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科学到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路径与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以生态系统管理等理论为支撑,基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整体保护理念,关注中观—宏观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诊断,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维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认知、价值重塑与政策引导的研究路径,构建 “本底调查测度—多维认知—科学识别—价值重塑—规划调控—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从科学到决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2)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围绕重焕蓝色海洋、连通生态廊道、牢筑生态屏障、优化生态格局和彰显绿色宜居策略,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应用实践。研究结论: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成为必然,所提出的研究路径和应用实践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治理内涵与实施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要素—结构—功能—价值”关系是科学认知国土空间的逻辑主线,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内涵包括“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价值实现”4个方面。(2)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体制法治化、治理方式精细化和治理手段智慧化。(3)基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价值”逻辑关系,构建了由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价值实现构成的多维一体综合治理实施路径。(4)国土空间要素治理包括加强自然要素“地—地”联系、推动人地业等资源要素互补流动;国土空间结构治理包括以“三区三线一网络”为核心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制、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国土空间功能治理包括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提升和协调“三生”功能;国土空间价值治理包括完善国土空间多维价值目标权衡管理、建立健全农业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需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价值”的逻辑关系出发,从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价值实现等方面构建多维一体综合治理路径,进一步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针对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问题,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技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国土空间落地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利用过程模型方法评价生态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适宜性评价技术分析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性。研究结果:(1)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价值实现途径—适宜性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分析框架;(2)从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和限制因子3个方面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3)定量评价了丽水市固碳、释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去除、负氧离子释放、降温调节、增湿调节8种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4)丽水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和生态补偿4种价值实现模式分区面积分别占58%、8%、13%和21%。研究结论: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和模式分区,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可为“两山”转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江汉平原为典型快速城市化区域,文章以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为例,研究其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发展趋势,旨在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类似区域提供参考。[方法]以1995—2015年5期土地利用矢量图为基础数据,采用修正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系数计算各年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绘制空间分布图,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CA-Markov模型对2035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分析2015—2035年ESV变化趋势。[结果]2000年前后城镇化速度差异明显,总体上生态用地在不断减少,潜江市土地利用方式有待转型;1995—2015年,潜江市ESV变化呈现"急速增加—锐减—恢复增加"的模式,水域面积变动是ESV变化的根本原因;面积起伏不大的耕地对生态系统稳定十分重要,但林地、湿地、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占比都有减小的趋势,表明生态环境发展并不乐观;1995—2015年ESV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高值区逐渐以返湾湖为中心集聚分布,并存在向南扩大态势,低值区呈条带状分布于中心城区;敏感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较为科学; 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2015—2035年,生态用地数量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趋于优化,但耕地大幅减少,ESV由47.31亿元下降至46.66亿元,减幅为1.37%。[结论]以潜江市为代表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不容乐观,政府应加强对水资源、耕地的保护,推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for Like)”与“一票否决(One out-All out)”原则。(2)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载体、生态本底、安全保障、服务双碳目标等功能得到拓展,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好尺度与格局、要素与系统、食物与生态、减排与增汇之间的关系。(3)LDN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包括多尺度嵌套的动态平衡、多目标权衡的系统治理、多手段协同的实现路径。(4)基于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包括:构建“功能—尺度”与“要素—系统”相耦合的LDN目标函数,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目标量化;制定螺旋递进式“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促进自然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建立“干预管制—激励竞争—强制倒逼—差别治理”协同的保障机制,协调“自然—社会—政府—市场”等多部门关系。研究结论:LDN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为实现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马尔可夫链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各年份平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在中低效率区间波动,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趋势且存在空间不均衡特征;(2)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正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邻近溢出效应的驱动下生态效率高—高集聚区域及低—低集聚区域分别由“双核集聚”逐步转变为“单核集聚”、“多核集聚”逐步转变为“双核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3)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类型转移具有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空间溢出效应在其演变过程中发挥着显著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应从建立各邻近市(州)间完备生态农业合作机制、政策联动机制及建立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支农政策等方面出发,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测度怒江州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文章借助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PLUS)及当量因子法计算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选取2013年和2019年两期遥感数据及2013—2019年NPP和粮食产量、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价格数据进行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1)采用PLUS模型对2025年怒江州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模拟的效果较好,其总体精度为82.3%,FOM值为0.26,说明模型具有普适性;(2) 2019年自然情景下的ESV为764.18亿元,2025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及耕地保护情景的ESV分别为759.42亿元、764.16亿元和762.80亿元;(3)生态价值敏感度小于1,表明怒江州ESV对生态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可信;(4)在生态价值变化度中,林地和水域变化度大于1,说明林地和水域面积变化对怒江州ESV的影响大。[结论]怒江州土地利用变化度小,生态系统服务价...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面对现实困境探索统筹多方利益、协调冲突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通过“自存—共存”和“优化—平衡”矛盾协调模式,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准则,构建“确定区域、厘清利益—权衡需求、初判博弈—多维评价、协调矛盾”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路径,并以泉港区为例展开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权衡需求、初判博弈”阶段,核心需求有偏差的冲突用地,可直接决策出生态修复方向。(2)核心需求冲突较大的用地需进入“多维评价、协调矛盾”阶段。选取泉港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利益冲突较大的两个地块进行矛盾协调,其中耕地转换草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小于门槛值,转换方案不可行;商业用地转换城市公园绿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大于门槛值,转换方案可行。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规划决策方法聚焦于整体利益下的自然资源使用与分配,协调利益冲突矛盾,可为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落地,提供客观、理性、可操作的理论支撑与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多尺度视角揭示全国21个城市群内新旧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与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外部形态紧凑扩张而内部功能发育不良错配空间并探究其驱动机理,为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景观扩张指数,空间错配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Maxent模型。研究结果:(1)新增填充型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整体表现为“ 南高北低”分布特征,呈显著集聚性与“南热北冷”空间分异格局。(2)“高—高”聚集区分布于南部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及珠三角城市群内,“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等城市群中。(3)中国城市群填充式扩张尚未实现外部形态与内部功能的空间协同发展,多数新区功能发育相对尚不成熟,各尺度下均以蔓延式空间错配为主。(4)地形、公共服务设施、经济水平与土地价值是造成空间错配驱动因素,而各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亟需秉持建设用地存量优化和提质增效新理念,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间各类要素合理配置与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以此构建兼顾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视域下国土空间概念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析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服务国土空间治理研究与实践。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是一个有关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的权域空间;(2)国土空间在中国也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实体空间集合;(3)国土空间还是一个具有构成要素多样性、交互性、复杂性的全要素系统空间;(4)国土空间概念内涵受其功能和作用演变的影响较大,在中国形成了“空间被动量”—“经济区域空间”—“地域空间”—“权域+地域空间”4个演进阶段。研究结论:(1)国土空间概念内涵的核心是权域空间;(2)国土空间的本质是一个有关治权规定的包含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全要素的复杂系统空间;(3)国土空间向权域空间内涵的拓展,是推进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研究构建国土空间统一治理范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实现我国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并提出了若干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现阶段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和引发的。多年来,江苏省地质环境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新时期加强地质环境管理要根据江苏省的实际,不断深化认识,健全法制,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拓宽地质环境管理思路;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着手,构建保障社会科学发展的地质环境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进地质环境管理改革,为江苏省现代化建设"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3.
森林保险成本和价格与供求失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森林保险产品的成本有物业和设备成本、产品设计成本、宣传展业成本、查勘理赔成本、契约成本、赔付成本;在森林保险的构成成本中,以赔付成本为主的可变成本占总成本的67%以上,保险公司难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有效分摊成本,森林保险价格具有刚性,较高的刚性价格抑制了森林保险的需求,造成森林保险供求失衡。  相似文献   

14.
The main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European mode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of play in the Romanian agricultural sector. Statistically speaking, the agricultural sector's indicators of the past two decades place Romania outside the family picture of the EU countries, with very slight resemblances, and very strong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ir economic, technical, an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competition-wise, farming and farmers in Romania are still strongly disfavoured in relation to their competitors in the old EU Member States. In Romania, the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have most often been devised to the dis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y claiming that subsistence farming would be the sustainable way, and by channelling the added value to other sectors. An option to continue the 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the past decades and to abandon the national support lent to agriculture would be particularly risky through its unpredictable and incalcul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标准和标准化概念进行了解释,对办法规定的管理事项的现状和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对相关管理工作(如标准的制定、发布、实施、宣传贯彻、复审等)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分析当前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的问题和经验,提出应从管理体系、人员、仪器设备等方面加以持续改进,从而为政府部门更精准地管理引导下属检验检测机构和县级检验检测机构更顺利地运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动态分工演进,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起点,将秩序服务和财税政策纳入一个理论框架,结合超边际决策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在此过程中各个经济人的最优决策在市场上相互作用而内生的各种变化,揭示了财税政策作用于工农业分工和农业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然后,使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模型分析表明,政府财税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工农业分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会扩大粮食生产的迂回化经济程度,进而推动粮食部门的农地生产率提升。就长期而言,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地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既定情况下,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地生产率增加3.23%;从短期来看,单位面积财政支农支出对农地生产率的作用较弱,但在反向修正机制的作用下,最终会达到有效提高农地生产率的长期稳定均衡。另外,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促进了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客观事物不确定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并从会计信息不确定性观点出发对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关键点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会计信息从生产、传播到消费三个阶段失真的原因 ,提出了进行综合治理的六条对策。  相似文献   

19.
美国、加拿大林地产权制度及森林经营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林地产权制度、公有林及私有林的森林经营制度及相关政策,并对中国的林地改革提出了建议。认为国家要集中精力于资源管护,将资源管护和产品加工彻底分离;集体林区要进一步理顺、稳定产权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vestock are kept not only for their physical products, but also for insurance, financing, and to display status. Though this range of purposes is acknowledged, livestock policies nevertheless often emphasize physical production: a limited perspective that hamper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livestock polici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of costs and benefits of livestock systems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livestock keepers. Indicators are developed that capture, quantify, and organize not only the benefits resulting from the physical production, but also those from the intangible functions. The method is illustrated by an analysis of cattle in the Western Province of Zambi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spective on livestock systems developed more closely reflects the observed decisions of the livestock keep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