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基于生产要素配置视角,研究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路径,并进行理论分析。方法 文章利用2012—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全国固定观察点的3 255份农户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其次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方向及作用强度,并利用IV-2SLS方法处理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定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 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存在借贷行为的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比未存在借贷行为的农户高0.017。除此之外,农户党员身份、农业技术培训、家庭非农劳动力人数以及加入合作社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都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庭劳动力人数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农户利用借贷资金改善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农户作为微观经营主体,其节水技术的采用将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达到节约水资源与保证粮食生产的双重目的。通过分析农户粮食生产用水行为,探讨水资源短缺约束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诱致效应。方法 文章基于2019年对山东省728份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以农户行为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统计分析、Logit模型等方法,对农业用水非农化约束下农户的粮食生产用水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在农业用水非农化态势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以保证粮食生产。农户年龄、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灌溉水源与灌溉方式对其节水技术的采用影响显著为负,农业年收入、小麦及玉米种植面积对农户节水技术的采纳行为影响显著为正。结论 规模化经营是大型节水设施应用的基本条件,应当加快农地流转,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灌溉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改革制度,促进农民节约农业用水,以此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农户用能的低碳转型对推进我国能源消费革命、缓解能源贫困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生活能源”2018年专项调查数据并采用多元线性及Logit回归模型考察劳动力转移下不同生计农户低碳用能影响因素。结果 劳动力转移程度及性别对一兼户低碳用能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劳动力转移空间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力转移程度及空间对二兼户低碳用能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劳动力转移性别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转移程度、空间及性别对非农户低碳用能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受教育水平对4类农户高质商品用能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能源价格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户主年龄、耕地面积对4类农户新型可再生能源选择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户生活用能向可持续低碳转型,户主受教育水平、户主年龄、能源价格及耕地面积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引导劳动力转移及低碳用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并重推进粮食作物效率提升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提升效应的规模异质性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使用随机前沿分析和门限回归分析,利用2018年全国6省区小麦种植户经营情况,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效果规模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采用有助于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存在门限效应,当农户经营规模低于门限值(0.293hm2)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跨越门限值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则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基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中等规模(0.293hm2Area<3.333hm2)农户的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提升中国小麦种植户技术效率,但受限于农户规模,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同时仍然需要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松江在发展家庭农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被认为是可以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推广和复制的“松江模式”。通过对该地区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为发达地区家庭农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方法 基于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943个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数据,文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达到0.922 6,且适度中规模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最高,家庭农场主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和经营家庭农场的年限以及家庭农场主的父辈是否经营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种植制度的选择等对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言,必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因地制宜推进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家庭农场主对稻田进行3年1次轮茬,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种植二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文章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经济水平、精神富裕和生活质量等5个维度对农户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讨论了劳动力流动范围和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显著促进了农户共同富裕,在通过采用有序响应模型Ologit和倾向值匹配(PSM)方法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2)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来看,县域内的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大,而跨省流动的促进效应最小。(3)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来看,稳定就业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大于非稳定就业。结论 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确保其在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合,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探明宁夏区域内粮食生产用水特征有助于提高该地区农水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方法 文章以粮食水足迹作为投入指标,粮食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对2006—2020年宁夏18个县区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 (1)受粮食产量、播种面积以及种植结构的影响,宁夏粮食生产水足迹、灰水足迹地域分异明显,由北向南依次减少;(2)不同粮食品种灰水足迹不同,玉米的灰水足迹最多,造成的污染最严重,主要原因在于玉米播种面积较广,单位面积施氮量大于小麦和水稻;(3)剔除环境因素后发现,环境变量会夸大综合技术效率,导致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不同。结论 研究发现:宁夏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高于平均值的地区,如银川、永宁县、贺兰县等,主要受技术效率的影响;而低于平均值的地区,如平罗县、同心县、泾源县,受技术效率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此,宁夏农业生产用水管理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重点关注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继续推进节水型农业,实现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理清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陕西省603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测算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农户兼业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1)调研地区全体农户的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值偏低且分化严重;(2)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呈现弱显著的倒U型关系;(3)农户兼业程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总效应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4)农户兼业在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1)多管齐下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推行适度规模经营;(2)依托个体农户特征差异,针对性引导农户职业合理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生态效率的方法,评判粮食生产能否协调好口粮保供、粮农保收和生态保育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生产力和赢利性双重目标为约束,以碳排放和农田污染为非期望产出,运用DEA-SBM模型,以粳稻主产省为测评对象,分析我国粮食连年丰产期粳稻生态效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诊断生态效率的短板。结果 2004—2018年我国粳稻生态效率年平均值为0.858 4,无明显上升趋势,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东北稻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江苏、安徽,以及西南稻区的云南,粳稻生产处于生态相对高效水平,华北稻区和西北稻区则处于生态相对低效水平;生态效率损失主要由农化物资及排灌费的高投入,以及非期望产出的高冗余造成。结论 我国粳稻实现高产的环境代价仍较大,全国粳稻生态效率地域差异明显,未来粳稻生产可适当向生态相对高效区域集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析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供需结构现状。方法 文章选取2010—2019年山西省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EXCEL软件,采用重心研究模型和粮食安全贡献度模型,综合探析近年来山西省粮食供需变化及粮食安全现状。结果 (1)2001—2019年山西省粮食面积和产量整体稳中有增;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为主,谷子、大豆、马铃薯为辅,以及高粱、燕麦、荞麦等小杂粮类;1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表现为以增加玉米,减少小麦和杂粮生产为特点。(2)2010—2019年大豆、燕麦和小麦的产量重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其他种类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种植结构变化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荞麦>大豆>高粱>燕麦>玉米>谷子>小麦。(3)2011—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情况下,以2014年为转折点粮食需求量先降低再增加,调出量先增加再减少,至2018全省粮食调出量减少为负值;粮食需求结构中,口粮占53.65%,饲料用粮占比29.68%,工业用量仅占13.53%。运城市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最大,其次为临汾市、忻州市、朔州市和晋中市较高,长治市、大同市、吕梁市和晋城市较低;太原市和阳泉市最低,为负值。结论 山西省粮食生产表现为总体平衡,种植优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的趋势,且各作物种植时空变化规律性不强;种植结构尚未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粮食需求量仍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农业的生产功能逐渐被弱化,农业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凸显重要作用,估算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主要是参照谢高地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表,即用全国生态系统的平均服务价值来估算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这与北京的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定位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是不符合的,因此是不太恰当的。文章以北京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为研究目标,在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北京市300多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进行有依据的修改,制定出更适合北京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单价体系,并以此表为依据测算了2013年北京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理论值与现实值。研究发现北京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十分巨大,文章提供了一种更符合北京生态系统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可以用于已知土地利用面积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估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湖泊水上农业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910万hm2天然湖泊中,8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由于湖泊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度富集而导致水生生态失衡的异常现象,从环境角度看,这是一种灾害;但从资源角度看,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农业资源。该研究利用“生物浮岛”技术,在武汉沙湖进行了湖泊循环农业的试验,将30种陆生和湿生植物利用“生物浮岛”技术,通过“水上花园”、“水上菜园”、“水上草原”、“水上稻田”等农业形式转移到水面栽培。试验表明,27种植物生长良好,植物产量高于陆地,而且重金属和亚硝酸盐含量均远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可以作为绿色食品或安全饲料进入市场。生物浮岛水上农业可以变“污染”为“资源”,实现农业与环保双赢,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矿业权价值评估参数值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正确选取参数值对矿业权价值评估合理与否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影响矿业权价值评估因素特征,对如何科学、合理选取可靠的参数值进行较为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4.
城镇土地定级是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评价值划分土地级。在全面收集影响高阳县城区土地级别因素资料的基础上,应用MAPGIS土地定级系统,编绘高阳县城区土地定级因素图;再应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根据影响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初步评定城区各类用地级别;利用土地市场交易资料测算和专家评议等多种方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最终确定土地级别。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甘孜州各县市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对提升县域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建立涵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大模块共计24项指标的评价体系,选取发展较快的2007—2014年为研究时段,运用极差法、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GIS工具,对甘孜州各县市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1)全州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平均值为0. 500 8,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其中康定市得分最高,石渠县最低,县市之间呈现两级分化。(2) 2007—2014年全州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增幅0. 262 6,年均增速13. 77%,所有县市均处于上升过程,但县市之间增速不一,发展差距逐步扩大。(3)全州发展协调度平均值为0. 390 5,协调度较低,各县市均处于轻度失调或濒临失调水平。(4)发展水平、活力、协调度较高县市均集聚于州东部和南部,尤以东路片区最为典型。[结论]下一阶段需依据各县市实际,立足优势,制定实施合理的发展规划,缩小区域差异,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忽略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文章通过对浙江省温岭市694户居民家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从耕地资源功能和环境资源价值两个角度,分析公众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认知程度;从耕地资源破坏、耕地保护责任与目的、耕地补偿标准等方面,分析公众对耕地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的认知程度。研究表明,公众的耕地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认知仍存在不足和误区;城市居民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通过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职业和是否参加过环保活动是影响公众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宣传力度和环保教育是提高公众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认知程度的首要任务。此外,还应通过完善耕地补偿机制,对农民的耕地保护行为进行补贴等方式来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苹果产业对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研究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各生产要素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以我国七大主产区的苹果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支撑,基于2001—2018年该区面板数据,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主产区的苹果产业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主产区的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 (1)区位熵对苹果产值的弹性为0.396,表明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2)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投入对苹果产值的弹性最大,达到0.827,体现了苹果产业的高投入特点;(3)技术溢出对苹果产值的弹性最小,为0.336,表明技术对苹果生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4)劳动力对苹果产值的弹性为负值,表明随着产业的发展,果农逐渐用资本等要素替代劳动力。结论 苹果产业集聚增加了集聚地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促进了集聚地种植业生产结构的升级和苹果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广,推动了集聚地苹果产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基本农田的划定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将高质量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要求。作者结合编制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运用GIS技术和相关评价体系,通过对耕地图斑的"评分"、"排序",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的划定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并依据得出的决策模型划定金溪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共1 586.59hm2,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已达到上级规划下达的指标,为促使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更加高效和深入的展开做好基础工作,也为西南丘陵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的划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土资源规划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现状,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国土资源规划体系中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作用以及国土资源管理与国土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