苏、安徽两省的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以及Malmquist生产率变化均高于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均值。[结论]国家应分类施策,加强科技投入,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柑橘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柑橘种植行业效率评价和政策引导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我国8个柑橘主产省市2007—2015年的柑橘种植经营的面板数据,分类测算了柑橘种植技术效率、时序演变规律,并对影响因素了进行了分析。[结果](1)柑橘种植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橘类生产技术效率整体平均水平高于柑类,柑类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由0. 26提升到0. 85,橘类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在0. 83-0. 95区间窄幅振动;(2)柑橘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省份和西部省份的柑类生产种植平均技术效率基本持平,中部省份的柑类种植生产技术效率相对处于低位,而西部地区的橘类生产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3)化肥和农药为主的直接物资与服务投入对柑橘产出的增长效果具有负效应;(4)橘类的种植经营中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柑类的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结论]技术进步在柑橘生产种植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单纯的依靠化肥、农业和劳动的投入增长,会带来效率的损失;生产规模的提高有助于柑橘生产的技术效率提升;在柑橘生产种植需要转换增长动能,更加注重柑橘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绿色属性,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柑橘种植者的收入水平,实现产业扶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最具代表性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有宿迁市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盐城市的联耕联种模式和苏州市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返租倒包模式。本研究从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机械与固定成本等四个投入要素,对这三种规模经营模式下技术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适度规模经营综合效率高于小农经营,规模效应显著,小麦规模种植效率下降,规模种植纯技术效率偏低,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人力资本投入偏低的情况下,资本投入作用不明显,家庭农场集群模式综合生产技术效率优势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疆南疆红枣主产区279户果农2008—2012年的微观面板数据为实证,运用超越对数随机效应模型对红枣生产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分析表明:样本年间扩大土地规模与增加劳动力投入提高产出的潜力极为有限,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会带来环境的负外部性,4~9月均温对红枣的产出贡献不容忽视;不同区域间红枣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介于0.761~0.912。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教育、技术培训投资、科研成果与农技推广、林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都具有推动作用,而套种的方式对技术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家庭与劳动力规模、种植规模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呈现较大的差别和不稳定性。目前可通过改善投入结构、提高现有技术和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特色产业布局,逐步改善农户家庭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粮食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大势所趋。粮食生产效益随着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变化。本文以1978-2016年我国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年度数据为样本,运用HP滤波研究中国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演变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粮食生产规模对粮食生产效益波动的同步影响十分明显。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必须强化粮食政策激励功能,促进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进;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降低粮食规模生产成本;加强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提高粮食规模种植效率;加大粮食生产基础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秸秆还田为例,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农户土地资源禀赋的技术采纳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采取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可能影响。进一步地,使用2015年在全国3个粮食主产省492个水稻种植户共794个地块的微观调查数据,从农户及地块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农户家庭层面还是地块层面,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户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之间均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适度扩大土地规模有利于农户秸秆还田。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政策视角出发,我国不仅要推动土地流转、增加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也应该考虑采取政策措施,鼓励相邻地块的流转整合,但要防止盲目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与此同时,要从加大科研攻关、突破秸秆还田的技术瓶颈和降低秸秆还田成本等方面增加公共政策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支农财政、技术进步偏向的农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识别农田利用方式转型期支农财政、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及其交互作用对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评价支农财政和农业技术进步的环境效率,提出减排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构建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指标,通过估计核密度函数揭示其区域分布,基于加入交互项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核心变量对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单位播种面积农田利用碳排放均值逐年增加,区域差异扩大;单位产值农田利用碳排放均值逐年减小,区域差异缩小;支农财政倾向于提高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效果与种植结构相关;与资源禀赋耦合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具有减排效应,并有利于降低支农财政的促排效果,该交互作用亦与种植结构相关。研究结论:支农财政政策应关注由其产生的环境压力,通过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推动与资源禀赋相耦合的农业技术进步等途径促进农田利用碳减排,充分考虑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区域差异,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3—2017年13889个的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户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弹性,并从土地租金的视角分析并验证了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现行粮食直接补贴不利于种植规模的扩大,原因是粮食直接补贴由土地承包者而非土地经营者获得,粮食直接补贴也导致土地租金上涨。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为激励粮食种植规模的适度扩大,本文建议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以降低土地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为目标且与耕地面积脱钩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和2SLS估计方法测算了1999—2012年我国12个玉米主产省份单产和种植面积对价格的反应弹性,并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考察粮食市场化政策、城镇化以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玉米供给的冲击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玉米主产省农民对玉米种植面积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而对单产进行调整可以立竿见影;玉米生产"高成本"长期削减着粮食市场化政策的增产效应,国家可以通过完善价格扶持政策控制生产成本的非理性上涨;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主产省农民应该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土地资源利用的技术效率,保障玉米供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