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座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在协同视域下利用容量耦合协调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层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莫兰指数揭示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区域平衡性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三大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东部海江河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递减态势;从发展充分性看,各地区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呈现时空一致性,但其与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从空间集聚特征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子系统空间集聚不显著,而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则呈现明显的正向自相关特征。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1前言黄河裸裂尻鱼分布于我国兰州以上黄河水系的干流、支流以及附属水系,为黄河上游主要的经济鱼类。黄河裸裂尻鱼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后备种质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鱼广泛分布在青海省,是当地特有的土著经济鱼类。青海作为三江之源,海拔较高,水温低,水质条件较好,自然生长的黄河裸裂尻鱼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价值高,历来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水量,往往忽视了农业污染问题,因此文章研究兼顾水质和水量,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揭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缓解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优化水土资源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综合考虑灰水足迹与农业用水,构建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并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法揭示水土资源匹配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 将农业污染纳入水土匹配测度不仅对整体水土资源匹配类型影响较大,对水土资源匹配类型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影响也较大:(1)在时序上,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在小幅下降后处于稳定状态;匹配系数平均值为1.04,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2)在空间上,四川、重庆、湖南等地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并且四川等地呈持续向好的趋势,然而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却恰恰相反。(3)水土资源匹配较差的地区多表现为双重型缺水,主要分布于云南、湖南等地,并且该类型在下游减少、上游增多;水量主导型缺水区主要分布于贵州、江苏等地,而水质主导型缺水区主要分布于湖北、安徽等地。结论 有必要将水质与水量同时纳入水土资源匹配评估体系中,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提高,总体上空间格局较稳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重型缺水”;明确各地区的缺水类型为提出针对性的调控策略提供了依据,例如可以通过合理调控生产要素投入、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降低农业水土资源不匹配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位商理论和AHP决策分析法构建区域资源环境基础评价方法,以云南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为例进行区域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资源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该经济带的西部和西北部县市,而东南部资源较匮乏;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和南部县市,而西部和东南部生态环境状况较差。总体上,该经济带资源环境基础处于一般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较差的地区则集中在东南部,区域差异显著,且出现了"富饶的贫困"现象。基于此,从6个方面提出云南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保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维度为支点,从多角度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年份作为研究时点,运用改进熵值法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及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空间显化;通过Geo DA分析软件对其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三级阶梯差异特征。(2)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但呈上升态势;同一研究时点各城市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耦合协调水平在时空分异中明显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是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3)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呈现出负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空间布局向节点城市聚类特征明显;研究时段内出现显著聚集类型的城市只有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和克拉玛依市。[结论]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受经济、社会、环境等复杂作用机理影响具有不同时空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空间格局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也是区域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的影响产物。研究以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空间格局的形成因素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提取泸州市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构建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集,包括中心城镇影响、道路影响、河流影响等。[方法]该研究采用空间非线性方程,识别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并模拟范围内不同子区域的状态转换差异。建立协方差矩阵,找出与空间格局变化具有相关性的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因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力大小。[结果]分析发现,2010~2013年间泸州市交通轴线沿线经济社会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较快,泸州市依托轴带发展模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已初见成效,沿长江经济带及沿川黔高速公路发展带均已形成并开始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随着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沿长江经济带即横向发展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并且将在泸州市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空间格局的空间要素吸引力方程可以准确地表达不同的空间要素对空间格局形成的作用力大小、作用力方向,可以更好地为空间规划地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查找城镇化率数据及构建驱动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并辨识其驱动力。[方法]基于淮海经济区各市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率,利用变异系数法监测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GIS-Logistic耦合回归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力,以获取淮海经济区近10年来城镇化发展健康情况。[结果]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城镇化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型增长,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同时,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有所不同,2005年,主要驱动力为人均GDP、人口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2010年,人均GDP被非农人口比重代替;2015年,主要驱动力变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时期主要动力有所不同,中高城镇化率地区分布已从零星式的点状分布发展为连片式的条带状分布,发展形势良好。[结论]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可通过提高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建设、吸引国内外资本等方式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河西走廊各地区内旅游资源禀赋、地域之间的空间差异以及未来演化趋势,将有助于认识该区域旅游经济所处的空间层次及未来定位。[方法]以甘肃省河西走廊5市为样本,运用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分析了2013—2017年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在时空上的总体和地区间的差异,运用R/S分析法,探讨了未来河西走廊各城市旅游经济的演化趋势。[结果]2013年以来,河西走廊旅游经济总体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相对差异呈现出逐年缩小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趋于两级分化,市场集中度处于低位分散状态,旅游业自身的内部增长动力决定了各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能力,旅游经济总体上未来演化趋势与过去的增长变化将在长期内正相关。[结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资源唯一且不可复制的地区,将在长期内保持持续性很强的增长趋势,但河西走廊旅游业整体仍处于后发地区赶超潜力待挖掘的阶段,有必要形成便捷的旅游经济带,提高整体旅游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宏观层面量化分析石羊河流域1987~2016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时空演变趋势、规模和形态结构,探究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以1987年、2001年、2016年3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的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为数据源,并借助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景观指数等研究方法。[结果]1987~2016年农村居民点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呈低海拔、小坡度、近水系分布的空间特征,但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加强,其中河流和城市周边是农村居民点集聚较明显的区域。农村居民点斑块复杂性减弱、破碎度降低,形态趋于规则,但由于斑块蔓延扩张引起的居民点斑块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异特征明显,呈小斑块高密度集聚与大斑块低密度分布的格局。[结论]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河流和地形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利用江苏省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水污染、环境规制与高质量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熵权法构建高质量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其次采用SYS-GMM法构建基准回归模型;接着以水污染为门槛变量,研究水污染不同程度下,水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效应;最后,从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出发研究水环境污染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水污染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负向效应。江苏省的水环境规制总体上看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制约作用。随着水污染程度的加重,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抑制作用将逐渐减弱。江苏省三大区域的水污染、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行蓄洪区作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淮河沿岸大堤的洪水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蓄洪区的运用会造成行蓄洪区内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多种风险。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是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易损性及御灾环境的脆弱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4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因素,提出淮河蓄洪区运用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3.
吴海涛 《中国农史》2007,26(4):31-38
文章以北宋和金朝时期农业经济为例,论述了淮北地区社会经济的盛衰变迁。北宋时期,淮北因传统农业区和王畿之地的优势而成为当时全国经济重心之一。金朝时期,淮北因战乱及其他原因,社会经济失去昔日的优势。致使金以后淮北社会经济渐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化、战乱、都城移址和运河变迁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脱钩-PVAR两阶段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水污染关系的演变趋势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水污染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皆呈现扩张负脱钩—强脱钩的演变趋势,说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工业化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但最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水污染状况改善的双重目标。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水污染治理效应并不明显,水污染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向关系,且前者对后者的解释作用较强。分别对长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进行方差分解,发现各变量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制定水污染防治政策时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5.
常非凡 《水利经济》2021,39(3):7-14
通过选取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环境质量、人力资本等4个一级指标,并设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等15个二级指标,在考虑了各城市间的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平衡性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模型得出各城市竞争力强弱排名,预测的各城市动态、静态变化趋势能更好地为规划城市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根据研究成果,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提出城市间要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发展、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区域内城市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整体互补协同等推进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现状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调控方案对区域未来氮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4种污染源向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共计128.27万t,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排放比例分别为58.92%和33.53%,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氮污染源。如果不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2011~2020年和2020~2030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6.29%和18.78%;如果采取相关减排措施,2020年和2030年4个城市群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比2011年削减15%和25%,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建议今后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调控的重点在于逐步削减肥料投入、合理优化用肥结构、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扩张以及促进专业化养殖畜禽废物循环利用等,主要控制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内的潜江市、孝感市、黄冈市和鄂州市,长株潭城市群内的长沙市和湘潭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和鹰潭市,以及皖江城市带内的六安市和合肥市。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皖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对不同重现期暴雨淹没深度模拟研究,分析皖南地区不同重现期下暴雨洪涝灾害淹没情况和不同承灾体的风险区划情况,为皖南地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面雨量及雨型分布,通过广义极值分布函数拟合,得到拟合参数和不同重现期下日致洪面雨量,利用FloodArea模型计算暴雨淹没深度图谱。即利用皖南地区1961~2014年降水数据,结合人口、GDP及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分析皖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和区划。[结果]皖南地区各子流域暴雨日分布特征及致洪面雨量有很大区别,牧龙河、黄湓河等流域致灾暴雨普遍偏强,漳河、青弋江等流域致灾暴雨普遍偏弱。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的一致性表现为各类承灾体风险等级均呈现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重现期较小,50年一遇重现期中等,100年一遇重现期较大的特点;区域性体现在对3种承灾体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中人口分布集中,GDP分布相对分散,建筑用地情况和人口分布基本吻合,耕地面积比人口和GDP更广泛。[结论]皖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不同承灾体的风险区划呈现一致性和区域性特征,暴雨洪涝灾害不同重现期与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地区、建筑用地、耕地附近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呈现一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佛山水道汾江河污染情况调查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3~2006年佛山水道汾江河水质污染现状调查以及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汾江河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是造成汾江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与常规堤坝相比,新型围垦堤防工程的堤坝矮长,建筑物基础条件差,水深较大,水下地形复杂,潮汐、波浪等水动力条件更加恶劣,其设计、施工技术均具有特殊性,工程施工难度加大,施工及运行过程的失事风险也随之增大。针对围垦堤防工程上述特点,以江苏苏北沿海东台条子泥特大型围垦工程为依托,结合围垦堤防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基处理方式、断面结构形式及采用的不同施工工艺,融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与检测等先进的手段和技术,研究新型围垦堤防施工与运行安全影响控制因素,提出经济合理的安全监测项目、预警标准与评估体系,适合沿海特殊环境条件下围垦堤防质量隐患检测的科学有效方法,以及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及其先进的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从而为围垦堤防安全风险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方法、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