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金融》2013,(5):3
世界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并陷入低迷,许多经济体都试图通过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已先后多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频繁通过扩大购债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欧洲中央银行长期维持较低的基准利率,并启动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日本为应对经济不景气和长期存在的通货紧缩,长期施行"零利率"政策,向市场空投货币,促使货币竞争性贬值,改善国际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2.
拭目以待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过度负债,债务规模庞大。为应对债务危机,主要发达国家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先后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在今年1月突破了3万亿美元,是金融危机前的三倍多。欧洲央行在实施了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后,去年9月6日,又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后,受零利率下限的约束,发达国家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各国央行纷纷转向非传统货币政策。这些措施最初是为应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但很快扩展到通货膨胀目标、刺激实体经济、抑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本文试图对量化宽松政策的主流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勾勒出研究的基本轨迹,并结合各国量化宽松政策实际操作提出反思,以其对未来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志强 《中国金融》2012,(19):45-47
短时期,QE3将有利于避免美国经济下行的风险;长期而言,美联储再次启动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发新一轮的全球流动性盛宴鉴于美国及其货币政策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美国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将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深远的影响。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新一轮量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遭遇了严重冲击,为了有效缓解负面冲击,各国央行纷纷推出各种宽松性货币政策,但在实际应用中,传统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克制危机,美联储等央行纷纷求助于量化宽松等新型非常规货币政策。目前来看,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等经济体实现了就业的改善、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复苏。为全面了解货币政策,本文系统归纳了美联储等央行采取的各类非常规货币政策,探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途径及效能得失,并总结了美联储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为摆脱危机及刺激增长与就业,美国货币政策发生了五大转向: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由“常规”转向“非常规”;二是货币政策内容由“有限”转向“无限”;三是货币政策职能由“支持经济”转向“服务财政”;四是货币政策操作领域由“金融市场”转向“实体经济”;五是货币政策效果由“降低风险”转向“放大风险”.美国货币政策发生转向有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即:美元霸权体系的存在-美国政府积累巨大债务-美联储对传统规则的突破-通过实施量化宽松将债务货币化.  相似文献   

7.
<正>不断升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updating QE,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利器,其中,美国是升级QE来救助经济的"模范"。2008年11月美联储实施了QEI政策应对美国次贷危机,2010年10月美联储启动QEII重点解决政府债务危机,2012年9月启动QEIII以支持经济复苏和创造就业,2012年12月13日凌  相似文献   

8.
贺勤超 《时代金融》2012,(35):26+28
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宣布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受到各界广泛关注。量化宽松政策作为"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对内层面多呈现积极效应,对外层面则更多地表现为消极效用,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兴市场国家应做好应对,减轻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摆脱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阴霾,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相继实施定量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本轮危机中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除了在覆盖面和操作形式上具有自身特征外,在实施方式和操作力度方面越来越极端化。然而,发达国家央行并没有提出退出机制,仅表态将择机收回流动性,为其今后实施更为极端的量化政策埋下伏笔。从中长期来看,此项经济政策势必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梁珊珊 《海南金融》2011,(6):18-20,3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我国为应对危机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外因素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凸显.除了货币因素、大宗商品的输入性影响、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外,公众通胀预期对通胀本身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