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相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需要一种新的价值理论。本从十个方面提出了一套新的商品价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商品价值系统会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系统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从工业企业商品价值整体系统的联系运动中,考察商品价值从生产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的转化过程.文章结构及要点:一、学科背景与研究目标;二、构建商品价值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和方法论;三、揭示和反映商品价值运动的本质特征是商品价值与成本辩证统一的关系;四、描述商品价值在企业生产、库存、发货、销售各环节的不同价值形态,创新构造商品价值系统.五、商品价值系统与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价值信息比较;六、批判地分析传统财务会计"成本决定论"观点的似是而非:从现象上看,变相了商品价值的系统信息;从本质上看,否定了商品价值的客观性质;从形式上看,掩盖了商品毛利产生的真实过程;从内容上看,歪曲了商品价值整体性的客观存在;并总结了长期会计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的基本立论.七、拟以"价值决定论"建立现代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商品价值处于动态、静态、整体系统平衡的规律性;八、创建商品价值系统理论和方法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关于.商品价值系统会计核算体系"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3.
2007年最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于该准则的规定,笔者有不同见解.本文拟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过程和社会商品再生产过程中重新审视企业的商品价值运动、企业资产的不同性质与功能;再依据要素性资产与交易性资产的分类;研究提出资产分类计价的具体方法和商品价值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包括要素性资产价值耗费、生产费用归集与生产商品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商品市价与成本配比计价方法"的计量属性,会计科目和会计帐户的设置,商品流转的会计分录,商品溢价/折价的核算,核算模式转换的调整与衔接,会计报表的结构调整与列报.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文化商品指具有投资价值的艺术品,如名家字画、古玩等等,文化商品在价值生产上的垄断性,使其获得垄断利润,其价值的实现则以价格对价值的较大背离完成;当前文化商品投资火暴,价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以《资本论》理论为原理,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生产力角度分析文化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原因,并对文化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代金融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值保值和增值的使用价值;金融活动可以分为消极的金融活动与积极的金融活动。在消极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实现的价值增值额不属于价值创造,而是以虚拟的价格占有其他生产领域创造的价值。在积极金融活动中,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创造了金融产品,创造了金融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从业人员付出的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也“对象化”、“体现”和“凝结”在金融商品之中和形成了价值;深入考察银行储蓄和信贷活动中从业人员所提供的三次服务劳动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银行从业人员的劳动耗费,只要是在社会必要的耗费的范围内,都应该加入形成金融产品的价值,银行利润不仅包含用贷企业转让给银行的剩余价值,也包括银行从业人员自身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根据事物质与量的依存关系、事物属性叠加原理和交换定理,科学认识劳动过程、劳动产品过程、商品过程的质与量。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商品的质和量,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也并非劳动过程的质和量。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正确的,但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一要深化"供给价值"因素对商品价值量决定的研究,在供给方面,要纠正流行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只对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有影响,而对商品价值总量没有影响"的观点;二要深化对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问题的研究.依据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原理,应确立"需求价值"因素在商品价值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外,还要纠正传统的"供求不平衡时,价格会偏离价值并围绕着价值进行上下波动"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林子力的劳动商品论是其经济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他的所谓“劳动商品论”所要说明的是生产的活的要素的商品化或社会化。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有的阶段是劳动作了商品,有的阶段是劳动力作了商品。林子力都一般地使用劳动商品化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商品金融化是人们以资本增值为目的而将商品作为投资工具使用的经济现象,其本质是一种投资行为。商品金融化取决于商品投资价值的大小,供给缺口的存在是实现商品金融化的主要市场条件。商品金融化具有普遍性和市场内生性,可扩大市场的总需求;它具有拉动经济的作用,但不具有可持续性,在零售市场上弊远大于利。对商品金融化现象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加以控制,但是对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金融化却需要严格控制,并保持控制措施的明确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保障正常消费需求的实现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经典命题是:劳动生产力和商品的价值变化成反比,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变化成正比。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极其正确的,我们决不能随意地否定马克思这一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的价格随商品的供求关系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知识产品的价值规则与此不同,它是由个别优等劳动时间决定,其价值实现是一种低价递减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科技企业在我国迅速发展,高科技商品价值问题的研究也凸显重要。高科技商品的价值究竟由什么决定、价值量的来源途径是什么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这对于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发展壮大高科技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1996~2010年我国企业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成本的面板数据,对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影响因素从传导机制、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1996~2010年间劳动力工资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推动中国通胀的两大重要成本因素。其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主要通过企业生产要素价格推高我国通胀,而国际油价则通过企业劳动力成本推动国内通胀;另外中、西部地区通胀来自劳动力成本的压力较为明显,但东部地区压力相对较小;同时中部地区通胀能够有效地避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而东、西部地区通胀却遭受较为严重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  相似文献   

14.
本讨论了在有调整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资本品的影子价值(包括实物资本和无形资本的价值)、资本利用率与上市公司质量之间的关系,修正了现有的理论模型。在利用该模型对中国泸深两市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1)资本影子价值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上市公司长期发展状况。(2)资本利用率的波动与上市公司的短期经营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3)资本影子价值与资本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公司长期发展与短期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耕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自从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以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耕地生产力稳步提升。然而,关于耕地生产力各要素的重要程度及其合理配置、运用,尚未形成有效的分析方法。依据经济效果研究的一般原理以及影响耕地生产力的社会经济因素,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吉林省耕地生产力进行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鼓励推广农业科技和促进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是比单一地控制耕地面积减少、投入更多劳动力更为现实和直接的选择,也是促进耕地生产力经济效果优化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erfirm labor mobility as a potential channel for knowledge transfer. Using data from the Danish employer‐employee register covering the period 1995–2005, we investigate how knowledge carriers—technicians and highly educated workers recruited from a donor firm—contribute to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enhanced productivity in the hiring (recipient) firm. Structural estimation of the hiring firms' production functions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the recruitment of knowledge carriers on a firm's value added is an increase of 1%–2%. Several robustness checks confirm this finding.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inancialization and structural co-movement of several commodity futures using factor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d predictability of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macro variables. We find that financialization is still a dominant player in the commodity market and that recent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 can be significantly and robustly forecasted by technical analyses of commodity index investments. Moreover, the co-movement of commodities is demonstrated by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d explained as commodity index investment, which provides evidence of financialization. The overall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that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macro variables can statis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forecast the indexed investment and off-index trading,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suitable predictors of the commodity markets.  相似文献   

18.
Using intraday data, we find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from commodity index‐linked futures to nonindex‐linked commodity futures for up to one hour which disappears when using daily data. Also,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index‐linked to nonindex commodity transmission declines to zero within about an hour.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 magnitude of index‐linked to nonindex return transmiss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speculation, both long and short, in S&P GSCI commodity index futures. We conclude that speculative pressures exerted by commodity index futures can impact nonindex commodities, mainly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uninformed, positive feedback traders.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channel of on‐the‐job learning to explain the positive comovement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employment following good news about future productivity. The new recruits can generate an additional stream of output production in all future periods, and the firm's labor demand is thu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rward‐looking property. Therefore, the firm is motivated to hire more new recruits in advance in response to good news about future productivity. Once the increase in labor demand is greater than the decrease in labor supply caused by the income effect, the coincident rise in consumption and employment can be driven by the news shock. When such a channel is paired with investment adjustment costs and the endogenous capacity utilization rate, this paper provides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simultaneous booms in current consumption, investment, output, and employment to match the empirical evidence under the news sh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