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灰色理论的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2001~2006年间不同时间段内的辽宁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度,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出辽宁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动态变化,找出3次产业及其内部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并提出继续扩大林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强势,积极引导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提高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的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动态关联分析的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矢量夹角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2007~2016年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稳定程度,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6年北京市林业产业间及产业内部构成情况。结果显示: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在2010年和2012年呈现了两次比较大的波动后,最终趋于稳定状态。同时,2007~2016年北京市林业三大产业产值的灰色关联排序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林业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逐年增加,应当在长期立足第一产业的同时,向周边地区转移第二产业,优先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3.
林业产业结构对其总产值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界定了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1999~2008年间林业产业产值的变化情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此阶段中国林业产业结构变化对林业产业总产值的贡献和影响程度,得出如下结论: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均对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且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次产业产值与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的关联度最大。最后,有针对性地指出了中国林业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省林业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20052010年间各时间段内黑龙江省林业三次产业与总产出以及林业三次产业内部各次级产业与三次产业产出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以此为基础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结构关联度以及第一、二、三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变化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提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应该挖掘潜力发展林业第一产业、利用现代科技全面发展林业第二产业、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业产业关联分析及未来发展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中国林业产业与三次产业以及三次产业及其内部产业的关联度,并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10年中国林业产业总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林业总产值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林业产业总产值与各产业产值显著增加,林业产业仍保持为"二、一、三"的产业格局。未来5年中国林业产业格局将保持不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升,林业生产效率提高,未来10年中国林业产业格局将逐渐调整优化,到2022年达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林业产业结构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南省2010年-2014年间的林业三次产业产值与林业总产值及其林业三次产业内部各产业产值与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关联度进行计算,以计算结果为依据分别对河南省林业三产及其内部产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河南省林业产业应通过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发展林业第一产业、以科技全面带动林业第二产业、发挥林业景观资源特点促进林业第三产业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4~2010年统计数据从发展趋势、结构比例及与全国林业产值比较等方面对湖南林业产业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湖南林业三次产业及各亚产业间做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林业第二产业对湖南林业总产值关联度最大;第一、二、三产业内部关联度最大的亚次产业分别是:林木的培养和种植;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林业公共管理及其他组织服务。  相似文献   

8.
通过武汉市1996—2009年的经济、土地、能源数据,分析基于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产业用地的低碳利用。采用单位产值占地率的计算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三次产业各年份的单位产值占地率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与第二产业的用地面积关联度最高,与第三产业关联度次之,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最小。因此,武汉市需要保证第一产业的面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往第三产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浙江林业产业结构效应与战略选择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首先,援引数据对浙江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浙江林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其次,采用灰色动态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浙江林业三大产业与林业产业总体之间的关系予以实证分析;再次,采用GM(1,1)灰色模型,对2008~2012年浙江林业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浙江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灰色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计算2001~2005年间不同时间段内的辽宁省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度,并分析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动态变化,找出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讨论辽宁省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问题,为平原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湖南林业产业结构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通过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湖南省林业总产值及其林业产业内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几年中,湖南省林业第一产业产值将保持稳定增长,林业第二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林业第三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灰色预测方法对黑龙江森工林区2018—2027年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此阶段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林业优势产业进行选择。结果表明:2019年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将演变为"三、一、二"模式;林业第一产业中的林木育种和育苗、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业可作为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和管理。因此,提出优化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的相关建议:继续巩固发展林木育种和育苗、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这两个优势产业;推动加工制造业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方向转变;加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因子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为例,在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资料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省的林业发展水平和现状。通过量化的指标,运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出浙江省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43.86%、84.98%和20.11%,并对林业各产业产值、投资及劳动力增长和对产值的贡献情况在各产业之间做了横向比较。同时,对索洛余值法与C-D生产函数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前者测算的林业第一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后者偏低,而科技进步对第二、三产业的贡献份额较后者偏高。另外,以劳动力素质为典型,分析了影响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了浙江省林业资源、第三产业以及劳动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产业发展能力和产值比重两个角度为着眼点,运用灰色发展决策模型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类型进行识别,从新的角度为优化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寻找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黑龙江省林业三次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分别为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并以此为依据给出了若干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吕盈 《林业经济》2012,(5):93-96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现代林业建设布局提供了基本依据。文章选取东北、内蒙古林业经济产业带为例,通过对林业三次产业占林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的分析,以及该地区林业三次产业与林业的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给出相应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垦区林业第一产业中林木培育和种植业、林产品采集业、林木采运业这3个次级产业为研究对象。依据2004~2015年《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了2003~2014年林业第一产业内部各次级产业产值与林业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动态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业与垦区林业总产值的动态关联度高于林产品采集业和林木采运业,在国家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一背景下,为其他垦区以及黑龙江省农村发展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业,促进其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行业集中度和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对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第二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得到2003~2010年第二产业各行业的CR4和γ值,并结合区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其各行业的产值与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曲线估计回归模型,判断其是否具有集聚效应,从而得出几个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通过集聚效应促进林业第二产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