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1978~2014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依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省市划分区域的统计口径进行划分,采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从我国整体而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各地区之间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西部的贡献水平依次递减。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我国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缩小,建立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衡量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科技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科技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全国及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对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同时,人力资本与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为促进科技金融在区域间协调发展与提高国家经济增长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近几年区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发展离岸金融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省市纷纷着手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本文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金融环境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对已获得批准试点离岸金融业务的深圳、上海、天津滨海新区和海南四个省市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明确我国各区域发展离岸金融的优势与劣势,并从政府推动、模式选择、区域选择、完善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面板VAR方法检验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情况,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中部、西部和东北三个区域影响为正,在东部地区影响为负,且东北地区的边际效果最大;从贡献率上看,中部和东北地区贡献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9--2010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金融中介、企业家精神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金融中介发展尤其是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其增长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企业家精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经济增长效应远低于创业精神的经济增长效应;金融中介发展主要通过支持企业家创业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影响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中观、微观因素,构建省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指标预警区间,建立风险测度模型。通过对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认为,3个省市处于低金融风险,28个省市处于金融基本安全状态,且区域金融风险呈现由西部到中部再到东部地区依次上升的态势。最后论文提出了防范省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深入剖析丝绸之路沿线国内段九省市的综合发展实力,探索不同发展战略定位下省 区市竞合协同发展路径,对全面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发展竞争力、 环境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财富竞争力、金融发展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五 个维度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分类主成分分析法全面衡量九个省市经济金融发展的分项和综 合竞争力,将九省市分为三个发展梯度,形成资源聚集与要素流动的直观剖析。在此基础上,利 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关联的着力点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最终得出处 于不同梯度省区市间开展基于优势竞争力的产业间合作的三大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金融生态和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视角,针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设定分层线性组织模型,包括针对单一区域尺度即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两层组织模型、针对跨区域尺度即整合省级区域和地级区域横截面数据的两层组织模型.初步的模型估计检验结果都显示了金融生态的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影响是统计显著的;另外,时空关联性整合意义的信息为多区域尺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金融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产生重要作用。以粤东西北三地区12个城市为样本,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的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环境、金融效率和融资能力的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12地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研究,并提出促进各市金融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形势及相关经济、金融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促进产业转移有效对接、实现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可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1.
区域金融竞争力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持久的发展潜力,也能够通过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来观察金融市场的控制、占有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文章为了研究辽宁省区域金融竞争力水平,构建金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研究证明: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占据优势地位,金融竞争力较强,区域金融竞争力整体呈现出"中部突出,两翼凹陷、北弱南强"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张全兴  汪雨 《浙江金融》2006,(8):18-19,21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6个地级以上城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接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我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这一区域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和相融的人文环境为经济金融合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内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差异性则成为推动长三角加强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所在。近年来,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协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3.
金融体系脆弱性能够反映区域金融稳定程度和风险水平。从"负向"投入产出维度,选取2006~2012年区域实际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金融脆弱性影响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效率值的大小和出现频次判断其脆弱性程度。研究表明:2006~2012年间,从省份层面分析,北京、内蒙古、黑龙江、青海以及新疆五省市历年金融脆弱性效率值和达到有效的次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其他各个省份具有较大差异。从区域层面分析,我国区域金融脆弱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效率达到有效区域的数量呈现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并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依次表现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且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部和中部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仍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耦合模型和2005—2016年面板数据,对全国28个省域中心城市的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从整体趋势来看,研究期内经济系统和金融系统均有明显改进,经济金融协调性得到提高。然而,由于金融系统落后于经济系统发展,限制了协调性改进空间,经济、金融双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通道难以完全打通。第二,从差异化特征来看,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超前性,中西部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第三,金融危机主要对发达区域的经济系统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全国经济系统和金融系统之间的协调度,造成两系统之间协调关系的失衡。  相似文献   

15.
彭健 《海南金融》2014,(10):7-12
提高金融支农效率是有效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12年金融支农效率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金融支农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自然灾害不利于金融支农效率的提高;我国金融支农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西部与东中部之间;我国大部分省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关系,金融发展有助于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会减缓,同时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显著正面作用,这意味着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要素投入向集约型技术水平提升转变。未来,努力提升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将有助于中西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加快中西部地区追赶东部地区的步伐。在控制一些变量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条件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金融区域辐射力的形成机理,以金融竞争力和金融辐射程度作为测度金融区域辐射力的核心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竞争力评价模型,再结合断裂点理论构建金融辐射程度评价模型,并以长沙对湖南省内其他市州的金融辐射力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其金融竞争力远高于省内其他市州;但长沙对省内其他市州的金融辐射度均未超过90%,未能充分彰显其竞争力。为此,应从金融区域辐射力的形成基础、源泉和载体三个方面深化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打造区域特色金融品牌和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8.
李伟 《金卡工程》2010,14(6):292-292
本文采用1992年-2007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减,这说明在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各级政府均希望释放金融活力刺激经济潜力,使得区域金融发展目标趋同;同时,为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央银行也致力于推动各级金融市场发展强化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精细化操作。在此背景下,从中央银行提升货币政策效力的视角出发,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之间的内在关系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摒弃了静态意义上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单调对应的传统研究模式,在建立区域金融发展综合评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发展收敛性这一动态概念,重点从规模大小、作用时刻和持续时长三个方面,考察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发现:我国八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确实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并且从产出的角度来看,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中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收敛速度较快的中部和西南地区,货币政策效力显著强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收敛速度最慢的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对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人类发展指数这一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通过对2000~2013年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金融深化对我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结果显示,金融深化对我国总体和东部地区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但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