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以来,我国政府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并决定还要继续追加投资.单纯的政府"直补"力量有些不足,也不能从根本上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应该利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商业机会、经济政策、土地使用权等,吸引广大的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将退耕区或沙区建设成为他们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带动农牧民致富,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从而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2.
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意味着退耕还林进入了"后补贴时代"."后补贴时代"的补偿目的主要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仍然以财政直接补贴为主,这种生态补偿机制有其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巩固生态成果.补偿机制仍需要完善.本文以冀西北(张家口)为例,针对亟待解决困扰生态成果巩固的贫困、人口两大问题,立足于京津张各地优势资源,利用经济政策刺激京津等地资金、技术向冀西北转移,带动冀西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减轻人口对生态的压力和破坏力,进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3.
冀西北坝上四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冀蒙两省交界处。该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土地生产能力低下,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缓慢,物质文化生活贫乏。面对冀西北坝上四县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相关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使得该地区贫困状况有所缓解,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文章在分析冀西北坝上四县农村贫困的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总结了适合冀西北坝上四县农村扶贫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为冀西北坝上地区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冀西北地区生态涵养区建设现状发现: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者生存发展,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能量流动不平衡;经济系统中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系统中缺乏生态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冀西北生态涵养区未来发展,应保证自然系统得到优化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环境友好型经济长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这需要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开展生态评价,因地制宜制定冀西北生态功能区划,将该区分为坝上草原农牧生态区、冀北山地农业生态区、冀西北山地森林生态区、冀西北黄土丘陵农业生态区等一级生态区,以及若干二、三级生态区。并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资金投入与使用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教育机制加以保障实施。选择坚守生态红线,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发展现代农林牧业,大力推进现代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等路径实现生态涵养区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林西县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西县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治理任重道远。该文在分析林西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林西县生态环境治理和草地畜牧业发展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剖析了该县退耕还草工程生态治理的技术途径与效果。实践证明,退耕还草,可有效地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畜草平衡,有利于转变当地畜牧业增长方式,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林西县的退耕还草工程生态治理,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草地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经济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提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3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近期“以粮代赈”、远期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弹性资源”和林草产业来解决农民的经济需求:其次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建立在“因地制宜”基础上,且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个体承包”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中对农业经营形式的需要。因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适时适地,满足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第Ⅱ阶段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三期遥感影像获得奈曼旗土地利用数据,并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进行模糊赋值,进而对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奈曼旗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较大,退耕19620.16hm2,还林18578.37hm2,还草1041.79hm2,旗整体生态效应提高了2.8个百分点,退耕还林还草的贡献率达到28.17%,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补偿的角度,在对拉市海退耕还林项目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博弈工具分析了政府、上下游社区在退耕还林中的收益变化,在参与退耕还林项目后农户的产业选择及政府的政策选择,揭示了退耕还林在保护流域环境方面的局限性,提出在生态补偿思路下进行流域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市5县退耕还林实施情况与所取得的成效作概述与分析。找出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补偿收益不确定性、退耕户开辟新的增收能力弱等问题是后期成果巩固的关键困素。据此,相应提出了工程政策建议。包括:适度控制退耕还林规模,工程实施应赋予农户自由选择权,调整完善工程相关制度,扶持后续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进入退耕还林时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不同区域的生态定位和对退耕补偿的预期是各不相同.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一个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为案例,调查了解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脆弱区周边社区退耕还林的实施情况和模式,通过了解农户意愿和实施效果,考察前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方法和效果,为在生态脆弱的少教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模式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更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维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利用政策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20年黄河流域连续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量化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因果及空间交互关系。结果 (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年均减少耕地69.53万 hm2,还林还草是耕地主要减少去向,2020年和2004年是退耕还林还草高峰年,中上游是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上游地区长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产值增加有利,中游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更多,中上游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有显著促进作用;(3)从空间自相关结果来看,下游地区退耕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具有一致性,黄土高原南部和太行山附近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指标呈高—高集聚,鄂尔多斯高原地区退耕与农业产值呈小范围高—高集聚。结论 退耕还林还草是黄河流域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异质性明显,且在部分区域存在因果关系,不同区域应当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与京郊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郊区的退耕还林工程涉及7个区县,近60万山区农民,其成果能否巩固,后续产业如何发展,关系到能否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总结了北京山区退耕还林的成效和模式,阐述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冀西北退耕还林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退耕还林与封育禁牧政策并举,削弱了本区的畜牧业,农业乡镇无农业主导产业,新培育的后续产业的覆盖面还比较小,后续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种植加工业,培植发展舍饲养殖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冀西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渠道,并探讨了促进该地区后续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冀西北坝上地区蔬菜产业链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西北坝上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包括张家口市的张北、尚义、沽源和康保四县,地处高寒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更适合叶类蔬菜种植,1993年张家口市被确定为全国五大蔬菜基地之一的秋淡菜生产基地,是京津地区的错季蔬菜主要供给者,蔬菜产业目前已成为坝上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5.
截至2005年底,国家累计安排退耕还林900万hm2,荒山荒地造林1400万hm2,中央财政已投入1030亿元。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国1870个县、3200万农户、1.23亿农民。调研表明,退耕还林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发挥工程已逐渐显现的生态功能,切实解决退耕农户生计,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调整政策,区别对待,分别实行继续补助、延长年限、不再补助、产业扶持等政策,建立促进区域发展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粮食观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的基本前提是粮食供给,粮食供给的根本问题是粮食的可持续来源,粮食来源的基本途径从现在起的一段时期内,取决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执行年限,现行的“二五八”期限显然太短,不利于该地区已有生态成果的可持续,若不在思想深处变革退耕还林中的粮食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就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粮食价格上涨期,矛盾尤为突出。粮食不仅仅是消费品,对于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生态修复而言,粮食既是生态公共品投入,又是宏观效益显著的政府投资。必须以全球的视野,立足于既要让山绿起来,又要让民富起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从战略高度上树立正确的生态重建粮食观,为中国林草业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进的科学发展,从农、林、牧结合的全局上做文章,彻底摆脱农业生产资料不足对“三农”的严重困扰。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退耕还林农户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1998~2008年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的1165户退耕农户监测数据为基础,反映了延长期退耕补助政策落实和金融危机对退耕农户外出务工等情况,深入分析了10年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微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产生深刻影响,陡坡耕种大幅度减少,退耕补助显著增加农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户收入面临农业直补等新挑战,国家应明确退耕还林在国家生态战略中的定位,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的长期双赢。  相似文献   

18.
《农村工作通讯》2005,(10):44-45
这五项需要重点突出的工作是:——巩固和加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抓紧研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妥善解决农牧民长远生计问题,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评估非农就业对农户退耕成果保持意愿的影响效应,为完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配套政策、制定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方案等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1 132个退耕农户的调查,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平均处理效应分析,并剖析非农就业对不同个性特征与资源禀赋农户的退耕成果保持意愿的处理效应差异。研究结果:非农就业是增强退耕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农户退耕成果保持意愿的关键要素;消除农户自选择等显性偏差及不可预知的隐藏偏误后,从事非农就业的退耕农户其选择继续保持退耕成果的概率显著提升30.88%;从农户异质性来看,低学历、退耕还生态林、小退耕规模、有非农工作经历或接受过非农技术培训的农户,非农就业更有助于提升其退耕成果保持意愿。研究结论:各退耕区应加大退耕农户的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健全退耕区劳务服务体系,建立有序的退耕地流转市场,引导退耕农户建立多元化生计转型策略,增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供给的角度测算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陕西吴起县农户户均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测算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之前吴起县户均生态承载力为2.57 hm2,退耕之后户均生态承载力为3.62 hm2,上升了1.05 hm2;由耕地、林地、草地组成的户均生态承载力供给结构发生了变化,由退耕还林前的27.01∶1.01∶1变为退耕还林后的4.82∶13.93∶1,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吴起生态经济的容纳能力有所增加,生态供给结构趋于优化。对耕地、林地、草地因子进行生态承载力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因子是影响退耕还林之后户均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子。最后,对进一步提升吴起县户均生态承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